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宗教論文 >

論佛教文化中的四大法印

發(fā)布時間:2017-11-11 04:28

  本文關(guān)鍵詞:論佛教文化中的四大法印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吠陀 無常 無我 解脫


【摘要】: 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表明,宗教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才發(fā)生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 世界上尚未發(fā)現(xiàn)沒有受宗教影響的國家和民族,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紀至五世紀的印度次大陸。在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佛教曾經(jīng)是古印度文化的代表。 公元七世紀初,佛教傳入西藏后于西藏的本土文化和宗教相融合,并后來而居上,占據(jù)了主導地位。對藏族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哲學、道德、文學、藝術(shù)、醫(yī)學、教育和民俗習慣等各方面都有著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可以說佛教文化是藏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條主線。 我們要了解和研究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以及藏漢關(guān)系史等都離不開對佛教文化的研究。尤其是了解和研究藏族文化,更不能隔離或避開對佛教文化的認識和研究。 要深入了解佛教文化的精髓四法印的哲理,首先要了解創(chuàng)立以前古印度的社會、歷史、文化等背景。因此,本論文的第一章較去全面系統(tǒng)地闡述了佛教創(chuàng)立以前的社會文化背景,內(nèi)容客概括為:早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古印度河流域文化的盛哀;公元前2000年左右,雅利安人進入印度西北部后逐漸與當?shù)氐耐林用窕旌贤?以吠陀為代表的雅利安文化與西北部印度的土著文化相結(jié)合而形成的一種新的文化形態(tài)—婆羅門教;婆羅門教種姓制度當時社會的巨大影響和印度次大陸的地理環(huán)境等主客觀的原因?qū)髞韯?chuàng)立佛教的興起的作用,以及四法印形成的當時社會處境等內(nèi)容。 佛教產(chǎn)生的社會原因是需要與社會的關(guān)系,馬克思認為“創(chuàng)立宗教的人,必須本身感到宗教的需要,并且懂得群眾對宗教的需要”。古印度在政治上不平等的社會等級制度,不合理的社會財富分配制度,在社會形式上群雄割據(jù)相互攻伐兼并。在思想上百家爭鳴,在文化上以傳統(tǒng)與反傳統(tǒng)的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借鑒的歷史背景,為釋迦牟尼提供了創(chuàng)立佛教的土壤。 公元前6世紀至前五世紀在印度歷史正是非常重要的時期,其背后隱藏著生產(chǎn)方式的一場劇烈變化,專就意識形態(tài)來說,已經(jīng)形成了婆羅門和沙門兩大思想體系,沙門思潮內(nèi)部比較復雜,觀點繁歧,流派眾多,耆那教稱它共有363見,佛教則稱為62見或96種外道。佛典中把佛教之外的沙門思潮代表歸納稱之為“六師外道”。 佛教屬于沙門思潮之一,是在反婆羅門教的沙門思潮中產(chǎn)生的一種新宗教,在產(chǎn)生時代代表了印度四種種姓中部分剎帝利和上層吠舍的利益,與婆羅門利益的婆羅門教在許多方面是對立的。從佛經(jīng)來看,釋迦牟尼派主要攻擊對象不是婆羅門教,而是外道六師。這是因為同佛教爭奪群眾利益,爭奪宗教利益和經(jīng)濟效益的不是印度西部的婆羅門,而是身邊的臥榻之下的六師之流。 釋迦牟尼最大功德是在思想上否定主宰論,天命觀;在政治上否定階級等級制度,在人生觀上第一個提出了人生平等,眾生平等的理論觀點。 佛教的四法印是鑒別佛法真?zhèn)蔚睦碚撘罁?jù),原始佛教根據(jù)佛陀的學說提出“諸形無常、諸法無我、一切皆苦”三個命題合稱為“三法印”,“法印”即法制印章,就是印璽,是過去帝王或官府的標志。古今中外的佛教徒及佛學家都公認,這三大義理是佛教和其他學說的標準,是佛教與其他哲學流派相區(qū)別的學說標志。 三法印也稱為三相,“相”指特征,“三相”即佛學的三個特征,以后在“三法印”之外,又加了涅盤寂靜,合稱為四法印。后來很多的佛教學者認為無常和無我里面;邏輯地包括著,“一切皆苦”,于是又把“一切皆苦”,去掉,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為三法印。三法印是大小佛教的三大綱領(lǐng),是整個理論樞紐,是佛教中不可動搖的根本原則。因此我在本論文的第二章重點闡述了四法印的內(nèi)容,可概括為:四法印產(chǎn)生的根源;為什么四法印作為鑒別是否真的佛教的標志;用四法印的佛教哲理;來證明佛教學說與六師外道等其他流派的理論相區(qū)別;四法印里面,無常的觀點與辨證法的物質(zhì)運動之間的共同點和無我的觀點,在今后建設(shè)和諧社會當中興起的作用等。同時四法印的佛教哲理進一步說明了佛教四圣諦,八正道,三學,緣起論,因果報應等佛教的基本理論知識的有關(guān)內(nèi)容。 佛教是人類歷史上一種十分重要的社會現(xiàn)象,也是巨大的社會力量。佛教自從傳入西亞、南亞、東亞各國家后對這些國家的社會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佛教傳入西藏后,形成政教合一的制度統(tǒng)治藏族社會余千年,幾乎全民信奉佛教,足見其社會影響力之巨大。 隨著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的發(fā)展,文化交往更加密切。改革開放和中國的西部大開發(fā),對青藏高原的旅游經(jīng)濟帶來了極大的商機,因此我們必須懂得藏傳佛教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它新派生出來的文化現(xiàn)象,只有這種才能體現(xiàn)藏傳佛教對建設(shè)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學位授予單位】:西藏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B948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力力;原始佛教的“無我”論與“十四無記”[J];五臺山研究;1994年04期

2 羅中;;原始佛教無我論評述[J];民族論壇;2011年03期

3 法尊法師;隆蓮;;《入中論》講記(四)[J];法音;1984年04期

4 稂荻;;俱舍論之無我思想的兩條路徑[J];理論界;2010年12期

5 釋音豁;;試析《雜阿含經(jīng)·無我說》[J];佛教文化;2010年01期

6 余倩;;“鏡里看形見不難,,水中捉月掙拈得?”——淺析王梵志《觀影元非有》[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8年08期

7 余樹蘋;;自凈其心——關(guān)于印度原始佛教的解脫理論[J];蘭州學刊;2009年09期

8 魏道儒;;四《阿含》中的“緣起”和“無!睂W說[J];南亞研究;1987年01期

9 劉善修;霍美定;;寺院園林花卉探源[J];廣東園林;1991年02期

10 王玉琦;論老舍的佛教文化情結(jié)[J];固原師專學報;1995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無我茶會公告事項[A];上海海峽兩岸茶藝交流會文集[C];2004年

2 哈迎飛;;論瞿秋白與佛教文化的關(guān)系[A];瞿秋白研究新探——紀念瞿秋白同志誕辰一百周年座談會論文集[C];1999年

3 方立天;;佛教文化發(fā)展樣式:傳承與創(chuàng)新(論綱)[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5集)[C];2009年

4 蔡明田;;佛教的生死觀[A];佛教生死哲學與生命科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9年

5 宋力;施楚賢;方萍;;引氣型砂漿砌筑的混凝土空心砌塊砌體受壓性能試驗研究[A];砌體結(jié)構(gòu)與墻體材料——基本理論和工程應用——2005年全國砌體結(jié)構(gòu)基本理論與工程應用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5年

6 吳攀升;;五臺山佛教文化旅游的戰(zhàn)略思考[A];地理教育與學科發(fā)展——中國地理學會2002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7 高網(wǎng);;無聲人的孤獨與解脫[A];2006年度全國第九次精神病學術(shù)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8 張群;黃定根;;佛教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fā)與重塑——以浙江桃花島為例[A];三湘青年社會科學優(yōu)秀論文集(2004年卷)[C];2004年

9 吳力群;;對唐代葡萄鏡中佛教文化特色的認識[A];全國第七屆民間收藏文化高層(湖北 荊州)論壇文集[C];2007年

10 學愚;;佛學模式轉(zhuǎn)換:“無我”與“如來藏”[A];全球化下的佛教與民族——第三屆兩岸四地佛教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鄭關(guān)生 呂偶一;菏澤的佛教文化[N];菏澤日報;2005年

2 陳淀國;云居寺 佛教文化圣地[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3年

3 丁坤仁;朝陽市投資120億建佛教文化項目[N];中國旅游報;2009年

4 本報記者 何海寧;開阿育王塔,取佛頂真骨,建全國佛都?[N];南方周末;2009年

5 記者 張悅;五臺山以佛教文化創(chuàng)旅游品牌[N];國際商報;2001年

6 記者 鄧國芳;加快推進將臺山南宋佛教文化生態(tài)公園建設(shè)[N];杭州日報;2009年

7 記者 施曉文 通訊員 蔣華平;建德首次推出新安江佛教文化游[N];華東旅游報;2005年

8 本報記者 姜野;首屆朝陽佛教文化研討會隆重舉行[N];朝陽日報;2007年

9 宗文雯;清代玉佛來蘇展覽[N];蘇州日報;2008年

10 田乃越;櫻花之都的佛教文化[N];中國民族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志明;北魏時期佛教文化的身份認同功能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2 仁青加;藏醫(yī)經(jīng)典《月王藥診》的形成與學術(shù)體系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7年

3 高飛;論佛教文化對中國電影的影響[D];吉林大學;2011年

4 武彬;唐傳奇中的佛、道觀[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5 哈磊;四念處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6 李桂紅;四大名山佛教文化及其現(xiàn)代意義[D];四川大學;2003年

7 楊荔薇;原始佛教“正法律”的法理學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8 曾禮軍;《太平廣記》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9 索畢德(sobhitha);古代中國與斯里蘭卡的文化交流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10 張喬;20世紀以來中國漢傳佛教題材編創(chuàng)歌曲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扎西平措;論佛教文化中的四大法印[D];西藏大學;2009年

2 李娜;原始佛教“無我”思想再討論[D];山東大學;2013年

3 魏立艷;佛教文化與宋傳奇[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4 伍亮亮;我國佛教文化資源開發(fā)利用研究[D];中南大學;2013年

5 劉杜英;佛教文化訴諸于二維動畫角色造型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6 任曉翠;織錦藝術(shù)在傳統(tǒng)佛教文化中的傳承與應用[D];浙江理工大學;2013年

7 陳敏;佛教文化在福清的傳播和它的社會效應[D];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8 李楠;佛教文化主題園營造初探[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0年

9 李曼寧;出家方是為孝道[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10 稂荻;《阿毗達磨俱舍論》中的“無我”思想[D];吉林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16984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116984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192b7***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