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宗教論文 >

佛教善惡觀及其當代價值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1-10 18:34

  本文關鍵詞:佛教善惡觀及其當代價值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佛教善惡觀 因果 世出世間 人間佛教


【摘要】:佛教起源于古印度,流傳中國已經兩千多年,佛教倫理道德思想也在這兩千多年的歷史傳承中不斷豐富、發(fā)展和積淀,成為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所宣揚的倫理道德,如五戒、十善、四攝、六度和八正道等,既是佛教教義的基石,也是佛教倫理道德思想的核心,佛教倡導的這種揚善棄惡、慈悲利他、和平和諧的聲音,對當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現實啟示意義。 善是佛教所追求的價值之一,善在佛教的理念中已經不僅僅是一個道德性的說教,而是有其深刻的理論依據;行善的最終目的也不是為了生活得快樂或良心得安,而是為了出離三界之輪回,達到終極解脫。佛教的善惡觀有其獨特之處,其與世俗法律維護善和正義的善惡觀不盡相同,也與一般宗教善惡思想有所區(qū)別。佛教以善作為它所追求的價值之一,認為善可以使人們離苦得樂乃至最終導向解脫之路,人們耳熟能詳的偈言“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即能說明善在佛教中的地位。佛教是倫理性的宗教,其所宣揚的五戒、十善、四攝、六度和八正道等思想有著豐富的倫理色彩。 佛教善惡觀有利于人與社會和諧關系的構建,,去惡行善的價值觀有助于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當前,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出現了價值觀多樣化的發(fā)展趨勢。在這樣的情況下,尤其需要弘揚主導價值觀念。毫無疑問,中國佛教倫理文化中去惡行善的價值觀與社會主流的價值導向是一致的。因此,積極倡導去惡行善的價值觀,一方面有助于人們明確是非、善惡、美丑的界限,有助于弘揚社會主旋律,促進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確立;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進社會風氣凈化,保證人際關系的健康發(fā)展,實現人與社會關系的和諧。慈悲利他觀念有助于促進個人與他人或集體關系的和諧。在慈悲利他觀念熏陶下的民眾,自覺或不自覺地按這種精神行事,就能造福社會,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佛教倫理文化有利于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構建慈悲利他觀念、克己觀念對化解人與自然的矛盾具有積極意義。工業(yè)文明以來,技術以排山倒海的力量推動著歷史的發(fā)展,技術至上論和技術烏托邦已經充斥在現代文明社會的方方面面,技術帶來的生態(tài)問題已成為全球問題。在這樣一個時代,對每一個人而言,其“行為必須是行為后果不能破壞地球上人的生命的未來的可能性”。也就是說,人類再也不能將其他生命簡單地對象化了。佛教慈悲利他觀念本著慈愛眾生、悲憫眾生的精神,要求信眾將自己的解脫與眾生的解脫聯系起來;克己觀念則告訴人們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和行為,控制自己對外在物欲的追求,從而擺脫生死輪回的痛苦與煩惱。這對于化解當前的生態(tài)矛盾,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具有積極意義。
【學位授予單位】:青海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B948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楊明;劉登科;;中國佛教倫理文化與當代和諧社會建設[J];道德與文明;2006年06期

2 楊荔薇;;佛教的善惡觀及其與世俗法律之善惡觀的比較[J];廣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3 方立天;佛教哲學與世界倫理構想[J];法音;2002年03期

4 呂鴻儒;佛教倫理思想探析[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0年04期

5 楊明;;倫理文化視角中的宗教[J];江蘇社會科學;2006年04期

6 汪懷君;;論佛教倫理精神與和諧交往[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7 王月清;論中國佛教的人性善惡觀——以天臺宗為重點[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2期

8 洪修平;陳紅兵;;論中國佛學的精神及其現實意義[J];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01期

9 寶貴貞,鄒婧;基督教與佛教倫理思想比較研究[J];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10 朱詠;;佛教因果報應論及其文化內涵[J];中國宗教;2006年08期



本文編號:116789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116789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6e52d***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