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思想的目的論特征
發(fā)布時間:2017-10-23 09:08
本文關鍵詞:《瑜伽師地論》思想的目的論特征
【摘要】: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人民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B948
【目錄】:
- 序言5-23
- 0.1 問題的提出5-9
- 0.2 《瑜伽論》的內容及特點9-16
- 0.3 《瑜伽論》研究的綜述16-18
- 0.4 研究的思路18-23
- 第1章 《瑜伽論》的基本思想23-65
- 1.1 《瑜伽論》對法相思想的解釋和發(fā)展24-44
- 1.1.1 法是指“實在”24-29
- 1.1.2 區(qū)分三種“實在”的原因29-36
- 1.1.3 對大乘法相理論的三自性的解釋原則36-44
- 1.2 瑜伽行派對緣起思想的解釋和發(fā)展44-65
- 1.2.1 緣起與自性的關系44-49
- 1.2.2 對二時所說緣起思想的解釋49-53
- 1.2.3 對部派佛學的緣起思想的發(fā)展53-65
- 第2章 本體論的目的論解釋65-84
- 2.1 對世界的看法65-72
- 2.1.1 二乘觀點:煩惱是世間流轉之因65-67
- 2.1.2 唯識觀點:分別是世間流轉之因67-72
- 2.2 對有情的分析72-84
- 2.2.1 雜染的自體所具有的維持自身同一的性質72-80
- 2.2.2 清凈的自體所具有的維持自身同一的性質80-84
- 第3章 認識論的目的論解釋84-104
- 3.1 瑜伽行派的本體論與認識論的統(tǒng)一88-90
- 3.2 凡夫認知的過程90-99
- 3.2.1 能緣相91-96
- 3.2.2 所緣相96-99
- 3.3 認識的目的:真如和智99-104
- 第4章 修道論的目的論解釋104-140
- 4.1 實現(xiàn)目的的因素104-113
- 4.1.1 雜染法的增長105-107
- 4.1.2 清凈法的增長107-110
- 4.1.3 修行與所緣相的關系110-113
- 4.2 本體論的目的是內在的原因113-116
- 4.3 認識論的目的是內在的原因116-140
- 4.3.1 世間道修行116-127
- 4.3.2 出世間道修行127-140
- 結語140-144
- 參考文獻144-147
- 后記147-150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條
1 釋惠敏;玄奘所譯《瑜伽論》之研究今昔[J];佛學研究;1994年00期
,本文編號:108256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1082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