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磨喝樂”信仰及其形象——兼論宋孩兒枕與“磨喝樂”的淵源
本文關鍵詞:宋代的“磨喝樂”信仰及其形象——兼論宋孩兒枕與“磨喝樂”的淵源
【摘要】:磨喝樂是宋代七夕供奉的重要節(jié)物。"磨喝樂"其名來源于佛教中大黑天摩訶歌羅(Mahākāla)的音轉,其祈子宜男之義來自于佛教中的鬼子母訶利底母(Haritr),其藝術形象則受佛教中的化生童子影響,是佛、儒和世俗文化相互融合的產物。孩兒枕和磨喝樂之間至少有三點相契合:其一,在信仰內涵上都以祈子宜男為主旨;其二,在藝術形象上,二者的形象都是孩兒形,都有兒童與蓮荷的組合形式;其三,從使用時間上看,二者也是重合的,即同處于夏季。
【作者單位】: 浙江師范大學文傳學院;
【關鍵詞】: 磨喝樂 摩wz羅 孩兒枕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民俗藝術的傳播生態(tài)研究”(項目編號:13YJC760053) 浙江師范大學人文社科重點研究項目“民間工藝的知識屬性及其傳承研究”(項目編號:SKZD201211) 浙江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項目“傳統(tǒng)手工技藝傳承中的隱性知識研究”(項目編號:Y201328158)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B933
【正文快照】: 宋代七夕節(jié)期間,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都供奉的一種土泥塑造的孩兒形偶像———“磨喝樂”,以求實現乞巧和多子多福的愿望。宋代文獻記載,“磨喝樂”源自佛教,但對其具體的來源和形象卻語焉不詳,阻礙了今人對其的深入認知。針對“磨喝樂”的身份,很多研究者都進行了積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亓艷敏;杜文玉;;論唐宋時期的生育神信仰及其特點[J];寧夏社會科學;2009年02期
2 劉宗迪;;摩wz羅與宋代七夕風俗的西域淵源[J];民俗研究;2012年01期
3 張國華;;衡水發(fā)現的一方磁州窯詩枕[J];文物春秋;2007年02期
4 郭畫曉;;洛陽宋代瓷枕賞析[J];文物世界;2008年02期
5 楊琳;;化生與摩侯羅的源流[J];中國歷史文物;2009年02期
6 邢宏玉;淺析童子荷葉枕[J];中原文物;1987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朱強;;從漢代燈具中看實用性雕塑[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12期
2 呂振華;張鳳;;對外漢語視域下的姓氏文化教學[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3 吳真;;敦煌孟姜女變文與招魂祭祀[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4 孫德利,陳漢平,吳渙淦;經學學風對中醫(yī)的影響[J];浙江中醫(yī)學院學報;1998年02期
5 李文輝;千古金臺安在哉[J];北京社會科學;2005年02期
6 秦歲明;韋霞;;東方古代裝飾藝術的神似特點[J];包裝工程;2007年08期
7 陳秋漪;袁平;黃俊淞;;本土化酒包裝設計中圖案元素的應用[J];包裝工程;2011年04期
8 姜蕾歌;姜蓓美;;土家族民族包裝設計的策略研究[J];包裝工程;2012年02期
9 黃妍妍;;談中國民間年畫的包裝設計——以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為例[J];包裝世界;2011年04期
10 柳林;賈琳;;中國傳統(tǒng)民間年畫的藝術特色[J];包裝世界;2011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曲金良;;孟姜女傳說在唐代的流傳——基于敦煌寫本的幾點再探索[A];山東淄川·中國孟姜女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季靜;;淺談中西方花神形象的差異性及其對花卉的旅游審美功能的影響[A];2008中國花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3 邵鈺涵;;苗族堆繡色彩與設計應用研究[A];色彩科學應用與發(fā)展——中國科協(xié)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4 謝朝;;論現代設計中的民間色彩應用[A];色彩科學應用與發(fā)展——中國科協(xié)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5 卪旭;;《玉篇》“mp,清mp”疏證[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九、十合輯)[C];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侯艷;漢譯佛經之美術理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治;空間表達與寓意[D];中央美術學院;2011年
3 師敏;圓仁的入唐求法及其對日本文化的影響[D];西北大學;2011年
4 郝二旭;唐五代敦煌農業(yè)專題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5 楊高凡;宋代明堂禮制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6 張龍;現代漢語習用語法構式句法分析及演變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7 徐曼曼;何休《春秋公羊傅解詁》詞_Y訓詁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8 葉黛瑩;從閱讀到創(chuàng)作的詩學歷程[D];武漢大學;2011年
9 呂文麗;諸宮調與中國戲曲形成[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4年
10 張小平;近代漢語反語駢詞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胡葉娟;現代婚禮服裝飾的民族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2 楊成忠;敦煌變文的審美文化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3 童霏;論宋代節(jié)序詩詞中的飲食文化內涵[D];江南大學;2010年
4 林萍;南宋江西地區(qū)民間祠神信仰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5 游云會;廬山慧遠佛學思想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6 劉貝;文化視野下的國企體制變遷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7 潘文芳;“二十四孝”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周晟;《色葉字類抄》漢字詞研究[D];浙江財經學院;2011年
9 梁英;民間美術造型完美性在輔導兒童繪畫中的應用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10 李秀立;唐代孝文化初探[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元林;;觀念與圖像的交融——莫高窟285窟摩醯首羅天圖像研究[J];敦煌學輯刊;2007年04期
2 姜伯勤;天水隋石屏風墓胡人“酒如繩”祆祭畫像石圖像研究[J];敦煌研究;2003年01期
3 李連生;《西游記》、鬼子母與九子母[J];中國典籍與文化;2002年04期
4 陳江;蓮孩玉──試論宋代執(zhí)蓮童子題材玉雕的起源和定名[J];東南文化;2000年07期
5 劉敘武;;鎮(zhèn)江火星廟戲臺研究[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6 郭山;;南傳佛教文化與傣族傳統(tǒng)生育觀[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7 宇汝松;道教生育文化論[J];宗教學研究;2003年03期
8 楊琳;;化生與摩侯羅的源流[J];中國歷史文物;2009年02期
9 楊愛玲;葉縣出土一件金代三彩枕[J];中原文物;1984年03期
10 王書源 ,李俊;郟縣出土宋代臥童瓷枕[J];中原文物;1984年0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陳澤芳;;宋代潮州佛教的社會功能[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2 魯立智;;佛教律、規(guī)閱讀札記[J];法音;2011年01期
3 曹秀華;徐望駕;;論佛教文化對《論語義疏》的影響[J];求索;2008年02期
4 肖忠文;論宋代巫術[J];天府新論;2001年03期
5 陸敏珍;從宋人胡則的神化看民間地方神祗的確立[J];浙江社會科學;2003年06期
6 秦艷;;從墓志看宋代女性的佛教信仰[J];晉陽學刊;2009年06期
7 李俊芳;;平民化新道教產生于兩宋之際原因探析——以全真教為中心[J];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05期
8 高峰毅;;山西五臺山宋代楊令公塔亟需維修[J];五臺山研究;2010年03期
9 韓毅;宋代穆斯林開發(fā)西北區(qū)域經濟的經驗與啟示[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10 李天錫;;晉江草庵肇建于宋代新證[J];宗教學研究;2006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翎;;從鬼子母圖像的流變看佛教的東傳——以龜茲地區(qū)為中心[A];龜茲學研究(第三輯)[C];2008年
2 哈迎飛;;論瞿秋白與佛教文化的關系[A];瞿秋白研究新探——紀念瞿秋白同志誕辰一百周年座談會論文集[C];1999年
3 方立天;;佛教文化發(fā)展樣式:傳承與創(chuàng)新(論綱)[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5集)[C];2009年
4 樂裕賢;;佛教與武夷山[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5 霍旭初;;趙樸初先生《佛教畫藏系列叢書總序》釋讀——紀念趙樸老誕辰100周年[A];龜茲學研究(第三輯)[C];2008年
6 張和增;;“心持半偈瞿秋白”——論瞿秋白與佛文化的關系[A];瞿秋白研究文叢(第二輯)[C];2009年
7 楚草;;江陵古代僧人[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一輯)——中國古都學會第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1993年
8 鄭筱筠;;試論佛教對云南傣族龍文化的整合作用[A];宗教與民族(第貳輯)[C];2003年
9 蒲文成;;河湟地區(qū)藏傳佛教文化的歷史變遷[A];2000年青海海峽兩岸昆侖文化考察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10 蔣寶華;;以迎接世界佛教論壇為契機加快推進“兩個圣(勝)地”建設[A];建設和諧社會與浙江旅游業(yè)論文集[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鄭關生 呂偶一;菏澤的佛教文化[N];菏澤日報;2005年
2 陳淀國;云居寺 佛教文化圣地[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3年
3 本報記者 何海寧;開阿育王塔,取佛頂真骨,建全國佛都?[N];南方周末;2009年
4 袁培德;佛教文化的載體:瑪尼石刻[N];西部時報;2005年
5 記者 辛向東;首屆大理佛教文化研討會舉行[N];大理日報(漢);2007年
6 本報記者 姜野;首屆朝陽佛教文化研討會隆重舉行[N];朝陽日報;2007年
7 宗文雯;清代玉佛來蘇展覽[N];蘇州日報;2008年
8 記者 王琦;讓景區(qū)更美寺廟更興百姓更富[N];杭州日報;2008年
9 田乃越;櫻花之都的佛教文化[N];中國民族報;2004年
10 錢鋼;佛教文化博物館項目選址規(guī)劃啟動[N];鎮(zhèn)江日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志明;北魏時期佛教文化的身份認同功能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2 李桂紅;四大名山佛教文化及其現代意義[D];四川大學;2003年
3 王萌;融攝與對話:現當代佛教與科學關系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4 施乃瑜;宗教傳播與化世的新范式[D];復旦大學;2008年
5 陳寒;印度來華僧人考略[D];西北大學;2002年
6 王海燕;民國時期漢藏佛教界文化交流的歷史進程[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7 段晶晶;藏傳佛教圣跡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8年
8 KIEU THI VAN ANH(喬氏云英);越南北方佛教女性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9 楊發(fā)鵬;兩晉南北朝時期河隴佛教地理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10 牟成娟;回鶻佛教功德思想研究[D];新疆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杜英;佛教文化訴諸于二維動畫角色造型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2 任曉翠;織錦藝術在傳統(tǒng)佛教文化中的傳承與應用[D];浙江理工大學;2013年
3 唐魏娜;毛澤東的佛教文化觀研究[D];湖南農業(yè)大學;2012年
4 姜冬花;石窟藝術的人性化內涵[D];延邊大學;2005年
5 張志平;泰國佛教的政治化[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6 劉微;論魏晉南北朝時期觀音信仰的特征及其影響[D];新疆師范大學;2008年
7 魏德毓;觀音傳說與民眾宗教信仰心理[D];福建師范大學;2002年
8 阮氏美珠;佛教在越南順化市的影響[D];廣西民族大學;2007年
9 趙澗;我國佛教網站的現狀及發(fā)展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10 梁富國;竺法護與鳩摩羅什入華傳教比較研究[D];西北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05193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1051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