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哲學視閾下的格魯派多元因果論研究
本文關鍵詞:現(xiàn)代哲學視閾下的格魯派多元因果論研究
【摘要】:格魯派因果理論是由眾多要素所構成一個復雜系統(tǒng),包括存在、解脫、邏輯等方面的因果論,其具體體現(xiàn)是關于本體、人生、倫理道德、邏輯思維等方面的因果理論,而且對原因與結果的復雜多樣性進行了深度的挖掘,對近取因、俱有因、親因、疏因、正因、似因、相應因、同類因、遍行因、異熟因、異熟果、增上果、等流果、士用果、離系果、親果、疏果等進行了全方位的闡釋。格魯派的因果論的突出的特點是從本體論上的緣起和倫理道德上的輪回果報的層面分析論證因果關系,且深刻地揭示了緣、因、物三者之間內在與同一之關系。
【作者單位】: 西南民族大學政治學院;
【關鍵詞】: 藏傳佛教 原因 結果 因緣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藏傳佛教哲學發(fā)展史”(12BZX036) 西南民族大學研究生學位點建設項目(2013XWD-S0101)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B948
【正文快照】: 格魯派大師克珠杰指出:“因明學就是原因學,主要指以正確理由了知取舍境之方法!盵1](P.7)在格魯派復雜多元的因果討論中,關于原因的討論系統(tǒng)而深入,而關于結果的討論,卻相當薄弱。一格魯派創(chuàng)立者宗喀巴大師揭示了原因和結果的深刻內涵。他指出,因是指“存在之物能隨之引生后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法光;佛教何以與儒道并列而三[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3期
2 張忠義;解慶艷;;藏傳應成論式研究[J];中國藏學;2008年01期
3 張忠義;楊愛華;;藏傳因明推理問題辨析商榷[J];中國藏學;2012年02期
4 剛曉;;關于陳那論師的正量[J];法音;2009年11期
5 蘇磊;;如何認識世界的真相?[J];法音;2010年09期
6 鄭偉宏;;論陳那因明研究的藏漢分歧[J];中國藏學;2013年01期
7 劉海葉;;淺談藏傳因明與內明的關系[J];才智;2013年24期
8 淮芳;;古因明論式的發(fā)展變化[J];晉中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9 倪武業(yè);;“空”的美學意蘊淺析[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10 貢保扎西;瓊措;;論藏傳佛教的生態(tài)思想及其社會影響[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王克喜;;略論佛教邏輯論式的性質[A];第一次南開邏輯學專業(yè)學人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李瑞明;雅人深致[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2 劉亞明;中國漢傳佛教懺悔思想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3 桑大鵬;三種《華嚴》及其經(jīng)典闡釋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4 張愛林;自相與現(xiàn)量[D];中國人民大學;2008年
5 黃]威;敦煌本《太玄真一本際經(jīng)》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6 郭耀華;寧瑪派大圓滿法見地與修行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7 李為學;德里達《延異》文疏解[D];復旦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包桂英;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思想體系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1年
2 袁升祺;宗喀巴三士道之宗教倫理思想解讀[D];西北民族大學;2007年
3 徐東明;宗喀巴中觀哲學思想研究[D];西藏民族學院;2008年
4 王金紅;試論藏傳因明的應成論式[D];燕山大學;2008年
5 樊昌群;宗喀巴大師生平及其量論因明學體系初探[D];貴州大學;2008年
6 王翔;解脫論視域下的量論因明學“因”之研究[D];貴州大學;2008年
7 羅勁松;《因明正理門論》與《正理滴論》的比較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8 文厚泓;西藏佛學本體論思想研究[D];西藏民族學院;2009年
9 張俊祥;佛教量論因明學現(xiàn)量之研究[D];貴州大學;2009年
10 孫婷;佛教量論因明的發(fā)展歷史[D];貴州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謝健;西藏格魯教派經(jīng)歷過的一次嚴峻考驗[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87年03期
2 王舒;;西藏9名僧人獲2009年度藏傳佛教格魯派最高學位——格西拉讓巴[J];法音;2009年05期
3 嘎·達哇才仁;;論藏傳佛教活佛等級制度[J];中國藏學;2011年S1期
4 尼瑪次仁;;慶祝藏傳佛教格魯派創(chuàng)立暨甘丹寺建寺600周年活動在拉薩舉行[J];法音;2009年11期
5 愛若娜;;議阿勒壇汗《十善福經(jīng)教法》[J];語文學刊;2010年23期
6 王力;;關于內齊托音一世的幾個問題[J];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01期
7 王浩勛;元明清時期蒙古汗王與藏傳佛教各派的關系及其影響述略[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02期
8 盧秀璋;論歷輩班禪在藏傳佛教格魯派發(fā)展史上的領袖地位與作用[J];學術季刊;2001年03期
9 桑吉扎西;聞思修 講辯著(續(xù))——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學經(jīng)辯經(jīng)和學位制度[J];法音;2004年11期
10 才秀加;;探析格魯派黃帽之起源及其歷史演變[J];中國藏學;2009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蒲文成;;河湟地區(qū)藏傳佛教文化的歷史變遷[A];2000年青海海峽兩岸昆侖文化考察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2 白郎;;對麗江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的歷史考察——從黎明到黃昏[A];“藏彝走廊歷史文化”學術討論會會議論文[C];2003年
3 楊化群;;關于藏傳因明的幾個問題[A];因明新探——首屆因明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3年
4 劉培育;;藏傳因明概論[A];因明研究[C];1990年
5 尕藏加;;當代藏族僧侶與宗教職業(yè)生活[A];全球化下的佛教與民族——第三屆兩岸四地佛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林藝;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六大寺院[N];中國民族報;2009年
2 孫永濤邋楊雅心;查果寺印象[N];阿壩日報;2007年
3 唐召明邋白冰 孫聞;達賴喇嘛封號的由來[N];新華每日電訊;2008年
4 廣言;格西——藏傳佛教教育體系的縮影[N];中國民族報;2005年
5 尚木;辯經(jīng)——西藏僧人學經(jīng)的主要方法[N];中國民族報;2005年
6 郝旭東 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藏傳佛教格魯派(下)[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7 吳健禮;漫話古代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的聯(lián)系[N];西藏日報;2006年
8 石山;藏傳佛教傳統(tǒng)的格西學位制度[N];中國民族報;2005年
9 郝旭東 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藏傳佛教格魯派(上)[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10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徐紹強邋博士;從佛教禁、修兩方面看第十四世達賴的虛偽性[N];光明日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澤禎;道次第蠡測[D];四川大學;2005年
2 朱普選;青海藏傳佛教歷史文化地理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3 王開隊;康區(qū)藏傳佛教歷史地理研究(公元8世紀~1949年)[D];暨南大學;2009年
4 牛宏;《章嘉宗義》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5 白建靈;從宗教的認同性和別異性探討甘寧青地區(qū)民族社會的歷史發(fā)展[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6 張海云;貢本與貢本措周[D];蘭州大學;2009年
7 趙改萍;元明時期藏傳佛教在內地的發(fā)展及影響[D];四川大學;2007年
8 陳瑋;色科寺的歷史與現(xiàn)狀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9 邱熠華;論西藏近代史上的拉薩三大寺[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10 丁莉霞;核心—邊緣:甘南藏傳佛教寺院經(jīng)濟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元;格魯派在五臺山的發(fā)展[D];西藏民族學院;2011年
2 高琳;藏傳佛教在新疆的興起和演變及其對社會的影響[D];新疆大學;2009年
3 陸啟義;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哲學思想研究[D];湘潭大學;2007年
4 德卻卓瑪;試論宗喀巴大師對格魯派寺院教育的貢獻[D];中央民族大學;2008年
5 嚴永孝;甘南藏區(qū)藏傳佛教的寺院文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07年
6 隋鴻飛;內蒙古喀喇沁旗宗教信仰的歷史與現(xiàn)狀調查[D];西北民族大學;2007年
7 萬瑪才旦;藏傳佛教格魯派宗教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8 張付新;17世紀中葉西蒙古與西藏的宗教關系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05年
9 馬廣輝;拉薩乃瓊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8年
10 魏毅;藏傳佛教寺院地域性組織的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04071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1040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