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宗教論文 >

印光法師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0-16 01:10

  本文關(guān)鍵詞:印光法師研究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印光法師 凈土 近代佛教


【摘要】:清末民初,傳統(tǒng)佛教一方面外辱于廟產(chǎn)興學、反宗教反迷信運動等社會新潮流,另一方面又內(nèi)迫于理論詮解乏力、脫離現(xiàn)實生活、宗教混濫、修持實踐衰落及濫度經(jīng)懺等教內(nèi)消極現(xiàn)象。作為近代佛教改革和復興的靈魂人物,針對傳統(tǒng)佛教所面臨的困境,印光法師主張以六道輪回、善惡報應及了生脫死等因果事實來適時有效地宣揚佛教的核心義理,以敦倫盡分、閑邪存誠的倫理內(nèi)省方法來確立佛教的現(xiàn)實生活基礎(chǔ),以諸宗分界、凈土為歸的判教思想來指導佛教的弘傳和發(fā)展,以揀擇剃度、勤修定慧的制度規(guī)范來推動佛教從林之復興。 印光法師的生平活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少年時代,他主要是跟隨其長兄學習儒學,并曾一度仿效理學家辟佛。十四、五歲后,因身嬰病苦而開始懷疑理學思想。經(jīng)過反思和抉擇,他不但對佛教關(guān)于宇宙人生的理論思考和宗教實踐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而且還立志出家弘揚佛法。 二十一歲時,遂毅然舍棄世俗生活,由長安(今西安市)到終南南五臺蓮花洞寺,依道純長老厵剠。出家后,印光法師為躲避家人追尋,曾奉師命前往徽州小南海參學,因未受戒行腳不便而留住湖北竹溪蓮花寺。早在南五臺時,印光法師即已對凈土頗感興趣。后于竹溪蓮花寺中,又藉曬經(jīng)之故而得讀《龍舒凈土文》殘本,由此而確立了修學凈土的信心和志向。出家第二年,印光法師又依陜西興安縣雙溪寺印海定律師受具足戒。隨后即回南五臺潛修苦行,兼讀契經(jīng)。二十六歲時,因聞北京紅螺山資福寺系專修凈土道場,遂于是年中秋,辭師前往參學。在紅螺熏修時,印光法師除念佛苦行外,仍研讀大乘經(jīng)典,注重行解相應。三十歲時,印光法師離開資福寺,遷住北京龍泉寺,繼續(xù)勤修凈業(yè)。第二年,又遷往阜城門外圓廣寺,留住兩載,凈業(yè)頗進。三十三歲時,因圓廣寺眾推薦,助化聞長老料理請藏檢閱事宜。隨即應邀,伴同化聞和尚前往 普陀山法雨寺.后被聘為法雨首座,主理藏經(jīng)。遂安單藏經(jīng)樓,念佛閱藏,精 進不己。此后,一直住法雨寺潛修。直到一九一四年,高鶴年居士將其四篇文 稿刊登于《佛學叢報》后,印光法師才逐漸開始應世弘法. 自四論發(fā)表后,徐蔚如居士于其見解甚為服膺,遂極力搜集印光法師的弘 法文字。于一九一七年,先以師與其友信三封,印五千本送人,名曰《印光法 師信稿》。一九一八年,又以歷年搜得之文稿二十二篇于北京木刻刊行,名曰《印 光法師文鈔》。一九一九年,繼以錄存各稿三十八篇在京刻印,名曰《印光法師 文鈔》續(xù)編。因《文鈔》文字般若感人至深,南方細素索閱頗眾。一九二零年, 徐氏即將初續(xù)兩編合排,,按類編次,并增新征文稿三十四篇,由上海商務印書 館鉛排流通。隨著《文鈔》的刊行,印光法師的佛學思想亦廣為傳播,產(chǎn)生了 巨大的社會影響力。至此,他不得不正式出世弘法了。 刻印流通典籍,可以說是印光法師應世弘法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徐蔚如排 印的商務館《文鈔》基礎(chǔ)上,他又木刻了揚州藏經(jīng)院本。后來,又先后排印了 商務館增訂本和中華書局增廣本(即現(xiàn)在流通的《文鈔》初編)。一九三九年, 又排《文鈔》續(xù)編。印光法師逝后,羅鴻濤居士又編《文鈔》三編,直至一九 九零方才問世。除《文鈔》外,印光法師還修校、排印了許多其它弘法書籍, 其中主要有《安士全書》、《觀世音菩薩本跡感應頌》、《壽康寶鑒》、《歷史感應 統(tǒng)紀》、《傷終津梁》、《凈土十要》、《凈土五經(jīng)》、《凈土圣賢錄》及四大山志等 數(shù)十種。綜觀來看,因果、倫常及凈土是印光法師刻印弘法書籍的核心所在, 而這亦恰是近代佛教復興特別是凈土興盛發(fā)展的精要所在。 除刻印流通典籍外,印光法師在弘法方面的另一個重要貢獻,就是指導和 推動了凈土專宗道場的創(chuàng)建。蘇州靈巖山寺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此外還有南 京三叉河法云寺、杭州彌陀寺、廬山青蓮寺等。印光法師著手訂定的五條核心 規(guī)約,不但積極有效地回應了僧制改革的時代呼聲,而且還還顯著地推動了凈 土在近代的廣泛傳播和迅速發(fā)展?偠灾,印光法師通過刻印流通典籍和指 導凈土專宗道場的創(chuàng)建,最終使其弘法理念得到了充分地宣揚和有效地實踐.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正反映了其思想具有強大的理論活力。 若對印光法師一生的弘法活動及其佛學思想進行總的概括,因果可以說是 其貫徹始終的綱領(lǐng)。針對當時道德淪喪、僧團腐敗的社會現(xiàn)實,出于救世以利 民生、護教以續(xù)慧命的宗教熱誠,印光法師一方面極力駁斥理學家之流對佛教 因果思想的不實指責,并極力辨正道教、民間宗教及民間信仰對佛教因果思想 的濫訛,另一方面又積極宣揚佛教因果思想以匡正顯訛。就對佛教因果思想的 正面宣揚來看,與近代其它佛門代表人物相比,印光法師更加側(cè)重因果事實的 宣傳及理論核心的說明,而非因果理論的系統(tǒng)診釋和推演,其重心主要是在輪 回、倫常及凈土等三個方面。輪回是他勸世勵僧的理論依據(jù),倫常是他化俗立 基的修持根本,凈土則是他弘法利生的究竟歸宿。三者雖深淺歷然不同,卻又 互為依靠、不可分隔。 立足于清末民初儒學衰絕及佛教脫離現(xiàn)實生活的具體情況,印光法師明確 提出援儒入佛、以佛濟儒的文化互補主張。他從返本歸覺、除欲內(nèi)
【關(guān)鍵詞】:印光法師 凈土 近代佛教
【學位授予單位】:四川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4
【分類號】:B94
【目錄】:
  • 緒言11-18
  • 第一章 生平考述18-72
  • 第一節(jié) 學儒辟佛的少年時代18-20
  • 第二節(jié) 出家潛修的中青年時代20-24
  • 第三節(jié) 弘法利生的晚年時代24-72
  • 一、出世弘法24-27
  • 二、刻印典籍27-61
  • 三、創(chuàng)建凈土道場61-64
  • 四、保護教產(chǎn)與慈善利生64-70
  • 五、靈巖西逝70-72
  • 第二章 因果為綱72-100
  • 第一節(jié) 闡揚因果思想的歷史背景及現(xiàn)實目的72-77
  • 一、道德淪喪與倫理重建72-74
  • 二、僧團腐朽與宗教素質(zhì)教育74-77
  • 第二節(jié) 對理學破斥因果之討論與辨析77-88
  • 一、先儒對因果的認同78-80
  • 二、理學對因果的辟駁及其原因80-84
  • 三、理學辟駁因果的危害與后果84-88
  • 第三節(jié) 對道教及民間宗教因果思想之辨訛88-100
  • 一、對道教因果思想的揀擇89-91
  • 二、對民間宗教因果思想的辨訛91-94
  • 三、對扶乩與其它民間信仰的辨訛94-100
  • 第三章 倫常為本100-121
  • 第一節(jié) 儒釋一貫100-108
  • 一、融攝儒學的歷史背景100-101
  • 二、儒釋一貫之道101-103
  • 三、“格物”之辨103-106
  • 四、孝為儒釋之根本106-108
  • 第二節(jié) 居塵學道108-115
  • 一、揀擇剃度出家與提倡居塵學道108-112
  • 二、敦倫盡分與閑邪存誠112-115
  • 第三節(jié) 家庭教育115-121
  • 一、倫理救國與家庭教育115-117
  • 二、因果及母教117-121
  • 第四章 凈土為歸121-154
  • 第一節(jié) 諸宗分界121-133
  • 一、歷史背景121-122
  • 二、宗教混濫與宗教分界122-126
  • 三、禪凈混融與禪凈異流126-129
  • 四、密宗矯亂與密宗定位129-132
  • 五、諸宗歸凈132-133
  • 第二節(jié) 凈土思想133-154
  • 一、歷史背景及思想淵源133-137
  • 二、信愿行之闡釋137-142
  • 三、揀擇念佛與持名要則142-149
  • 四、念佛救苦及兼念觀音149-151
  • 五、臨終助念151-154
  • 結(jié)論154-160
  • 主要參考文獻160-165
  • 后記165-166

【引證文獻】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李明;民國時期僧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2 何昭旭;民國時期的觀音信仰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年

3 趙遵循;印光法師凈土思想闡釋[D];山東大學;2013年

4 郭碩;法舫法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5 王為;印光與太虛的凈土思想比較研究[D];西南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03976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jlw/103976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174da***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