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信仰的空間架構與儒生知識分子互動——以明代《大名府志》為例
發(fā)布時間:2023-10-29 13:10
民間的宗教活動被認為是地方社會的代表形式,地方信仰載體的形成受到風俗和自然因素等影響,并呈現(xiàn)出世俗化和社會化的特點。明代的統(tǒng)治中央對民間信仰實行嚴密而又嚴格的滲透,儒家的規(guī)范道德體系在對民間信仰進行約束的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融合與摩擦,恰恰體現(xiàn)了儒生知識分子在管理地方社會中的進與退。在雙方的調整下,地方社會達到和諧統(tǒng)一的狀態(tài)。該文通過對明代《大名府志》的記載分析,揭示地方社會信仰的龐雜又貼近日常生活的特征,從而進一步認識大名地方社會的全貌。
【文章頁數】:11 頁
【文章目錄】:
一、大名府所奉寺廟、文祠種類
二、大名地區(qū)修建民間信仰載體的影響因素
1.大名地區(qū)風俗對于地方祠廟供奉的影響。
2.自然因素對修建地方寺廟的影響。
三、中央到地方對于民間信仰的規(guī)范和控制
1.打擊淫祠淫廟,規(guī)范信仰體系。
2.設立僧官制度,控制宗教事務。
四、地方儒生官員與民間信仰
本文編號:3858143
【文章頁數】:11 頁
【文章目錄】:
一、大名府所奉寺廟、文祠種類
二、大名地區(qū)修建民間信仰載體的影響因素
1.大名地區(qū)風俗對于地方祠廟供奉的影響。
2.自然因素對修建地方寺廟的影響。
三、中央到地方對于民間信仰的規(guī)范和控制
1.打擊淫祠淫廟,規(guī)范信仰體系。
2.設立僧官制度,控制宗教事務。
四、地方儒生官員與民間信仰
本文編號:385814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3858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