孀婦再醮的歷史嬗變與中國傳統(tǒng)法文化
本文關鍵詞:孀婦再醮的歷史嬗變與中國傳統(tǒng)法文化,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西南政法大學》 2007年
孀婦再醮的歷史嬗變與中國傳統(tǒng)法文化
張京凱
【摘要】: 按照現代家庭法的觀念,婚姻關系解除后,各方都有另行結婚的權利,這應當歸功于近代以來各國蓬勃發(fā)展的女權運動;仡櫄v史,人類進入父權社會后,原有的男女平等觀念曾受到極大挑戰(zhàn),婦女地位驟然下降,正如恩格斯所說:“母權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失敗。丈夫在家中也掌握了權柄,而妻子則被貶低,被奴役,變成丈夫淫欲的奴隸,變成單純的生孩子的工具了。”恩格斯還指出:“為了保證妻子的貞操,從而保證子女出自一定的父親,妻子便落在丈夫的絕對權利之下了!辈贿^,始終處于獨立發(fā)展狀態(tài)下的中國內陸文明與西方海洋文明有著很大差異。東亞大陸的自然環(huán)境,自古以來就是地球上的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中國作為一個東亞大陸國家,東臨浩瀚的太平洋,好不容易走到海邊的人們不得不止步,“望洋興嘆”。西有戈壁沙漠,再往遠是雪山,多為無人地帶,生命禁區(qū)。北有寒冷多風的荒原或凍土,無法農耕,望之令人心灰意冷。南方是多山地帶,崇山峻嶺,猛獸出沒,多烏煙瘴氣,南行一步都不得不“辟荊拓莽”或“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人們生活和繁衍的震旦古盆地以黃河、長江兩流域的大平原為中心。其富饒的土地和資源,足以維持自給自足的經濟及保障先民的需要而不假外求。這種同外界相隔離的地理環(huán)境,不能不造成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的一元性、獨立性和封閉性。相應地,中國孀婦再醮的歷史嬗變也具有明顯的獨特之處。 我們要想精確地了解中國古代婦女再婚權,尤其是孀婦再醮得權利,就應該從正式的法律文獻和嚴肅的歷史記載中去考證?傮w而言,從先秦到唐末再醮行為不是什么大罪過。南宋以后,孀婦再醮往往受到很大限制,甚至根本不可能。陳顧遠先生在《中國古代婚姻史》中指出:“古代只有積極地獎勵不嫁,確沒有消極地限制再嫁,視再嫁再醮為罪惡,所謂‘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特由宋儒作俑,古人是不負責任的!边@種觀點有值得商榷之處。其實,在理學的逐步影響和滲透之下,從北宋初到南宋末的幾百年間,孀婦再醮習俗的嬗變過程和社會風氣本身都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在相關法律文獻和歷史史料中均有所佐證。元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特殊的時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某些習俗在這一時期流傳到了全國,使元代的社會風俗和法律規(guī)定都呈現出一些獨特之處,例如婚姻制度上存在“小叔收嫂”的風俗,并且允許孀婦再醮。但是隨著蒙古統(tǒng)治者的北退,“小叔收嫂”的風俗被逐漸加以限制且最終禁止,在法律制度上對孀婦再醮也進行必要的限制。明清時代,我國的封建制度漸趨腐朽和沒落。反映在社會風尚和道德規(guī)范上,兩宋以來的禮教勢力在繼續(xù)擴張,對于婦女的生活自由和婚姻自由的壓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殘酷程度,孀婦再醮在實際中受到很大阻礙,并為社會輿論所歧視。 隨著西方文化傳入并影響近代中國,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近世文化的沖撞和交融經歷了一個復雜的過程,中國近代社會對孀婦再醮的習俗觀念的轉變也經歷了一場變革。但是,始終處于獨立發(fā)展狀態(tài)下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近世文化有著很大差異,對孀婦現實苦難的解放仍舊難上加難。《祝!分邢榱稚┰脔春蟮谋瘧K命運,作為藝術作品中的形象早已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國孀婦在傳統(tǒng)禮教社會中是最為人不齒的女性群體之一,,是被嚴格要求從一而終、決不可以再醮的。藝術作品可以從一個角度折射當時孀婦所處的社會現實。盡管不少有識之士提出了允許孀婦再醮的主張,并且的確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然而社會習俗觀念的改變,是個有層次的逐漸變化的過程。每種新價值、新觀念出現,總是有人支持,有人反對,有人觀望,經過激烈沖突甚至直接對壘,新觀念才能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實踐。從觀念的轉變到人們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更新,以及社會習俗的改變,更需要一個長時間的過渡。近代孀婦再醮的歷史嬗變正反映出新舊觀念和不同文化的交鋒、沖突與融合。 孟德斯鳩曾說:“用法律闡釋歷史,用歷史闡釋法律。”從孀婦再醮的歷史嬗變,我們可以看出民族文化固然存在著一定時期的中心文化,但辯證地看,沒有一種文化是永遠領先的,文化的發(fā)展是一種動態(tài)過程。文化的融合是大的趨勢。當然,這種融合需要交流,過分強調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甚至以泱泱大國自居而排斥異文化的先進之處,使自己陷入盲目的自戀之中,這就是狹隘的民族主義,它必然阻礙民族文化與世界先進文化的接軌,導致民族發(fā)展的滯緩,甚至帶來民族內外矛盾沖突的加劇。同時,我們不應該簡單地把弱勢文化發(fā)展所需要的沖突,認為是強勢文化對本民族文化的入侵。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文化有很大的互補性,中國文化有其獨特的魅力,因此我們也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文化,將其合理成分發(fā)揚光大,使其成為全人類共享的優(yōu)秀文化成果。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政法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D909.2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尹旦萍;新文化運動中關于貞操問題的討論[J];婦女研究論叢;2003年01期
2 涂平;中國人口老齡化與人口控制[J];中國社會科學;1995年06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恒展,宋瑞彩;奇人奇技抒奇懷——《虞初新志》奇人小說散論[J];蒲松齡研究;2004年02期
2 寧莉莉;王傳明;;莊嚴的禮樂 卑微的塾師——試析蒲松齡《鬧館》對禮樂文化的反諷[J];蒲松齡研究;2009年04期
3 周文斌;淺談董其昌的審美理想[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1期
4 吳美燕;;簡述陳獨秀的教育思想[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4期
5 周智健;徐剛;;保障農民主體地位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1期
6 楊尚鴻;唐曉紅;;中國古代媒介——漢字分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3期
7 蔡愛麗;;從新場黨獄透視清末地方司法腐敗[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8 肖萍;;毛澤東財經干部隊伍建設思想與新中國財經干部隊伍建設[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1期
9 王平;;羌族文化與羌族性格的雙重展示——《羌族釋比文化研究》解讀[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4期
10 王利濤;;軟力量概念再辨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郭洪伯;;秦漢“稗官”考 秦漢基層機構的組織方式(其一)[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郭洪伯;;“郡守為廷”——秦漢時期的司法體系[A];第八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2年
3 李又寧;;辛亥革命與婦女轉型[A];北京論壇(2011)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傳統(tǒng)與現代、變革與轉型:“變與常:關于社會轉型方式的歷史思考”歷史分論壇論文及摘要集[C];2011年
4 岑惠;;清代媒婆制與現代婚姻中介的制度比較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屆)中國法經濟學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6年
5 李艷紅;;新農村建設中如何發(fā)揮農村婦女作用[A];科技創(chuàng)新與產業(yè)發(fā)展(B卷)——第七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暨渾南高新技術產業(yè)發(fā)展論壇文集[C];2010年
6 甘品元;;改革開放以來毛南族婚姻行為變化的社會性別解讀——以廣西環(huán)江毛南族自治縣下南鄉(xiāng)L屯為例[A];第18屆中國社會學年會“改革開放30年與女性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8年
7 翁笑冰;;社會性別視野下的中國婦女解放[A];2010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性別視野下的中國道路和社會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10年
8 李勁松;李林杰;;環(huán)境經濟政策倫理:對發(fā)達國家的追趕超越——以生態(tài)環(huán)境補償機制的政策涵義與目標為中心的研究[A];第二屆生態(tài)補償機制建設與政策設計高級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9 孔志國;;制度規(guī)避[A];2005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精選論文(第二部分)[C];2005年
10 蒲國良;;關于十月革命研究中兩個基本問題的思考[A];紀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陳玉忠;宋代刑事審判權制約機制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楊建營;生態(tài)文明視域下的武術發(fā)展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3 徐少輝;上海金融中心法制變遷及決策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尹偉琴;民國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張周國;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勞動契約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錢泳宏;清代夫妻相犯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鄭現喆;西方法在中韓兩國的移植和轉型及發(fā)展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饒傳平;論近代中國憲法中基本權利條款之演變(1908-1947)[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唐旭天;集團公司跨文化管理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09年
10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孫超;當代大學生孝文化教育缺失原因及其對策探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朱艷雁;達斡爾族舞蹈的流變與傳承[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喆;關于中國近代科學社團發(fā)展軌跡的歷史考察[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許慶玲;試論孝觀念向封建孝道的轉化[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蘇甦;從歷史發(fā)展看中日圍棋文化比較[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6 夏英玲;思想政治教育對和諧社區(qū)建設的作用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閆娜娜;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及其應用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陳辰;明代私債探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劉培建;新編《全金詩》補正[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10 李青;延安時期女性文學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顧寶昌,穆光宗;重新認識中國人口問題[J];人口研究;1994年05期
2 李涌平;趨于更替水平時內在撫養(yǎng)系數的變化和相應的人口生育方針與政策[J];中國人口科學;1994年02期
3 張羚廣,蔣正華;中國人口發(fā)展前景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1995年0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衛(wèi)國;中國傳統(tǒng)法文化的結構-功能特性[J];比較法研究;1993年02期
2 李長健,伍文輝;信用社會的法文化探析[J];湖北社會科學;2005年06期
3 翟羽艷;中國民法現代化的目標與實現途徑[J];學術交流;2000年04期
4 赫然;;法文化一般理論探析[J];長白學刊;2007年06期
5 楊解君,莊漢;WTO與中國行政法文化的建構[J];當代法學;2004年05期
6 陳靜熔;中——中國古代法文化之價值目標[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4年03期
7 毛為民;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亟需發(fā)展企業(yè)法文化[J];貴州警官職業(yè)學院學報;1995年01期
8 高其才;論中國少數民族習慣法文化[J];中國法學;1996年01期
9 張玲娜;依法治國的法文化思考[J];理論月刊;2001年10期
10 馬克林,岳天明;甘、青特有民族法文化特色及法制建設的思考[J];甘肅社會科學;2004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蔣東明;;中美兩國大學出版業(yè)發(fā)展比較[A];中國編輯研究(2006)[C];2007年
2 秦振華;;大學出版社編輯的基本素質及其考評[A];第六屆全國人—機—環(huán)境系統(tǒng)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3年
3 冀麗萍;;大學出版社——大學的“第三勢力”[A];中國編輯研究(2003)[C];2003年
4 李瑜青;;當代中國法律權利意識的解讀——從法文化學入手的思考[A];社會主義與中國現代化 政治·法律與社會: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9年
5 賀圣遂;;一流的大學應當產生一流的大學出版社[A];中國編輯研究(2004)[C];2004年
6 張永宏;;正視困境,準確定位,加快發(fā)展——西部小型大學出版社的困境與出路思考[A];多出精品 多出人才——中國編輯學會第八屆年會論文集[C];2003年
7 楊昌竹;;大學出版社的根本使命[A];高校編輯出版文集[C];1995年
8 郭昌瑜;;大學出版社經營策略初探[A];高校編輯出版文集[C];1995年
9 張近樂;;從美國的大學出版看學術出版精神[A];中國編輯研究(2008)[C];2009年
10 盧宇;;關于綜合性大學出版社發(fā)展的思考[A];出版科學探索論文集第6輯[C];200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苗春 任成琦;[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5年
2 本報記者 任麗梅;[N];中國改革報;2005年
3 鄭園園;[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5年
4 記者 陳曉波;[N];云南日報;2010年
5 劉炳輝;[N];中國經營報;2004年
6 實習記者 種曉明;[N];中國圖書商報;2004年
7 張小蘭;[N];中國文化報;2005年
8 楊磊;[N];中國經營報;2005年
9 彼得·基沃勒 劉青 編譯;[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7年
10 本報記者 唐明霞;[N];中國圖書商報;200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盛美軍;羅爾斯正義理論的法文化意蘊[D];黑龍江大學;2007年
2 黃金蘭;法律移植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3 郭海峰;物權行為的法律價值分析[D];吉林大學;2006年
4 唐燦輝;童年之美[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5 李雅云;中國共產黨領導司法的歷史嬗變[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6 李艷玲;量刑方法論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7 張艷梅;在寫實中迂回挺進[D];浙江大學;2006年
8 周朝成;當代大學中的跨學科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9 孫曄;回族民商事習慣法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10 龐振超;1949~1998中國大學人文學科變革研究[D];廈門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京凱;孀婦再醮的歷史嬗變與中國傳統(tǒng)法文化[D];西南政法大學;2007年
2 郭亮;西盟佤族原始法文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7年
3 王丹;大學出版社的改制瓶頸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
4 徐素萍;論新農村建設中的法文化[D];安徽大學;2011年
5 米戈;我國大學出版社數字化發(fā)展之研究[D];河南大學;2013年
6 郭莉;我國大學出版社的市場定位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7 黃津津;改制后大學出版社的挑戰(zhàn)與對策[D];南京大學;2012年
8 柯慧;大學出版社的數字出版運營平臺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2年
9 覃娟;新的出版環(huán)境下我國大學出版社的應對之策[D];重慶大學;2010年
10 曹恒娜;論我國大學出版社核心競爭力建構[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本文關鍵詞:孀婦再醮的歷史嬗變與中國傳統(tǒng)法文化,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5965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59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