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的道德局限—對代孕爭議的分析
本文關(guān)鍵詞:市場的道德局限—對代孕爭議的分析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道德局限 代孕 公平 腐蝕 非完全商品化 有害市場
【摘要】:市場是重要的社會經(jīng)濟組織形式,也是復雜經(jīng)濟活動中最有效的組織生產(chǎn)方式。然而,市場正在不斷擴向新的領(lǐng)域,如生育服務、性和污染權(quán)等。這些特殊東西的商品化可能會帶來嚴重的道德后果,因此我們應該思考市場的道德局限問題,即哪些道德理由可以成為我們禁止市場的依據(jù)。代孕嚴重挑戰(zhàn)了傳統(tǒng)的生殖概念、生殖角色和生殖序列,由此引發(fā)的爭議成為探討市場的道德局限的重要議題之一。本文將以桑德爾、雷丁、薩茲三人對市場的道德局限的分析路徑來討論代孕爭議。 桑德爾認為我們反對代孕的理由有兩個:一是基于公平的反對意見。代孕母親在極需金錢的情況下選擇代孕,并不是出于真正的自愿,這種情況下的交易是不公平的;二是反對腐蝕的意見。在一個不存在能力和財富不公正差異的社會中,仍有一些東西是不應當買賣的。反對腐蝕關(guān)注的是物品本身的性質(zhì)以及用來調(diào)整這些物品的規(guī)范。人是值得尊重的人,而不是被使用的對象,代孕通過將女性的身體看作工廠,從而貶低了女性。 雷丁反對將社會劃分為純粹的市場領(lǐng)域和純粹的非市場領(lǐng)域,她提出了市場-不能讓與的概念(即可以贈與但不能買賣)以期復雜現(xiàn)實中物品非商品化的一面得以保存。但我們生活在非理想的世界中,市場-不能讓與的方式可能會造成對人格的損害,帶來比市場化更大的不正義,因此雷丁進一步提出了非完全商品化,主要包括兩方面:從物品本身來說,有商品化的方面也有非商品化的方面,如就工作而言,既有滿足生存需要的商品化的方面,也有進行創(chuàng)新勞動、實現(xiàn)自我等非商品化的方面;從社會政策或人們對待事物的方面來說,有的人認為某些東西應該商品化,有的人則反之。非完全商品化的政策允許市場的存在,但國家要對其進行規(guī)范。在代孕問題上,雷丁認為它將女性作為賺錢的工具,把女性的屬性特征(如身高、膚色等)商品化,同時有不合理的性別角色期待的存在——女人有義務男人生孩子,從而鞏固了性別不平等,因此代孕是市場-不能讓與的。但在非理想世界中會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它將無法滿足想要孩子者的強烈愿望;其次可能會使貧窮女性的經(jīng)濟收入處于更糟的境地;再次,未尊重出于利他動機無償進行代孕者的選擇自由。因此,我們可以允許代孕,但同時要保障代孕合同中處于弱勢地位的代孕母親和孩子的利益。 桑德爾和雷丁限制市場的策略在薩茲看來具有兩個共同缺點:一、人們對許多特殊東西的意義的見解可能是互相對立的;二、我們賦予某種東西的意義與使用市場對其進行分配之間聯(lián)系較弱。薩茲認為市場是異質(zhì)的,某些特殊領(lǐng)域的市場不只會造成低效,還會帶來不平等,而這種不平等即使通過稅收-轉(zhuǎn)移制度也難以糾正。為此她提出了評估有害市場的四個尺度:一、脆弱性。代孕母親多是源于貧困才選擇從事代孕服務;二、弱勢的當事方。作為代孕合同的非參與方,孩子應當與親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利益受到了忽視;三、給個人造成極度損害。代孕使他人有了更多機會接近和控制女性的身體。四、給社會造成極度損害。代孕的核心錯誤在于它強化生育領(lǐng)域中傳統(tǒng)的性別-等級制的勞動分工。 在理解三人理論的基礎上,我們嘗試從以下三方面來分析代孕問題:一、市場化的腐蝕效應。代孕將人看做使用的對象,,人不再是目的,用一種較低的規(guī)范來評價人,是對人的一種腐蝕;二、市場化的排擠效應。懷孕這一行為原本應受親子規(guī)范約束,在代孕中卻是商業(yè)規(guī)范,代孕母親像是工廠,孩子更多的被看做產(chǎn)品,代孕的普遍化會使原本的親子規(guī)范被排擠;三、市場化帶來的不正義。代孕會強化生育領(lǐng)域中傳統(tǒng)的性別等級制勞動分工。
【關(guān)鍵詞】:道德局限 代孕 公平 腐蝕 非完全商品化 有害市場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D0
【目錄】: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9
- 緒論9-13
- (一) 選題背景和選題意義9-11
- (二) 文獻綜述11-13
- 一、代孕與市場的道德局限:基于公平和反腐蝕的論證13-21
- (一) 桑德爾對市場的道德局限的論證14-18
- (二) 桑德爾對代孕爭議的分析18-21
- 二、代孕與市場的道德界限:基于非完全商品化的論證21-30
- (一) 雷丁對市場的道德局限的論證21-27
- (二) 雷丁對代孕爭議的分析27-30
- 三、代孕與市場的道德局限:基于有害市場的論證30-36
- (一) 薩茲對市場的道德局限的論證30-34
- (二) 薩茲對代孕爭議的分析34-36
- 結(jié)語36-38
- 參考文獻38-42
- 作者簡介42-43
- 后記43-44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汪傳才,凌艷傳;論締約過程中的告知制度[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2 芮必峰;健全的社會與健全的傳播——試論弗洛姆的傳播思想[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3 李家成;論中外教育研究中的“生命”概念[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4 湯文曙;馬克思歷史觀的主體視角及其當代價值[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5 羅龍鑫;雷建國;;建立行政訴訟調(diào)解制度的法理分析[J];安徽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6 劉榮清;馬克思現(xiàn)代理性主義人性觀的生成——讀《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7 朱顯榮;陳加滿;;從經(jīng)濟學的視野看合同法的功能[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8 彭學龍;張奕峰;;“藍色風暴”考量“反向混淆”[J];中華商標;2006年11期
9 葉坦;論道德倫理與經(jīng)濟利益──“義利”觀念的時代演化與市場經(jīng)濟倫理的建構(gòu)[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10 陳愛萍;馬克思“市民社會”概念的演變[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童慶炳;;毛澤東的美學思想三題[A];紀念毛澤東——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海峰;阿多諾的“否定的辯證法”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1年
2 郝志軍;教學理論的實踐品格[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3 張希希;論有效的課堂交往[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4 魏建;當代西方法經(jīng)濟學的分析范式研究[D];西北大學;2001年
5 李玉香;現(xiàn)代企業(yè)無形資產(chǎn)法律問題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6 史耀疆;制度變遷中的中國私營企業(yè)家成長研究[D];西北大學;2002年
7 陳章樂;社會主義法治化初論[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8 常晉芳;網(wǎng)絡哲學引論[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9 張軍;人的發(fā)展的歷史形態(tài)及其當代意蘊[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10 劉國永;德性涌現(xiàn)與道德教育[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侯漢杰;證券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研究[D];暨南大學;2000年
2 于波;儒學與未來科技[D];云南師范大學;2000年
3 羅婧;世界交往新潮與中國主動走向世界機遇的錯失:1760—1840[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4 廖暉;國有企業(yè)財產(chǎn)權(quán)研究[D];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0年
5 鄒偉康;計算機軟件版保護研究[D];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0年
6 李欣;本體論視域中的美善關(guān)系[D];陜西師范大學;2001年
7 樊育紅;當代知識管理觀分析[D];蘇州大學;2001年
8 王迅;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論述評[D];蘇州大學;2001年
9 吳燕;哲學向生活世界的回歸——馬克思感性世界理論的初步構(gòu)建[D];黑龍江大學;2001年
10 張彭松;總體性與歷史的終極關(guān)切——對青年盧卡奇總體性范疇的反思[D];黑龍江大學;2001年
本文編號:76525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765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