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西方“第三條道路”思想研究
本文關鍵詞:當代西方“第三條道路”思想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第三條道路” 民主社會主義 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
【摘要】:當代西方“第三條道路”是當代西方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社會政治思潮,它主張在維持資本主義制度不變的前提下,面對世界政治經(jīng)濟巨大變革的情況,對資本主義理論和道路進行一種新探索。它主張超越老左派主張的傳統(tǒng)社會民主主義和新右派主張的新自由主義,試圖在兩者中間尋找到一種平衡,吸取傳統(tǒng)社會民主主義和新自由主義中的合理成分,擺脫一味強調(diào)國家控制一切的左的思想和完全依靠自由市場解決所有問題的新右翼的理論,即吉登斯所說的“超越‘把國家當敵人’的右派和‘認國家為答案’的左派”,以傳統(tǒng)社會民主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的基本價值觀念為其理論實踐的價值指向和精神牽引,以平等、正義、自由、責任、民主為其基本價值觀念,尋求一種適用于新世紀社會和經(jīng)濟變革的第三條道路。 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世界面臨著巨大的變革。蘇聯(lián)解體東歐劇變的世界模式的轉(zhuǎn)變、全球化雙刃劍勢不可擋的多方面沖擊、知識性中產(chǎn)階級漸漸崛起、社會結構的新型變革以及經(jīng)濟危機打擊下的社會民主主義的困境等等資本主義在新時代狀況下層出不窮的重大改變,西方資本主義各國理論家和思想家都對此做出了理論上和價值觀念上對現(xiàn)實的回應。所以,從根本上來講,當代西方“第三條道路”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了維護資本主義的繼續(xù)統(tǒng)治,面對新的世界情況而做出的理論和價值觀上的一系列調(diào)整和探索。 本文針對當代西方“第三條道路”的理論內(nèi)容的價值和理論自身的缺陷不足進行分析。以時間為線索,來具體詳盡的闡述和理解當代西方“第三條道路”的歷史發(fā)展路徑和深刻的理論內(nèi)涵、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第二國際領導人伯恩施坦在其著作中通過大量的實際調(diào)研和數(shù)據(jù)推導出“第三條道路”,可以稱其為“第三條道理”的思想先驅(qū);英國倫敦經(jīng)濟學院院長安東尼·吉登斯,他從新型民主國家、公民社會復興、福利國家轉(zhuǎn)型和世界主義的民族主義四個方面系統(tǒng)論證了他的當代西方“第三條道路”的理論主張,為全世界民主社會主義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提供了較為堅實的理論根基;英國工黨布萊爾首相和美國民主黨克林頓總統(tǒng)在他們?nèi)温毱陂g所實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和政策即是當代西方“第三條道路”理論的代表性具體實踐,以英國首相布萊爾為例,在其執(zhí)政期間將執(zhí)政關注點著眼于公共服務方面的政策轉(zhuǎn)變,著重發(fā)展經(jīng)濟,抑制通貨膨脹和失業(yè)率,分散中央集權,推動了政治權利的逐層下降,注重維護和促進社會的公義。 最后,本文站在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從兩者的理論本性、理論理想和實現(xiàn)途徑三個方面,批判性反思了當代西方“第三條道路”的思想實質(zhì)和理論缺陷。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當代西方“第三條道路”理論雖然都是從現(xiàn)實問題出發(fā),但是當代西方“第三條道路”理論家們只看到了當前面對全球化危機、福利國家困境和社會民主主義遭受挫折的現(xiàn)實情況,,急迫地尋求解決方案,并沒有分析導致這些變化背后真正的原因。他們本著維護資本主義統(tǒng)治的出發(fā)點,意圖是幫助資本主義渡過難關,而非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制度下人民的問題,具有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的傾向。當代西方“第三條道路”理論者們站在國家政府的角度來提出方案措施拯救資本主義國家的治理,而馬克思主義是站在全人類的立場上思考如何從根本上改變?nèi)祟惍惢で陌l(fā)展。二者的根本區(qū)別在于,一個是“國”的角度,一個是“人”的立場。
【關鍵詞】:“第三條道路” 民主社會主義 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D091
【目錄】: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錄8-10
- 引言10-12
- 第1章 當代西方“第三條道路”產(chǎn)生和興起的背景12-19
- 1.1 蘇聯(lián)解體東歐劇變12-13
- 1.2 全球化的挑戰(zhàn)13-15
- 1.2.1 福利國家社會福利的危機13-14
- 1.2.2 生存環(huán)境危機迫在眉睫14-15
- 1.3 社會結構出現(xiàn)調(diào)整15-16
- 1.4 民主社會主義陷入困境16-19
- 1.4.1 凱恩斯主義失靈16
- 1.4.2 高福利政策兩難16-17
- 1.4.3 社會民主黨大選失利17-19
- 第2章 當代西方“第三條道路”的衍變及理論內(nèi)容19-31
- 2.1 “第三條道路”的思想先驅(qū)——伯恩施坦20-21
- 2.2 “第三條道路”的當代代表人物——吉登斯21-26
- 2.2.1 新型民主國家22-23
- 2.2.2 公民社會的復興23-24
- 2.2.3 積極福利國家24-25
- 2.2.4 世界性民族—國家25-26
- 2.3 “第三條道路”的具體實踐——以英國工黨布萊爾為代表26-29
- 2.3.1 國家社會并重,權利與責任平衡27-28
- 2.3.2 國家—社會型民主28-29
- 2.4 “第三條道路”的發(fā)展路徑和整體特征29-31
- 第3章 從馬克思主義觀點對“第三條道路”的批判性反思31-35
- 3.1 社會主義理論本性與“第三條道路”理論本性的根本區(qū)別31-32
- 3.2 社會主義理想與“第三條道路”理想的根本區(qū)別32-33
- 3.3 社會主義實現(xiàn)途徑與“第三條道路”實現(xiàn)途徑的根本區(qū)別33-35
- 結語35-36
- 參考文獻36-38
- 致謝38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第三條道路”通往何方[J];中國行政管理;2000年07期
2 侯西鴻;“第三條道路”在西方世界的風靡[J];技術經(jīng)濟與管理研究;2000年01期
3 左廣兵;超越:“第三條道路”的起點[J];桂海論叢;2001年02期
4 陳,;正確認識“第三條道路”[J];理論導刊;2002年04期
5 鄒宇昆;“第三條道路”評析[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6 劉啟東;“第三條道路”實質(zhì)解析[J];理論月刊;2003年12期
7 李忠人;論當代歐美的“第三條道路”思潮[J];理論探索;2004年05期
8 秦宣;歷史比較中的“第三條道路”思潮[J];科學社會主義;2005年04期
9 陳英波;;“第三條道路”思潮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及對策分析[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10 張瑩瑩;;社會正義視野下的“第三條道路”倫理觀[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10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王祥群;鮑奎;;淺議吉登斯的“第三條道路”[A];云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改革與探索[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鄭園園;“第三條道路”通往何方[N];人民日報;2000年
2 欣然;西歐國家在“第三條道路”基礎上的福利制度改革[N];中國社會報;2007年
3 丁奎松;“第三條道路”與當代資本主義[N];學習時報;2001年
4 本報記者 吳宇楨;樸槿惠能否走出“第三條道路”[N];文匯報;2013年
5 范劍青;“第三條道路”上的彷徨[N];人民日報;2003年
6 蔡武;關于“第三條道路”(上)[N];學習時報;2000年
7 楊沼;追尋“第三條道路”[N];中國稅務報;2004年
8 侯松容;康佳選擇“第三條道路”[N];中國電子報;2003年
9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張新;“第三條道路”價值觀的借鑒價值[N];中國教育報;2011年
10 楊俊;有“第三條道路”嗎?[N];人民日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王幼英;當代西方“第三條道路”興衰的政治學分析[D];吉林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國松;當代西方“第三條道路”研究[D];河北工業(yè)大學;2012年
2 成曉芳;“第三條道路”芻議[D];外交學院;2005年
3 楊慧;從現(xiàn)代性理論到“第三條道路”[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4 喬丹丹;吉登斯“第三條道路”理論探析[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董金輝;“第三條道路”人本主義思想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年
6 王堯;吉登斯“第三條道路”理論及其實踐價值探析[D];吉林大學;2013年
7 趙新國;當代西方“第三條道路”的社會保障思想研究[D];河北大學;2010年
8 姜紅明;“勒龐現(xiàn)象”與“第三條道路”的現(xiàn)實困境[D];武漢科技大學;2003年
9 馮珊;當代西方“第三條道路”思想研究[D];吉林大學;2015年
10 汪詠華;論西方社會民主主義的“第三條道路”[D];武漢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64229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642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