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遜《政治無意識》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9-14 17:41
弗雷德里克·詹姆遜(Fredric Jameson)1934年生于美國,1959年獲耶魯大學法語博士學位,1976年成為耶魯大學教授,現(xiàn)任美國杜克大學教授。詹姆遜視野開闊,在諸多領域建樹頗豐,因其具有的重要社會影響和學術影響而被譽為“引導了美國人文學科的方向”。 詹姆遜從70年代開始致力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著有《馬克思主義與形式》(1971)、《語言的牢籠》(1972)。在這些著作中,詹姆遜深受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影響,結合結構主義和后現(xiàn)代主義理論,提出了一種辯證批評的框架,此后發(fā)展出了一套他稱之為“馬克思主義闡釋學”的政治詩學。在他的成熟之作《政治無意識——作為社會象征行的敘事》(1981)一書中,他對“馬克思主義闡釋學”及“政治無意識”做出了較詳細的闡述。 詹姆遜在《政治無意識》中提出的文本-歷史闡釋模式是一種從總體性研究視角出發(fā)的政治闡釋模式,這種闡釋模式運用生產(chǎn)方式的主符碼,以文本為圓心,以歷史為文本闡釋的終極視野,在闡釋過程中揭示文本所蘊涵的政治無意識,使文本重新歷史化。詹姆遜還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文學闡釋模式不僅是對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批判,而且是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建構,是意識形態(tài)與烏托邦的統(tǒng)一。 本文引論部分首先簡單介紹詹姆遜的生平和學術歷程,介紹國內對詹姆遜學術思想及其《政治無意識》一書的研究情況,最后介紹《政治無意識》一書的結構和本文的研究重點及結構。 第一章主要將詹姆遜文化詩學放到他的學術思想體系和發(fā)展過程中考察,介紹詹姆遜《政治無意識》一書的主要思想及其理論淵源和理論基礎。第一部分追溯詹姆遜文化詩學的基礎——總體性思想,從根源上把握《政治無意識》的觀點;第二部分討論詹姆遜文化詩學的另一大支柱——意識形態(tài)辯證法,為分析他的文化詩學做好鋪墊;第三部分簡單分析詹姆遜文化詩學理論中歷史和文學的關系。 第二章和第三章是本文的重點。本文根據(jù)《政治無意識》一書的構造特點和詹姆遜的敘述風格,在對他立論、論證和實踐的過程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從意識形態(tài)建構和文本闡釋兩個方面分析歷史與文本的雙向互動過程,既解釋了詹姆遜文學是社會象征性行為的觀點,又考察了詹姆遜的文本闡釋實踐。 第二章的線索是“從歷史到文本”,探討意識形態(tài)如何建構并得以在文學中實現(xiàn)。詹姆遜將歷史視為其文化闡釋詩學的終極視域,認為一切文學文化文本,只有放置在總體性的歷史之中,才能得到更好的說明。第一部分研究政治無意識的概念、淵源、原理和作用。第二部分討論符碼轉換等概念,這是詹姆遜融合結構主義來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概念,也是說明“政治無意識”能夠作用、能夠闡釋的理論所在。第三部分分析詹姆遜《政治無意識》的核心觀點——文學是社會的象征性行為。 第三章的線索是“從文本到歷史”,探討詹姆遜如何對文本進行闡釋,并分析文本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和階級斗爭。詹姆遜將文本視為其文化闡釋詩學的核心,將文本視為一種社會象征行為的敘事,以象征的方式既遮蔽又反映了歷史。第一部分分析詹姆遜文學闡釋方法的基礎理論即三個同心圓的觀點。第二部分分析詹姆遜文學闡釋中的重點發(fā)現(xiàn)即意識形態(tài)素。第三部分討論詹姆遜文學闡釋中所重點觀察的主體、意識形態(tài)封閉等幾個概念。 結語部分是對詹姆遜《政治無意識》一書所闡發(fā)的文化詩學的總結和評價,主要是分析詹姆遜對馬克思主義闡釋學的發(fā)展。
【學位單位】:重慶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9
【中圖分類】:D09
本文編號:2818464
【學位單位】:重慶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09
【中圖分類】:D0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胡亞敏;論詹姆遜的意識形態(tài)敘事理論[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6期
2 劉進;弗雷德里克·詹姆遜文化詩學概論[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3 吳學琴;詹姆遜元批評解釋學的理論視角評析[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本文編號:281846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2818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