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政治學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的內在邏輯
[Abstract]:Innovation is the source and motive force for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put forward "constructing the innovation system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Political science, as the basic subject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also needs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logic of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is to grasp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arxist political theory as the foundation stone, and to understand the innovation course and spirit of the socialist theoretical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the premise. The emphasis is to highlight the academic rationality and openness of political scienc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ersistence and pluralism of political science research methods, and to lay equal stress on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care, so as to promote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by innovation.
【作者單位】: 吉林大學行政學院;
【分類號】:D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趙寶煦;中國政治學百年歷程[J];東南學術;2000年02期
2 徐湘林;;比較政治學學科發(fā)展的中國視角[J];國際政治研究;2013年01期
3 楊海蛟;李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學理論的建設與發(fā)展[J];理論探討;2011年05期
4 梁瑩;;當代中國政治學研究中的新興交叉學科:現狀與發(fā)展展望——以七個發(fā)展中的政治學新興交叉學科為研究個案[J];江蘇社會科學;2012年06期
5 陳懷平;金棟昌;;我國政治學理論研究的繼承與發(fā)展研討會綜述[J];理論導刊;2010年01期
6 鄒詩鵬;;當代政治哲學的復興與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傳統(tǒng)[J];學術月刊;2006年12期
7 孫正聿;;建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前提性思考和理論資源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06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于春洋;于春江;;民族政治發(fā)展:學術研究的緣起、現狀及展望[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3期
2 陳潮f;雍繼敏;;促進現代服務業(yè)快速發(fā)展的戰(zhàn)略思考[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03期
3 王榮科;艱辛探索的政治文化考察——毛澤東領導全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再回顧[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3期
4 石國亮;;論政黨價值觀的功能[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5 吳昕春;論公民政治參與的環(huán)境要素[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6 關興;;轉型期我國大學生政治參與問題探析[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04期
7 嚴一云;劉曉光;;當代中國網絡公共領域的政治功能[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8 宗芳;王環(huán);;山東省農村基層民主建設存在的問題及路徑選擇[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1年34期
9 胡麗美;解安;;三江源生態(tài)移民基本社會保障利益監(jiān)督機制的建構[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2年12期
10 張傳開;單傳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形態(tài)探索的邏輯進程[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敬海新;;以思想解放推進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A];創(chuàng)新思想·科學發(fā)展·構建和諧——黑龍江省首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冊[C];2008年
2 謝慶奎;謝夢醒;;和諧社會與社會管理體制改革[A];服務型政府與和諧社會[C];2005年
3 王浦劬;;我國政治學學術發(fā)展中的基本關系論析——紀念十一屆三中全會30周年[A];馬克思主義中國化60年——北京市政治學行政學學會理論研討論文集[C];2009年
4 溫瑩瑩;;影響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各因素分析[A];福建省社會學2008年會論文集[C];2008年
5 唐正繁;;我國政治哲學若干問題研究綜述[A];貴陽市經濟社會文化大發(fā)展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理論研究[C];2010年
6 呂品;;對在網絡時代改善黨的領導的幾點思考[A];研究領導科學 實現科學領導[C];2008年
7 王士如;;政府決策中的公眾參與和利益表達——解決民生問題的政治思考[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7年
8 張祝平;;農民政治參與的現實困境與發(fā)展路徑——基于社會穩(wěn)定視角的分析[A];“關注省情民意、促進社會和諧”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9年
9 趙勇;;公共服務型政府的理論基石——政府權力的“低姿態(tài)”[A];“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理論與實踐”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10 徐元善;居欣;;淺談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眾參與機制[A];“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理論與實踐”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巖;職業(yè)體育聯盟的經濟分析[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趙淑輝;當代中國交往理性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初春華;黨的群眾工作心理層面的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羅國亮;災害應對與中國政府治理方式變革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蔣潤婷;行政法視閾下的行政參與權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劉穎;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價值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7 劉建勛;我國農村社會信用理念的生成及其法律保障[D];山東大學;2010年
8 賀琳凱;新中國民族關系與民族政策的互動研究[D];云南大學;2010年
9 李林;河北省糧食生產的自然災害補償問題研究[D];河北農業(yè)大學;2011年
10 王勇;東亞共同體建構中的“美國因素”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榮;社會性別視角下的農村女性政治參與問題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李小海;大學生公民意識現狀及其與大學生個體因素的聯系[D];南昌航空大學;2010年
3 魯秀娥;中國政黨制度的特色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4 高博;當代中國政治沖突問題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彭雙雙;社會轉型期我國利益矛盾的政治協(xié)調機制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劉安琪;企業(yè)文化視域中的青年職工政治社會化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7 劉慶豐;改革開放進程中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說服力初探[D];安徽農業(yè)大學;2010年
8 孫歡;政治參與的倫理維度[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9 楊永光;我國政黨制度規(guī)范體系研究[D];浙江農林大學;2010年
10 余友前;我國政府決策制定過程中的公眾參與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郁建興;政治學發(fā)展的自我反思與中國政治學建構[J];教學與研究;2005年05期
2 楊光斌;政治學:從古典主義到新古典主義[J];教學與研究;2005年09期
3 奚廣慶;;關于建設中國政治學學科的一些看法[J];寧夏黨校學報;2006年03期
4 張國清;從政治學到政治科學——中國政治學研究的難題與范式轉換[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5 楊海蛟;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政治學研究的特點及發(fā)展趨勢[J];浙江社會科學;2001年04期
6 謝韜;Lee Sigelman;;中美政治學研究方法之比較[J];浙江社會科學;2008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歐陽雄飛;;我國行政管理學“十”字型學科體系的回眸與展望(下篇)[J];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2 趙云獻;先進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靈魂[J];新視野;2005年03期
3 韓振峰;;先進性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性質的集中體現[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4 盤淼;杜社會;;馬克思的人權思想及當代價值[J];前沿;2011年19期
5 陳學明;德里達對馬克思主義現實性的論證[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0年04期
6 曾枝盛;西方左翼與馬克思主義[J];教學與研究;2002年02期
7 楊雙;社會民主黨執(zhí)政的基本特征[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5年03期
8 蘇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怎樣認識社會主義”思想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9 林立公;魏書勝;;人類自由的“類”理解——略論馬克思的自由觀[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6年01期
10 王南n\;;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應當是一種現代政治哲學[J];河北學刊;2006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學明;馬擁軍;;馬克思主義的命運——蘇東劇變后西方四大思想家走近馬克思的啟示[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第二輯)[C];2001年
2 齊永兵;;意在改旗易幟的“反思”[A];忘年交書簡二集[C];2010年
3 憶真;;破冰開航還是倒行逆施?[A];忘年交書簡二集[C];2010年
4 王福成;;評“民主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正統(tǒng)”[A];全國高等財經院校《資本論》研究會第24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馮剛純;;馬克思關于跨越“卡夫丁峽谷”的理論涵義[A];輝煌的歷程——紀念建國50周年學術研究文集[C];1999年
6 李娟芬;;對社會主義在實踐與理論上新探索的詮釋[A];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yè)委員會年會暨“共產黨執(zhí)政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學術研討會文集[C];2005年
7 許耀桐;;高放先生的社會主義思想史研究[A];高放教授八十華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周芬;;國內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研究綜述[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7年
9 王守昌;;自由(freedom)、自由權(liberty)和自由主義(liberalism)[A];全國“當代西方哲學的新進展”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8年
10 陳學明;;評生態(tài)學的馬克思主義及其主要代表人物高茲[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第三輯)[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拴乾;馬克思主義的光輝篇章[N];新疆日報(漢);2001年
2 梁云;科學發(fā)展觀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發(fā)展[N];學習時報;2006年
3 新華社記者 王熾;科學的探索 出色的答卷[N];新華每日電訊;2001年
4 ;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態(tài)度是什么?[N];山西日報;2001年
5 馬榮春(作者單位:市委黨校);論和諧社會“史”的由來[N];盤錦日報;2005年
6 陳紅輝;和諧社會的現實與理論依據[N];溫州日報;2005年
7 溫樂群;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綱領性文獻[N];解放軍報;2001年
8 某部政治部主任 姚柏林;為什么“必須始終反對以教條主義的態(tài)度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理論”?[N];解放軍報;2001年
9 韓安貴;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典范[N];人民日報;2001年
10 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理論處 劉世軍;要問題,,也要主義[N];社會科學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偉;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建設的哲學思考及其發(fā)展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2 曹軍輝;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范式轉換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3 褚當陽;話語哲學與霸權政治[D];吉林大學;2013年
4 金坤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管理思想與實踐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5 李保國;馬克思主義視域中的當代中國民族主義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2年
6 孟飛;第三條道路[D];南京大學;2013年
7 常晶;回應以賽亞·伯林的責難[D];山東大學;2012年
8 李丹;烏托邦思想研究:理論探微·發(fā)展脈絡·殊異甄析[D];吉林大學;2012年
9 李素艷;從宏觀政治到微觀政治[D];吉林大學;2008年
10 曾宇輝;自由的意蘊及其當代價值[D];天津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袁啟文;論馬克思人權思想[D];云南師范大學;2005年
2 叢微;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建設思想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3 邵遠江;“分析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理論[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何鵬舉;馬克思主義公共權力觀及其啟示[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5 賈萍;譚平山“科學三民主義”思想研究[D];湖南大學;2009年
6 羅綱;論生態(tài)社會主義及其對中國的啟示[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7 鄭流云;馬克思社會發(fā)展理論與社會主義實踐[D];云南師范大學;2006年
8 李斌;人的全面發(fā)展與社會主義科學發(fā)展觀研究[D];蘭州大學;2007年
9 高艷瓊;馬克思的正義思想淺探[D];貴州師范大學;2007年
10 黃永祥;國家理論:馬克思與吉登斯比較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39419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2394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