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dāng)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政治學(xué)論文 >

全球化時代國家認同的三種邊界形態(tài)與功能

發(fā)布時間:2018-12-25 09:54
【摘要】: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國家認同的邊界不再單一。國家認同的邊界可分為自然地理邊界、政治法律邊界和歷史文化邊界。自然地理邊界強調(diào)清晰、準(zhǔn)確,政治法律邊界強調(diào)獨立、完整,歷史文化邊界強調(diào)包容、融合。國家認同三種邊界的功能與相互關(guān)系是:自然地理邊界承載歷史文化邊界,傳續(xù)政治法律邊界;政治法律邊界確認自然地理邊界,保護歷史文化邊界;歷史文化邊界宣示自然地理邊界,鞏固政治法律邊界。對于不同的國家認同邊界應(yīng)當(dāng)采取不同的認識與應(yīng)對策略:清晰的自然地理邊界應(yīng)當(dāng)堅守,靈活的政治法律邊界應(yīng)當(dāng)調(diào)整,模糊的歷史文化邊界應(yīng)當(dāng)接納。承認并區(qū)分國家認同存在不同類型的邊界具有重要意義。
[Abstract]:Globalization is deepening, and the boundaries of national identity are no longer single. The boundaries of national identity can be divided into natural geographical boundaries, political and legal boundaries 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oundaries. Natural geographical boundaries emphasize clarity and accuracy, political and legal boundaries emphasize independence and integrity,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oundaries emphasize inclusiveness and integration. The functions and relations of the three boundaries of national identity are as follows: the natural geographical boundary bears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oundaries, and the political and legal boundaries confirm the natural geographical boundaries and protect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oundaries;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oundaries declare the natural geographical boundaries and consolidate the political and legal boundaries. Different strategies should be adopted for different countries to identify the boundaries: clear natural geographical boundaries should be adhered to, flexible political and legal boundaries should be adjusted, and fuzzy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oundaries should be accepte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cognize and distinguish the existence of different types of boundaries of national identity.
【作者單位】: 廣東第二師范學(xué)院馬克思主義學(xué)院;
【基金】:2016年度廣州市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國家認同:全球化時代國家形象建構(gòu)的著力點”(項目號:2016MZXY24)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D03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左高山;;政治忠誠與國家認同[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0年02期

2 杭聰;;國家認同、國家制度建設(shè)和國民經(jīng)濟福利——兼與陳曉律教授商榷[J];探索與爭鳴;2010年04期

3 郭忠華;;動態(tài)匹配·多元認同·雙向建構(gòu)——再論公民身份與國家認同的關(guān)系[J];中山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1年02期

4 劉森林;;焦慮、中國特性與國家認同[J];現(xiàn)代哲學(xué);2012年01期

5 賀東航;謝偉民;;中國國家認同的歷程與制約因素[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2年04期

6 宋新偉;陳占芳;;影響國家認同的因素分析及途徑探析[J];貴州民族研究;2013年02期

7 吳瑞財;;全球化時代的國家認同:挑戰(zhàn)與應(yīng)對[J];教學(xué)與研究;2013年10期

8 周林剛;;互相競爭的人類聯(lián)合模式與國家認同問題[J];歷史法學(xué);2010年00期

9 李崇富;王卓君;何華玲;詹小美;王仕民;周光輝;劉向東;門洪華;;全球化進程中的國家認同[J];中國社會科學(xué);2013年09期

10 王樹亮;;國家認同對象體系的“三層四維”結(jié)構(gòu)[J];山西師大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4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張東寧;;國際視角下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與中國社會發(fā)展[A];第九屆中國世界民族學(xué)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學(xué)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中國人民大學(xué)繼續(xù)教育學(xué)院教授,甘肅省委統(tǒng)戰(zhàn)部民族宗教研究基地研究員 張踐;宗教與民族國家認同[N];中國民族報;2012年

2 記者鄭成宏;國家仍是全球化最重要的參與者[N];中國社會科學(xué)報;2011年

3 愛爾蘭國立高威大學(xué) 西尼薩·馬里塞維奇 曹帥 編譯;“國家認同”抑或民族主義[N];中國社會科學(xué)報;201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2條

1 趙穎;文化公民身份與國家認同研究[D];東南大學(xué);2015年

2 劉向東;文化多元語境下的國家認同建構(gòu)[D];吉林大學(xué);201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張麗琴;論公民國家認同的傳統(tǒng)文化路徑[D];華東師范大學(xué);2016年

2 孟融;中國現(xiàn)代國家建構(gòu)中國家認同的法律維度[D];吉林大學(xué);2016年

3 胡乃麗;社會資本對國家認同的影響[D];貴州師范大學(xué);2016年

4 張艷;民族認同、宗教認同與國家認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xué);2016年

5 羅淳;當(dāng)代中國推進國家認同建設(shè)的路徑研究[D];云南大學(xué);2016年

6 白皓;軟傳播對國家認同影響研究[D];遼寧大學(xué);2010年

7 曹婭;國家認同影響因素比較分析[D];廈門大學(xué);2014年

8 劉夢宇;從《西藏日報》的評論看媒介對國家認同的塑造和傳播[D];暨南大學(xué);2014年

9 趙春香;現(xiàn)代民族國家認同的沖擊與重構(gòu)[D];西南政法大學(xué);2015年

10 馬升翼;網(wǎng)絡(luò)社會背景下的公民國家認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xué);2014年

,

本文編號:239102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239102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d8325***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