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民身份的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研究
本文關鍵詞:動態(tài)匹配·多元認同·雙向建構——再論公民身份與國家認同的關系,,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鄭州大學》 2011年
基于公民身份的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研究
趙穎
【摘要】:公民身份自古希臘、古羅馬先哲和近代歐洲啟蒙思想家起源,分別圍繞義務和權利兩個核心價值,形成了共和主義和自由主義兩種范式,奠定了現(xiàn)代公民身份理論的基礎。公民身份通過個體與政治共同體之間權利與義務的互動關系濃縮了個體與政治共同體的各種聯(lián)系,成為建立共同體認同的重要社會紐帶。公民身份為民族國家內部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融合的實現(xiàn)提供了紐帶,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則分別發(fā)揮了公民身份的理性與感性兩個方面,形成了政治和文化認同兩種導向。 公民身份為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的融合創(chuàng)造了新的紐帶,即公民身份與公民權利、共同事業(yè)與公民責任、共同文化與共同記憶,并形成了以公民身份與公民權利為基礎、以共同事業(yè)與公民責任為動力、以共同文化與共同記憶為依托的新的認同模式;诠裆矸莸恼J同模式的實現(xiàn)主要可能受到三個因素的制約:公民權利實現(xiàn)機制的完善程度、共同事業(yè)的參與和發(fā)展狀況、共同文化中多樣性和一致性的平衡。 通過分析國外的國家、民族認同建構范例,為基于公民身份的認同模式提供了實踐印證;從我國歷史上的認同建構實踐中,可以得到關于我國當前認同建構的啟發(fā)。我國要建構基于公民身份的國家、民族認同新模式,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首先,加強公民意識教育,強調平等、普遍、無差異的公民身份認同;其次,樹立投身共同事業(yè)的社會目標,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再次,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導,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最后,提升綜合國力與國際地位,增強公民榮譽感和自豪感。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D032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證文獻】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劉曉霞;農(nóng)村維吾爾人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建構之比較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2年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許紀霖;;共和愛國主義與文化民族主義——現(xiàn)代中國兩種民族國家認同觀[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2 顧成敏;;西方公民身份的歷史演進[J];開封大學學報;2010年01期
3 錢雪梅;;從認同的基本特性看族群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關系[J];民族研究;2006年06期
4 高永久;朱軍;;論多民族國家中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J];民族研究;2010年02期
5 解志蘋;吳開松;;全球化背景下國家認同的重塑——基于地域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良性互動[J];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04期
6 吳玉敏;;公民道德建設中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相統(tǒng)一探析[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7 肖濱;;兩種公民身份與國家認同的雙元結構[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8 郭艷;;意識形態(tài)、國家認同與蘇聯(lián)解體[J];西伯利亞研究;2008年04期
9 陶建鐘;;公民身份、公民文化與公民教育——一種民主與國家理論的共洽[J];浙江學刊;2009年03期
10 賀金瑞;燕繼榮;;論從民族認同到國家認同[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喬文華;新加坡國家認同的構建及其與現(xiàn)代化關系[D];西北大學;2009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鄭志廷,焦亞葳;論《中國土地法大綱》的歷史地位[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2 黃璐;;從馬克思主義國家觀到和諧社會理論的發(fā)展[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3 范冉冉;;盧森堡和列寧在黨的組織策略上的共識與分歧[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4 雷驥;恩格斯的道德人格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論析——從恩格斯與馬克思的友誼與合作談起[J];石家莊經(jīng)濟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5 楊玉華;理性視野中的市場經(jīng)濟與人的發(fā)展[J];石家莊經(jīng)濟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6 王青原;鄭素娟;;人的尊嚴由誰給定[J];石家莊經(jīng)濟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7 祁若冰;;論反壟斷法豁免制度[J];河北法學;2006年04期
8 龔向和;;社會權的概念[J];河北法學;2007年09期
9 姬振旗;;公民教育概念辨析[J];河北法學;2008年01期
10 呂明瑜;;論知識產(chǎn)權壟斷法律控制的理論基礎[J];河北法學;2009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顏杰峰;;黨內民主建設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2 楊生平;;新中國60年我國意識形態(tài)理論回顧與反思[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3 董志凱;;毛澤東與新中國經(jīng)濟建設[A];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C];2003年
4 陶伯華;;智慧思維學精要——《思維科學概論》第十篇[A];中國思維科學研究論文選2011年專輯[C];2012年
5 黃宇;;論列寧主義黨內民主觀的中共早期實踐及現(xiàn)實啟示[A];全國社科院系統(tǒ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屆年會暨理論研討會論文集——黨的領導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C];2009年
6 張立麗;古小丹;;對當代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探討[A];創(chuàng)新沈陽文集(B)[C];2009年
7 張勁松;;論政府治理城市轉型中突發(fā)公共事件的策略[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8 楚明錕;;以正義的眼光解決公共行政的價值問題[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9 賽依丁;;運用《資本論》理論正確認識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轉變[A];陜西省《資本論》研究會2010年學術年會暨商洛率先突破發(fā)展高層論壇論文集[C];2010年
10 李兵;;試論道德的人類學基礎[A];中國倫理學三十年——中國倫理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郝文斌;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實證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田鵬;認同視角下的歐盟語言政策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王員;建國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經(jīng)驗[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胡雪梅;科學人才觀的理論內涵與實踐應用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趙一強;知識社會價值的道德分析[D];蘇州大學;2010年
6 陳春常;轉型中的中國國家治理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張紅峰;大學組織變革中的博弈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龍秀雄;中國共產(chǎn)黨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時代性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孫峰;當代中國德育價值觀的變革[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郁方;中國銀行業(yè)壟斷與規(guī)制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三三;基于新農(nóng)村視角下的農(nóng)民宗教信仰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胡志明;信息化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3 楊會彪;網(wǎng)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無意識化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4 耿士偉;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路徑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5 李小海;大學生公民意識現(xiàn)狀及其與大學生個體因素的聯(lián)系[D];南昌航空大學;2010年
6 郭云英;統(tǒng)籌城鄉(xiāng)視域中的農(nóng)村城鎮(zhèn)化問題研究[D];南昌航空大學;2010年
7 姚士偉;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8 徐白雪;馬克思主義哲學意識形態(tài)的大眾化問題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9 唐偉;軍工文化核心價值體系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10 張超;高校校園網(wǎng)絡文化建設[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同被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心林;;歷史人類學研究的典范之作——評王明珂新著《羌在漢藏之間》[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2 吳冰冰;;霸權、話語、認同與伊斯蘭——評《西方霸權語境中的阿拉伯—伊斯蘭問題研究》[J];回族研究;2007年04期
3 張建軍;安曉平;;南疆地區(qū)農(nóng)村基層政權建設面臨的問題與對策探討——基于和田、喀什等地的調查[J];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2011年04期
4 伍俊斌;;國家與社會:內涵、分化及其范式轉換分析[J];理論與現(xiàn)代化;2011年04期
5 史朝;文化的傳承和斷裂——文化領域中的中國老人與兒童[J];民族教育研究;1999年02期
6 胡文木;;什么是民族主義——讀安德森《想象的共同體》[J];前沿;2010年22期
7 馬戎;新疆喀什地區(qū)的民族人口分布[J];西北民族研究;2000年02期
8 祖力亞提·司馬義;;族群認同感建構的社會學分析:以新疆“民考漢”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03期
9 張國玉;余斌;;維漢關系中族群意識與國家認同的實證分析[J];西北民族研究;2010年03期
10 賈東海;米娟婷;;新世紀西部邊疆民族宗教問題對中國民族關系的影響——以新疆為例分析[J];社科縱橫;2007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張國云;維吾爾人宗教生活的人類學考察[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2 史慧穎;中國西南民族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民族認同心理與行為適應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3 李潔;變遷、互動與交融[D];蘭州大學;2009年
4 張學標;全球化時代維吾爾民族的文化沖突與文化傳播[D];武漢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劉紅艷;試論新疆民族團結的理論基礎及其基本實踐[D];新疆大學;2004年
2 李詠民;維吾爾族圖騰崇拜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09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少華;新加坡的“生存政策”與對外關系[J];世界歷史;2000年04期
2 呂元禮,邱全東;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執(zhí)政后的政黨文化轉型[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3 孫景峰;;論新加坡人民行動黨面臨的三大挑戰(zhàn)[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4 陳祖洲;試論新加坡國民意識的形成[J];江蘇社會科學;2002年02期
5 余建華;在多元包容中繁榮發(fā)展——新加坡民族和睦的成功之舉[J];世界經(jīng)濟研究;2003年10期
6 孫景峰;;世界民主浪潮下的新加坡威權體制[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年04期
7 李路曲;新加坡“共同價值觀”評析[J];晉陽學刊;1997年04期
8 劉鴻武;;黑非文化的現(xiàn)代復興與民族國家文化重構[J];歷史教學;1993年10期
9 任爽;;從新加坡看儒家倫理的傳播與社會功能[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07期
10 呂元禮;;學習借鑒新加坡的和諧之道[J];理論導報;2008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孫承希;醒獅派的國家主義思想之演變[D];復旦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肖濱;;兩種公民身份與國家認同的雙元結構[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2 郭忠華;;動態(tài)匹配·多元認同·雙向建構——再論公民身份與國家認同的關系[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3 肖濱;;公民認同國家的邏輯進路與現(xiàn)實圖景——兼答對“匹配論”的若干質疑[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4 龐金友;;族群身份與國家認同:多元文化主義與自由主義的當代論爭[J];浙江社會科學;2007年04期
5 石漢榮;;論海外僑胞的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J];八桂僑刊;2005年05期
6 李崇林;;邊疆治理視野中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研究探析[J];新疆社會科學;2010年04期
7 楊貞;葉興藝;;雙重認同理論的建構與典型實踐分析[J];法制與社會;2011年12期
8 馬惠蘭;陳茂榮;;論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一體化路徑選擇[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9 徐黎麗;;論多民族國家中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沖突——以中國為例[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10 阿達萊提·塔伊爾;;中國柯爾克孜族的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調查研究[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宏彩;;公民身份、公民社會與公共秩序——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的一種分析框架和政策維度[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張東寧;;國際視角下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與中國社會發(fā)展[A];第九屆中國世界民族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
3 張旭東;;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國家認同之關系:幾個概念的辨析[A];北京論壇(2009)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危機的挑戰(zhàn)、反思與和諧發(fā)展:“化解危機的文化之道——東方智慧”中文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9年
4 徐黎麗;;國家認同——影響西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民族關系的核心因素[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4集)[C];2009年
5 胡文生;;臺灣民眾國家認同問題的由來、歷史及現(xiàn)實[A];臺灣建省與抗日戰(zhàn)爭研究: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暨臺灣建省12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洪泉湖;;臺灣公民教育的省思與展望[A];21世紀中國公民教育的機遇與挑戰(zhàn)——兩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葉青;;全球化背景下認同多元化問題研究初探[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世界經(jīng)濟·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科卷)[C];2008年
8 應小萍;陳午晴;王兵;王俊秀;楊宜音;;國家認同和體育觀念關系初探[A];中國社會心理學會2008年全國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9 蔡水清;;新加坡培育青少年國家認同感的教育措施[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10 李向平;;屬性與身份的整合——宗教與民族認同資源的社會化路徑[A];宗教與民族(第四輯)[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邁克爾·J.桑德爾 王佳祺 編譯整理;[N];社會科學報;2007年
2 本報記者袁正兵;[N];檢察日報;2002年
3 程潔;[N];法制日報;2002年
4 本報記者鄭莉;[N];工人日報;2002年
5 本報記者 張耀宇;[N];人民公安報;2002年
6 焦世東;[N];中國計算機報;2003年
7 本報記者 劉曉林;[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2年
8 本報記者 徐運平 張濤;[N];人民日報;2003年
9 采訪 本報記者 夏榆 實習生 馬寧寧 采訪 韓少功 (作家);[N];南方周末;2006年
10 龔安;[N];中國信息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瑞君;當代新疆民族文化現(xiàn)代化與國家認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2 張昌林;共和主義公民身份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3 祁進玉;不同情景中的群體認同意識[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4 時春麗;俄羅斯族民族認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5 畢躍光;民族認同、族際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共生關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6 張寶成;磨合與交融:呼倫貝爾巴爾虎蒙古人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7 侯微;戰(zhàn)爭電影與國家認同[D];復旦大學;2009年
8 周俊;全球公民社會與國家[D];浙江大學;2007年
9 蔣榮昌;消費社會的文學文本——文學文本形態(tài)的轉折[D];四川大學;2003年
10 桂榕;歷史·文化·現(xiàn)實:回族的國家認同[D];云南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穎;基于公民身份的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研究[D];鄭州大學;2011年
2 王海榮;關于公民身份行為的分析[D];吉林大學;2012年
3 陳偉;在平等與不平等之間:馬歇爾公民身份理論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4 嚴俊;西方公民身份理論探析[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5 趙北揚;民族學校學生的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的建構[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6 姜寶蓮;我國蒙古族青少年國家認同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鄭慧;初中生國家認同教育研究[D];鄭州大學;2012年
8 劉媛媛;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國家認同研究[D];中南大學;2012年
9 劉娜;從民族認同到國家認同[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10 白皓;軟傳播對國家認同影響研究[D];遼寧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動態(tài)匹配·多元認同·雙向建構——再論公民身份與國家認同的關系,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3665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236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