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政治學論文 >

后馬克思主義文化政治學及其文論價值

發(fā)布時間:2018-11-06 12:20
【摘要】:當代英國政治哲學家拉克勞與墨菲創(chuàng)立的"后馬克思主義",是當今西方學術(shù)界繼"西方馬克思主義"之后一種最新的左翼學術(shù)文化思潮,是當代西方新社會運動文化思潮的理論化,以解構(gòu)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及領(lǐng)導權(quán)的經(jīng)濟還原論和階級本質(zhì)主義、建構(gòu)新社會運動的領(lǐng)導權(quán)和新社會主義激進多元的民主政治為思想旨趣,呈現(xiàn)出解構(gòu)與建構(gòu)雙層理論結(jié)構(gòu),本質(zhì)上是一種文化政治學。其中,話語接合是其最具標志性的理論和方法。拉墨后馬克思主義文化政治學是當代西方解構(gòu)哲學等新理論與阿爾都塞、葛蘭西理論的接合,是當代馬克思主義文化政治學"語言學轉(zhuǎn)向"的最新產(chǎn)物。后馬克思主義文化政治學對當代西方英語國家最新的文化研究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對我國當下的文化研究、文化詩學、文化美學和文化批評也極具理論意義、實踐意義和啟迪價值。
[Abstract]:"Post-Marxism", founded by contemporary British political philosophers Ragaugh and Murphy, is the latest left-wing academic and cultural trend of thought in the western academic world, after "Western Marxism". It is the theorization of the cultural trend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new social movement to deconstruct the economic reductionism and class essentialism of traditional Marxist ideology and leadership. The ideological purport of constructing the leadership of the new social movement and the radical and pluralistic democratic politics of the new socialism is to deconstruct and construct a two-tier theoretical structure, which is essentially a kind of cultural politics. Among them, discourse articulation is its most iconic theory and method. Marxist cultural politics after Ramo is the combination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deconstruction philosophy and Althusser's and Gramsci's theory. It is the latest product of the linguistic turn of contemporary Marxist cultural politics. Post-Marxist cultural politics has exerte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latest cultural studies in contemporary western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nd has grea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current cultural studies, cultural poetics, cultural aesthetics and cultural criticism in our country.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enlightening value.
【作者單位】: 江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基金】:筆者所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文化研究的學術(shù)邏輯與批評實踐”(09BZW002)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分類號】:B089.1;D091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嶺;;社團成員的權(quán)利與社團的權(quán)利和權(quán)力[J];北方法學;2009年02期

2 李雪灃;胡東;;人民概念政治性的憲政解讀[J];北方論叢;2006年03期

3 洪曉楠;韓振江;;試論“后馬克思主義”的發(fā)生與特點[J];北方論叢;2010年04期

4 謝亮;;民主的現(xiàn)實與理想[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5 樊凡;;爭論中的消極自由觀[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6 丁成榮;;人的全面發(fā)展視閾中的中國民主發(fā)展[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10年01期

7 李志強;;論政治寬容研究的理論范式及路徑[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8 沈江平;;論現(xiàn)代民主政治視閾中的“主體”[J];長春大學學報;2011年07期

9 劉莘;;葛蘭西:政治戰(zhàn)略與文化戰(zhàn)略[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10 喬貴平;呂建明;;激進的多元民主觀——墨菲對自由主義民主觀的批判及建構(gòu)[J];重慶社會科學;2007年09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7條

1 馮顏利;王雄;;柯亨的公正思想初探[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2 柳成焱;;與時俱進地建設(sh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A];貴州省科學社會主義暨政治學學會2003年年會論文集[C];2003年

3 何海兵;;后馬克思主義理論評介[A];馬克思主義 中國探索與當代價值: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9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9年

4 王平;;辨析與反思:后馬克思主義究竟是一種什么主義[A];馬克思主義 中國探索與當代價值: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9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9年

5 孟鑫;;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熱點問題[A];“后國際金融危機時代的世界社會主義”學術(shù)研討會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yè)委員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6 史巍;韓秋紅;;現(xiàn)代性的政治規(guī)劃與社會主義民主實現(xiàn)——墨菲的民主政治理想[A];“西方政治哲學”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1年

7 郭佩惠;;拉克勞和墨菲的激進社會主義領(lǐng)導權(quán)理論的批判性分析[A];云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改革與探索[C];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經(jīng)國;從理想性政治哲學到現(xiàn)實性政治哲學[D];南開大學;2010年

2 陳愛萍;第二國際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藺波;當代中國農(nóng)村基層民主政權(quán)建設(shè)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4 聶興超;自由主義中立性研究:辯護與批判[D];吉林大學;2011年

5 王清濤;馬克思學說體系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6 趙春清;歷史與人的解放[D];復旦大學;2011年

7 梁瑞英;新時期中國共產(chǎn)黨黨內(nèi)民主集中制建設(shè)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1年

8 趙士兵;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理論視閾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問題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9 劉薇;現(xiàn)代政治寬容研究[D];華僑大學;2011年

10 劉國勝;中國現(xiàn)代性建構(gòu)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D];武漢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隗兵;市民社會和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shè)[D];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石敬翔;工業(yè)民主析論[D];吉林大學;2011年

3 李霞;現(xiàn)實的表達 理論的建構(gòu)[D];吉林大學;2011年

4 熱依拉·玉素甫;阿富汗塔利班興亡的原因分析[D];新疆大學;2011年

5 曲常明;大慶石油工人社群文化生活的變遷[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年

6 鄔宗明;協(xié)商民主的優(yōu)勢及限度[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7 石紹成;村民公共參與中民主與效率的整合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1年

8 鄧言平;我國地方政府公共決策能力研究[D];廣東海洋大學;2011年

9 張曉密;多元性理論與有限領(lǐng)導權(quán)[D];黑龍江大學;2011年

10 劉振怡;拉克勞:從后結(jié)構(gòu)主義到后馬克思主義[D];黑龍江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洪曉楠;韓振江;;試論“后馬克思主義”的發(fā)生與特點[J];北方論叢;2010年04期

2 歐內(nèi)斯托·拉克勞;陳紅;;意識形態(tài)與后馬克思主義[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8年06期

3 周凡;;后馬克思主義的解構(gòu)與建構(gòu)[J];理論參考;2009年11期

4 王鳳才;;繼承與超越、解構(gòu)與重建——后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主義關(guān)系闡釋[J];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2008年00期

5 胡大平;;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維度[J];理論視野;2011年02期

6 周凡;;從馬克思主義到后馬克思主義(中)——拉克勞與莫菲思想演進的全景透視[J];學術(shù)月刊;2008年06期

7 馬恰特;倪勝;;什么叫后馬克思主義[J];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2004年00期

8 周凡;;從馬克思主義到后馬克思主義(上)——拉克勞與莫菲思想演進的全景透視[J];學術(shù)月刊;2008年05期

9 保羅·鮑曼;黃曉武;;后馬克思主義的話語理論[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11年04期

10 周凡;;葛蘭西與“后馬克思主義”的生成[J];現(xiàn)代哲學;2008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平;;辨析與反思:后馬克思主義究竟是一種什么主義[A];馬克思主義 中國探索與當代價值: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9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9年

2 王平;;現(xiàn)代性:后馬克思主義的邏輯起點與歸宿[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7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7年

3 周凡;;葛蘭西與“后馬克思主義”的生成[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4 黃克武;;論李澤厚思想的新動向 兼談近年來對李澤厚思想的討論[A];《國學論衡》第二輯——甘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學術(shù)論文集[C];2001年

5 仰海峰;;改革開放以來國內(nèi)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A];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上卷)[C];2009年

6 汪行福;;西方馬克思主義并未終結(jié)[A];當代視野下的馬克思主義——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6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6年

7 陳立旭;;重估大眾文化的政治潛能——費斯克與法蘭克福學派等的分野[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8 曾軍;;鮑德里亞走出了馬克思?——從中國學界對鮑德里亞的誤讀談起[A];當代視野下的馬克思主義——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6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6年

9 王俊;;羅蒂與二十世紀西方哲學的場景[A];全國“當代西方哲學的新進展”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8年

10 孟鑫;;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熱點問題[A];“后國際金融危機時代的世界社會主義”學術(shù)研討會暨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yè)委員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陳炳輝 廈門大學政治學系;拉克勞、墨菲后馬克思主義領(lǐng)導權(quán)理論剖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2 張惠玲;重申馬克思哲學的思想之維[N];中華讀書報;2006年

3 賀翠香;焦點與爭鳴:當代中國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4 仰海峰;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邏輯[N];學習時報;2009年

5 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教授 楊耕;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現(xiàn)代化還是傳統(tǒng)化[N];浙江日報;2008年

6 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哲學院 朱松峰;哲學教育的話語交往維度[N];湖北日報;2008年

7 羅騫;時代呼喚馬克思的在場[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

8 北京大學哲學系 仰海峰;重釋歷史唯物主義[N];光明日報;2010年

9 傅海輝 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科學的“僭越”與哲學的“代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10 郭忠華 中山大學政治學系;對吉登斯重建歷史唯物主義的透析[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鐵省林;哈貝馬斯宗教哲學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2 徐國超;權(quán)力的眼睛[D];吉林大學;2013年

3 祁程;西方馬克思主義烏托邦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4 高健;亨廷頓“文明沖突論”的哲學基礎(chǔ)及其批判[D];復旦大學;2010年

5 羅辛谷;貴族激進主義的文化政治[D];復旦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遠;后馬克思主義視野中的意識形態(tài)問題研究[D];東南大學;2006年

2 王罕哲;拉克勞、墨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2年

3 王海風;后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研究[D];東南大學;2005年

4 譚佳雯;拉克勞與莫菲后馬克思主義的話語理論[D];復旦大學;2009年

5 張云超;權(quán)力話語的另類表述[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6 薛芳連;馬克思實踐哲學視野下的怨恨情感淺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7 胡偉;《帝國》啟示錄:21世紀資本主義的秩序,,生產(chǎn)與反抗[D];首都師范大學;2012年

8 陳昕;拉克勞、墨菲政治哲學理論探析[D];吉林大學;2012年

9 孫越雷;拉克勞與墨菲的領(lǐng)導權(quán)理論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3年

10 陳中文;鮑德里亞早期符號文化理論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31424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231424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a0ccd***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