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空間視域下的承認政治
[Abstract]:In the field of space, the marginal oppression will lead to "inferiority" and "untouchability", the crux of which lies in the fact that the race, nationality, gender, group and their cultural value in the marginal space cannot be recognized properly. From Foucault to multiculturalism to postmodern radical geography, he adopted a different space to carry out the slogan of "struggle for recognition". In order to construct a new spatial pattern to realize the substitution of identity hegemony. However, the defect of the narrative of recognition, which is highlighted by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is that it not only ignores the material basis and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of marginal oppression, but also avoids the constructive responsibility of individual action, thus depriving the real basis of struggle for recognition. It eventually creates a mismatch between value and reality. In view of the marginal revolutionary dilemma caused by this, the western leftists put forward many solutions, but they all fell into the "empty field" of the revolutionary subject and the "crack" of the action. Our position lies in returning to Marx's "historical science", fundamentally abandoning the marginal determinism in the western sense, and transforming the recognition discourse in marginal space into a historical practice that breaks through the "weak links" of capitalism. Thus, the struggle for identity hegemony is embodied in a realistic vividness.
【作者單位】: 東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馬克思承認哲學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研究”(13CZX012)
【分類號】:D0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艷;關(guān)于城市邊緣人現(xiàn)代性的探討——對武漢市260名農(nóng)民工的調(diào)查與分析[J];青年研究;2001年11期
2 寒依;;邊緣人——出生于六十年代初的一名公民[J];南風窗;1987年10期
3 謝志強;姜飛云;;官場“弱勢”群體畫像[J];人民論壇;2010年34期
4 胡嘉惠;盧尋徑;;都市邊緣人的孩子們[J];公民導(dǎo)刊;2000年12期
5 韓峰;;邊緣人:游離精英正滄桑[J];時代潮;2002年03期
6 田芳;都市邊緣人[J];考試(自考版);2005年09期
7 季孝龍;;“雙重邊緣人”——城市農(nóng)民工的身份研究[J];西安外事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8 杜鳳嬌;;為何六成人“邊緣”感受強烈[J];人民論壇;2010年S1期
9 胡連奎;;邊緣人·家庭·社會[J];青年與未來;1994年01期
10 蔣臻,賴洪德;城市家庭里的邊緣人:保姆[J];黔東南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周世綱;李軍;姜波;;大學生群體中邊緣人物的心理分析[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專業(yè)化研究——第八屆全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集[C];2004年
2 陳坤才;;人格先行技巧隨后創(chuàng)建和諧的班集體——初中班主任工作經(jīng)驗點滴談[A];廣西新時期班主任工作論壇論文集[C];2008年
3 劉茂松;;湖南市場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需要全面揚棄農(nóng)耕文化[A];湖南省市場學會2009年會暨“兩型社會與營銷創(chuàng)新”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4 陳永芝;;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關(guān)注弱勢群體[A];2007經(jīng)濟發(fā)展與構(gòu)建和諧陜西論文集[C];2007年
5 巴志鵬;;邊緣人:城市農(nóng)民工問題研究[A];中國現(xiàn)代社會民眾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6 敖英芳;印鈺;焦晨;龔喜;;膝關(guān)節(jié)鏡下逆行半月板全切除手術(shù)方法的臨床應(yīng)用研究[A];2002年第9屆全國運動醫(yī)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2年
7 ;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解決失地農(nóng)民問題[A];中國老科協(xié)第二次服務(wù)三農(nóng)推進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建設(shè)經(jīng)驗交流研討會材料匯編[C];2007年
8 何峰;;邊緣化的冷眼旁觀與后現(xiàn)代的思維向度——魯迅與卡夫卡[A];安徽文學論文集(第2集)[C];2004年
9 王文煜;;淺析《失落》中移民文化身份的重構(gòu)[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10 李建軍;;我國當前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農(nóng)民問題[A];第四期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06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何嵐;警惕青少年成“邊緣人”[N];安徽經(jīng)濟報;2003年
2 記者 孟昭麗;他們是“心理脆弱的一代”?[N];新華每日電訊;2003年
3 木子;關(guān)注“低保邊緣人”[N];中國勞動保障報;2006年
4 本報實習記者 裘寅;“北大邊緣人”浮出水面[N];中華讀書報;2001年
5 ;邊緣人[N];中國計算機報;2005年
6 庾康 仲崇山;吳江:城市“邊緣人”看病不再愁[N];新華日報;2006年
7 記者 張建琛;個人所得稅的納稅邊緣人要納稅[N];經(jīng)濟參考報;2001年
8 本報記者 鄧萬祥 吳書秀;為解決中國城市“邊緣人”問題勇闖新路[N];中國貿(mào)易報;2010年
9 本報記者 劉淼;萬素:現(xiàn)代舞的邊緣人[N];中國文化報;2010年
10 李明德;活在“笑話”世界里的邊緣人[N];鄭州日報;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羽桐;伊爾莎·艾興格小說中的“邊緣人”主題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2 王亞麗;邊緣書寫與文化認同[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3 杜力;邊緣人的呼喊與細語—歐洲中世紀晚期女性作家研究[D];南開大學;2012年
4 梁中賢;邊緣與中心之間[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5 呂德文;治理釘子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6 樸宰亨;論“第六代”導(dǎo)演的電影創(chuàng)作[D];復(fù)旦大學;2009年
7 唐曉云;用自己的聲音言說[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8 張白玲;走向離散美學:J.M.庫切小說中全球邦批判研究[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3年
9 周平;同性戀銀幕形象的演化與身份建構(gòu)[D];武漢大學;2013年
10 李艷豐;歷史“祛魅”與文化反思[D];暨南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娜;中外文學“邊緣人”形象比較研究[D];遼寧大學;2011年
2 王芳;村上龍筆下的邊緣人形象研究[D];鄭州大學;2012年
3 秦偉;多麗絲·萊辛小說中的“邊緣人”形象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3年
4 曹亞茹;異國文化語境下的“邊緣人”境遇書寫[D];鄭州大學;2011年
5 汪倩秋;哈金長篇小說中的“邊緣人”書寫[D];西南交通大學;2014年
6 洪曉芳;論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小說中的邊緣形象[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7 詹金容;都市邊緣人的生存與尋找[D];廣西民族大學;2011年
8 李紅梅;論二戰(zhàn)后美國文學中的“邊緣人”[D];山東師范大學;2000年
9 戈康;農(nóng)村“邊緣少年”社會行為偏差的調(diào)查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2年
10 劉婷;“邊緣人”形象論——村上春樹小說人物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26211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2262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