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對市民社會的三重批判及其社會政治哲學意義
[Abstract]:Marx's own ideological development presents the whole characteristic of criticizing the political economy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on the political and national problems of modern society, which is the same as his criticism of the legal philosophy of the modern civil society. Political economic criticism and ideological criticism are closely linked. The criticism of legal philosophy made Marx associ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al state and civil society with the social reality of private ownership and private property, and established that the liberation of human beings must be based on religious worship in modern society. The theme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in the worship of the state and the worship of money; the criticism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caused Marx to withdraw from the private property, The combination of materialization and capital logic interpre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state in modern society and the deeper soci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behind it. On the other hand, ideological criticism made Marx complete the critique of the conceptual basis of modern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in order to break the title worship and social charm attached to the political state.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bourgeois state and its secular basis, that is, civil society cleared the way.
【作者單位】: 華僑大學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生活哲學研究中心暨現(xiàn)代社會與政治哲學研究中心;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主題及其歷史唯物主義研究”[項目編號:12AZX003] 華僑大學高層次人才科研啟動項目“馬克思政治哲學中國話語體系的創(chuàng)新與建構(gòu)研究”[項目編號:16SKBS3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分類號】:A81;D0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崔志鷹;試析韓國市民社會的發(fā)展[J];國際觀察;2000年04期
2 鄭強;市民社會與法治[J];外國法譯評;2000年04期
3 D.里夫,孫曉莉;市民社會的錯誤浮現(xiàn)[J];哲學譯叢;2000年03期
4 托馬斯·卡羅瑟斯,薄燕;市民社會[J];國外社會科學文摘;2000年07期
5 韓克慶;市民社會與中國的現(xiàn)代化[J];江蘇社會科學;2001年06期
6 王玉瓊,唐樺;國家與市民社會關(guān)系的社團視角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1年09期
7 應(yīng)德平;市民社會及其約束力的利用[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1年09期
8 劉世俊,王海玲;我國“市民社會”研究應(yīng)注意的幾個問題[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濟南市行政學院濟南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9 王新生;市民社會的文化特征[J];思想戰(zhàn)線;2002年04期
10 白鐘國;市民社會的政治關(guān)系學[J];當代韓國;2002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智勇;薛新婭;;市民社會與中國選擇——從國家與社會的關(guān)系談起[A];現(xiàn)代化的特征與前途——第九期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童海芳;;走向和諧——試論我國市民社會的法治構(gòu)建[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7年
3 李鈞;;公共空間與生活詩學——30年代的市民社會與市民小說摭談[A];都市文化研究(第3輯)——閱讀城市: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C];2007年
4 張海夫;;從市民社會走向城市和諧[A];孔學研究(第十四輯)——云南省孔子學術(shù)研究會第十四次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方印;;生態(tài)市民社會建設(shè)與民法生態(tài)化課題研究論綱[A];貴州法學(2014年第9期)[C];2014年
6 曹聞民;;公共性的特質(zhì)——兼論市民社會與公民社會[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8年哲學年會論文集[C];2008年
7 阿拉斯代·麥金太爾;王金林;;“《關(guān)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條未行之路”[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9)[C];2011年
8 趙可;;淺論葛蘭西的教育思想[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9 王勇;;市民社會涌動下小城鎮(zhèn)規(guī)劃編制中的公眾參與[A];城市規(guī)劃決策民主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10 李荊;;近現(xiàn)代中國的政權(quán)與社會:概念、史實、線索、個案、感想[A];近代中國的社會保障與區(qū)域社會[C];2011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夏昌奇(作者單位:武漢大學社會學系);市民社會的三種話語[N];長江日報;2005年
2 肖歲寒;何謂“市民社會”?[N];中國社會報;2000年
3 徐u!民;對市民社會的歷史解讀[N];光明日報;2007年
4 顧駿;什么是“市民社會”[N];解放日報;2007年
5 陳創(chuàng)生;市民社會與我國和諧社會構(gòu)建[N];學習時報;2006年
6 喬新生;“市民社會”與“公民社會”不是一回事[N];北京日報;2008年
7 韓立新;市民社會與社會主義的關(guān)系[N];學習時報;2008年
8 樂清市委黨校 謝安民;從熟人社會到市民社會和公民國家[N];溫州日報;2008年
9 王新生;市民社會及其相關(guān)問題的討論[N];學習時報;2008年
10 李公明;公民是市民社會的……真正靈魂[N];東方早報;2012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志勇;論市民社會與國家二分架構(gòu)[D];吉林大學;2010年
2 胡曉;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視閾下網(wǎng)絡(luò)公共領(lǐng)域治理[D];中南大學;2013年
3 王代月;黑格爾和馬克思市民社會問題解決路徑比較研究[D];清華大學;2008年
4 王文晶;建構(gòu)當代中國市民社會的困境及出路[D];吉林大學;2010年
5 高峰;當代視野中的市民社會研究[D];蘇州大學;2006年
6 李永忠;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視閾下的中國公民社會建設(shè)[D];西南交通大學;2011年
7 張,
本文編號:22616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2261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