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政治學論文 >

“邊緣關懷”的思想邏輯與理論表達——拾掇索亞《尋求空間正義》文本中的一個思想碎片

發(fā)布時間:2018-10-08 13:57
【摘要】:在西方激進理論"空間轉向"的脈絡下,正義等概念顯著地空間化了。正義的空間性既要注重作為表象的空間分配平等,也要關注生產不正義結果的空間化過程。追尋空間正義就是要培育一種空間敏感性,激發(fā)社會運動來消除植根于空間生產實踐中的非正義現(xiàn)象,實質上指向的是一種反抗空間霸權的努力。在此語境下,索亞回歸本體論的假設以實現(xiàn)空間正義的理論化,并通過城市權概念中介,構建形形色色的洛杉磯"勞工—社群—學院"正義行動聯(lián)盟,從而超越解釋學的宿命,邁向一種激進的空間實踐。但索亞有關區(qū)域、地方以及"移民窮忙族"的話語,表達了他對邊緣立場與微觀地形的偏好。在確切的意義上,這是在商品和生產之外尋找革命的落腳點,是一種以激進為姿態(tài)的撤退與逃離。它喻示著整個西方左派從宏大革命敘事到社群行動主體的退守,邊緣解放與微觀政治最終替代了作為集體行動的階級政治。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western radical theory "space turn", the concept of justice has been strikingly spatialized. The spatial nature of justice should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equality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as a representation, but also to the process of spatialization of the result of production injustice. The pursuit of space justice is to cultivate a space sensitivity and stimulate social movements to eliminate injustice rooted in the practice of space production. In essence, it points to an effort to resist space hegemony. In this context, Sawyer returns to the ontological hypothesis to realize the theory of spatial justice, and through the concept of urban right intermediary, constructs all kinds of "laborer, community-college" alliance of justice action in Los Angeles, so as to transcend the destiny of hermeneutics. Toward a radical space practice. But Sawyer's words about regions, places, and "migrant poor people" express his preference for marginal positions and microscopic terrain. To be sure, this is the end of the revolution beyond goods and production, a radical retreat and flight. It symbolizes the whole western leftists' narration from the Great Revolution to the retreat of the main body of community action, and the marginal liberation and micro-politics finally replace the class politics as collective action.
【作者單位】: 江蘇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社會主義城市空間生產與社會正義研究”,項目編號:12YJC710067 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統(tǒng)籌城鄉(xiāng)社會保障體系研究”,項目編號:11GLB005
【分類號】:D09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胡大平;;馬克思主義能否通過文化理論走向日常生活?——試析20世紀70年代之后國外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轉向”[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2 胡大平;;馬克思主義與空間理論[J];哲學動態(tài);2011年1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陸陽;;強力意志——當代城市特色唯一源泉[J];安徽建筑工業(yè)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3期

2 謝納;;實踐哲學視域中的當代“空間轉向”[J];長白學刊;2011年04期

3 金元浦;;北京建設中國特色的世界城市發(fā)展之路研究[J];城市觀察;2011年02期

4 張杰;龐駿;;論消費文化涌動下城市文化遺產的克隆[J];城市規(guī)劃;2009年06期

5 魏立華;;中國城市規(guī)劃理論應立足國情[J];城市規(guī)劃學刊;2005年06期

6 童明;;信息技術時代的城市社會與空間[J];城市規(guī)劃學刊;2008年05期

7 李武裝;;視界與視點:現(xiàn)代西方理性危機的文化批判[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8 李健;寧越敏;;西方城市社會地理學研究進展及對中國研究的意義[J];地理科學;2008年01期

9 李平;徐軼群;;都市文化關鍵詞[J];都市文化研究;2010年00期

10 金元浦;;北京新高度:建設世界城市[J];北京規(guī)劃建設;2010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魏皓嚴;鄭曦;朱曄;;城市規(guī)劃師的空間生產[A];和諧城市規(guī)劃——2007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 張杰;;論消費主義視野下城市文化遺產的克隆[A];生態(tài)文明視角下的城鄉(xiāng)規(guī)劃——2008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08年

3 彭暉;;四川北路購物中心對地方社會網絡的影響[A];城市規(guī)劃和科學發(fā)展——2009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4 杜澍;;規(guī)劃融合的現(xiàn)實局限與文本分析[A];城鄉(xiāng)治理與規(guī)劃改革——2014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03-城市規(guī)劃歷史與理論)[C];2014年

5 李平;徐軼群;;都市文化關鍵詞[A];都市文化研究(第6輯)——網絡社會與城市環(huán)境[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雅麗;新閑暇空間:現(xiàn)代城市商業(yè)會所的組織、消費與重構[D];上海大學;2011年

2 姚準;景觀空間演變的文化解釋[D];東南大學;2006年

3 魏樞;《大上海計劃》啟示錄[D];同濟大學;2007年

4 崔寧;重大城市事件對城市空間結構的影響[D];同濟大學;2007年

5 唐曉東;投資視角下城市公用企業(yè)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6 姜濤;西歐1990年代空間戰(zhàn)略性規(guī)劃(SSP)研究[D];同濟大學;2007年

7 陳曉恬;中國大學校園形態(tài)演變[D];同濟大學;2008年

8 趙元蔚;海派文學與消費文化[D];吉林大學;2008年

9 王艷云;早期中國電影中的上海影像研究[D];上海大學;2008年

10 徐建;社會排斥視角的城市更新與弱勢群體[D];復旦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彩云;試論詹姆遜的“馬克思主義”[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2 邢程;愛德華.W.索亞的空間理論探索[D];北京大學;2011年

3 易玨;超越困境的可能性探求[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4 趙春雷;美國西海岸經濟發(fā)展的歷史考察[D];遼寧大學;2011年

5 李濤;“符號”帝國中的思想“牛虻”:西方馬克思主義者讓·鮑德里亞[D];西南政法大學;2011年

6 余樂;哈維的“時空壓縮”理論及其當代文化批判[D];山東大學;2011年

7 楊希;卡桑德拉的預言[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年

8 權維;基于增強現(xiàn)實的交互式空間藝術構成和審美體驗的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1年

9 李涵;王琦瑤們的弄堂人生[D];山西大學;2011年

10 寧鵬飛;福柯空間理論及空間美學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胡大平;;社會批判理論之空間轉向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空間化[J];江海學刊;2007年02期

2 特里·伊格爾頓;袁新;;理論的興衰:20世紀80年代以前文化理論的發(fā)展[J];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2005年00期

3 德里克,陳喜貴;馬克思主義在西方的新發(fā)展[J];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4年05期

4 胡大平;;為什么以及如何通過空間來探尋希望?——哈維《希望的空間》感言[J];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興;;關于《The Idea of Justice》一書中所舉例子的討論[J];法制與社會;2010年27期

2 張秀;;正義、功利與平等——兼論羅爾斯對功利主義的批判[J];探索;2011年04期

3 蘇平富;李志英;;羅爾斯的正義理論對建設和諧社會的價值[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4 許超;;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正義理論研究述評[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10年01期

5 J.納維森;姚大志;;羅爾斯與功利主義[J];世界哲學;2011年01期

6 馬曉燕;;論當代中國社會轉型期的正義問題[J];思想戰(zhàn)線;2011年04期

7 胡海波;;正義的當代內涵與中國的正義精神[J];長白論叢;1997年03期

8 田小玲;;龐德、羅爾斯的正義觀的比較[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8年09期

9 袁聚錄;;正義維度的社會主義正當性證明——柯亨從正義維度對諾齊克“社會主義不正當”論證的反駁解析[J];前沿;2009年06期

10 劉曉靖;;羅爾斯、諾齊克正義理論的比較及其啟示[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9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彭鵬;;制度創(chuàng)新:正義之維與人性之基[A];價值哲學發(fā)展論[C];2008年

2 邱國棟;;羅爾斯正義理論對構建“和諧貴州”的啟示[A];“和諧發(fā)展與貴州小康社會建設”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3 詹世友;;霍布斯正義理論的論證策略[A];中國倫理學三十年——中國倫理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9年

4 李對紅;;和諧社會語境下談“刑事和解”[A];中國犯罪學學會第十七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5 彭鵬;;制度創(chuàng)新:正義之維與人性之基[A];改革開放三十年與價值哲學發(fā)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6 趙星;董士曇;;對刑事和解理念基礎的思辨[A];中國犯罪學學會第十七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7 趙德余;;公正、效率與公共政策的價值邏輯——當代主流政治經濟倫理學之比較及其對中國改革的政策含義[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7年

8 霍耐特;馬克;謝靜;;從為承認而斗爭到多元正義構想——阿克塞爾·霍耐特訪談錄[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7)[C];2009年

9 何建華;;經濟正義:當代倫理學面臨的新課題[A];中國倫理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第12屆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二)[C];2004年

10 黃雪堅;;平等地享有良好環(huán)境——我國代內正義法律原理探討[A];2007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論壇暨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學術年會論文集(4)[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中國社會科學院 周穗明;重塑正義理論[N];社會科學報;2009年

2 袁久紅;歷史主義與正義理論的科學構建[N];光明日報;2002年

3 劉武根;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對馬克思主義公平正義理論的豐富和發(fā)展過程[N];甘肅日報;2007年

4 吉林大學哲學基礎理論研究中心暨哲學社會學院 姚大志;當代西方正義理論透視[N];社會科學報;2008年

5 王新生;平等主張與主張不平等[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8年

6 [美]卡琳·羅馬諾 王雪 編譯;阿瑪?shù)賮啞ど?改變思考“正義”的方向[N];社會科學報;2009年

7 舒國瀅;利科的法學維度[N];法制日報;2007年

8 馮端友;關注貧困中的貧困者[N];人民政協(xié)報;2004年

9 楊通進;作為倫理學基本理念的正義[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10 黃萬盛;正在逝去的與尚未到來的[N];經濟觀察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林曉霞;民事訴訟程序正義理論及其實現(xiàn)機制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0年

2 李先桃;當代西方社群主義正義觀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3 李和佳;霍耐特承認理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4 徐清飛;羅爾斯正義理論的發(fā)展[D];吉林大學;2008年

5 胡云峰;霍耐特承認理論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6 申林;柏拉圖的正義理論[D];中共中央黨校;2008年

7 袁聚錄;試析柯亨對諾齊克持有正義理論的批判[D];中國人民大學;2008年

8 宿曉;國際正義與全球正義辨[D];吉林大學;2006年

9 夏紀森;正義與德性—哈耶克與休謨的正義理論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10 嚴景陽;司法正義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舒適;憲政傳統(tǒng)中的羅爾斯正義理論之演變[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2 楊禮銀;論羅爾斯正義理論中的“原初狀態(tài)理念”[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3 張林英;諾齊克正義理論的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7年

4 王涌米;重建新聞媒體的道德守望[D];山西大學;2008年

5 張鑫;羅爾斯新契約論之探微[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6 朱武雄;羅爾斯國家正義思想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7 王旭鳳;阿馬蒂亞·森“平等的正義理論”初探[D];山東大學;2005年

8 劉志丹;正義的起點[D];吉林大學;2009年

9 王美玲;孟子正義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10 王沖;阿格妮絲·赫勒的超越正義理論問題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3年

,

本文編號:225701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225701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11533***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