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政治學論文 >

正義與民主之爭——基于古典政治哲學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07-08 11:29

  本文選題:正義 + 民主。 參考:《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1期


【摘要】:在今日政治哲學研究中,民主與正義之間的否定性關(guān)系似乎被遮蔽了。但在古典政治哲學看來,民主與正義之間存在著諸多的對立,這主要表現(xiàn)在:民主不僅不是構(gòu)建、強化正義的途徑,而且,民主往往扮演著削弱、祛除正義的角色——從分配正義的角度講,正義要求按照人與人之間的自然差別以及待分配之物所承載的意義來分配具有社會意義的資源,而民主則以平等為導(dǎo)向?qū)ζ溥M行分配;從交換正義的角度講,正義與民主的對立表現(xiàn)為市場與政治的對立,正義要求人與人之間的具有非政治性特征的交易活動應(yīng)遵循自愿對等原則,這與作為政治活動方式的民主有著本質(zhì)區(qū)別;從矯正正義的角度講,正義與民主的對立表現(xiàn)為法律權(quán)力與人民主權(quán)的對立,正義需要的是法治而非民主。
[Abstract]:In the study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today, the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mocracy and justice seems to be obscured. However, in the view of classical political philosophy, there are many opposites between democracy and justice, which are mainly manifested in: democracy is not only not a way to build and strengthen justice, but also democracy often plays a weakening role. Dispel the role of Justic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justice requires the allocation of socially significant resources according to the na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people and the meaning of the objects to be distributed. Democracy, on the other hand, distributes it in the direction of equalit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xchanging justice, the opposition between justice and democracy is manifested in the opposition between the market and politics. Justice requires that non-political transactions between people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voluntary reciprocity, which is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from democracy as a form of political activity. The opposition between justice and democracy is the opposition between legal power and people's sovereignty. What justice needs is rule of law rather than democracy.
【作者單位】: 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青年項目(11YJC810031)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2CZZ005)
【分類號】:D0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海紅;論新形勢下腐敗現(xiàn)象及其防治對策[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1期

2 于學強;;論鄧小平對中國共產(chǎn)黨執(zhí)政合法性的探索[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2期

3 趙國友;;從陳獨秀的經(jīng)濟思想透視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創(chuàng)新[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3期

4 陳義平;智者運動與西方社會政治哲學的興起[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5 吳元其;防治非典與行政理念轉(zhuǎn)換[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6 孫顯元;當代中國哲學主流形態(tài)[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7 孫金華,張國富;鄧小平奠定了科學發(fā)展觀的理論基礎(chǔ)[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8 孫顯元;;創(chuàng)新中的思維自由[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9 操申斌;論全面建設(shè)小康社會[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10 黃偉,王維宇;論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與公民道德建設(shè)[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合敏;;新時期干部工作的根本指導(dǎo)方針——論鄧小平關(guān)于干部隊伍“四化”標準的思想[A];2005烏蒙論壇論文集(三)[C];2005年

2 孔令舉;;政治和諧需要科學的制度安排[A];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研討會文章選編[C];2007年

3 蒲國良;;關(guān)于十月革命研究中兩個基本問題的思考[A];紀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王學東;;維護公平是政府的職責[A];和諧社會:公共性與公共治理——2004學術(shù)前沿論壇論文集[C];2004年

5 朱佳木;;崇高的理想 堅定的信念[A];學習陳云黨建思想暨紀念陳云同志誕辰100周年座談會論文集[C];2005年

6 吳民生;;掌握唯物辯證法 提高選人用人工作水平——學習陳云同志干部選拔任用觀的幾點體會[A];學習陳云黨建思想暨紀念陳云同志誕辰100周年座談會論文集[C];2005年

7 劉淑珍;;試論鄧小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形成的歷史背景[A];當代中國研究所第三屆國史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3年

8 沈宗武;;執(zhí)政為民是中國共產(chǎn)黨鞏固執(zhí)政地位的根本要求——從蘇聯(lián)共產(chǎn)黨垮臺的教訓(xùn)說起[A];當代中國研究所第三屆國史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3年

9 熊華源;;論鄧小平農(nóng)村改革思想及其時代意義[A];當代中國研究所第三屆國史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3年

10 陳奎元;;認真學習江澤民民主政治建設(shè)思想,鞏固和發(fā)展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yè)[A];毛澤東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shè)規(guī)律的探索:第六屆國史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新曦;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與人的素質(zhì)塑造[D];中共中央黨校;2000年

2 姜洋;中國證券商監(jiān)管制度研究[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00年

3 孫明;對外開放的新格局[D];廈門大學;2001年

4 孫澤學;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文化建設(sh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5 牛獻忠;人的建設(shè)論[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6 史會學;管理價值論——現(xiàn)代管理價值實現(xiàn)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7 徐鐵駿;經(jīng)濟全球化中的產(chǎn)業(yè)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與產(chǎn)業(yè)政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2年

8 蔡道通;毛澤東刑法哲學思想論綱[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9 張文勇;民營資本發(fā)展的理論與實證分析[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10 楊宏;中俄農(nóng)業(yè)經(jīng)貿(mào)合作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0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立慧;中國共產(chǎn)黨探索社會主義所有制的歷史經(jīng)驗[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2 王惠君;當代中國政治發(fā)展模式[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3 趙瀾波;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生活方式與人的全面發(fā)展[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4 孫文營;論當前中國社會轉(zhuǎn)型的趨勢、困境與出路[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5 張春玲;對我國經(jīng)濟體制與經(jīng)濟增長方式關(guān)系的歷史剖析[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6 謝衛(wèi)紅;青春期性健康教育——青少年德育不可或缺的部分[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7 張一萍;朝鮮半島和平機制探析[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8 高濤;國家利益與中國對外戰(zhàn)略的選擇[D];河南大學;2001年

9 歐健;新中國前30年黨的非公有制經(jīng)濟政策的回顧與反思[D];河南大學;2001年

10 白旭東;現(xiàn)代西方文化的哲學反思與當前主導(dǎo)文化精神的確立[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謝愛華;論司法公正的價值標準及實現(xiàn)途徑[D];遼寧師范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公保斗拉;;梁漱溟對中國無民主、科學原由之分析[J];經(jīng)營管理者;2011年12期

2 黃成華;;論制度正義[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08期

3 姜義華;;“公平”、“正義”古今談[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1年08期

4 萬斌;吳堅;;論自由、民主、法治的內(nèi)在關(guān)系[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5 吳建永;;維柯政治哲學初探[J];華章;2011年24期

6 顧肅;;論國家軟實力的政治和文化維度[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7 馮香芬;;柏拉圖與孟子政治思想之比較[J];安順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8 焦霞;;經(jīng)驗主義政治觀與理性主義政治觀[J];安順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9 高建;高春芽;;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J];政治思想史;2010年04期

10 帕薩·查特杰;阮思余;;民主與經(jīng)濟轉(zhuǎn)型[J];經(jīng)濟社會體制比較;2011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郁建興;周俊;;全球公民社會:一個概念性考察[A];第五屆馬克思哲學論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研究會議論文集(下)[C];2005年

2 馮婕;周燕玲;姜繼為;;老方法,新價值——對公共行政管理方法論的幾點認識[A];“公共行政管理方法論創(chuàng)新”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6條

1 陳少峰 歐陽為;糾正正義:解決不公平的新思路[N];經(jīng)濟參考報;2010年

2 ;何為正義?[N];社會科學報;2011年

3 東莞法律學者 雪笠;公民不服從:追求正義不可缺的武器[N];東莞日報;2010年

4 何包鋼;正義:烏有之情與現(xiàn)實之域[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

5 本報特約記者 吳冠軍;“9·11”周年祭:諾亞方舟駛向何方?[N];社會科學報;2002年

6 曾業(yè)松;“仁”與“正義”[N];學習時報;200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孟昭武;行政權(quán)力行為的倫理審視[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2 孔祥田;經(jīng)驗、民主與生活[D];中國人民大學;2006年

3 王歐;理想的政治秩序如何可能?[D];吉林大學;2005年

4 吳克峰;世界政黨政治發(fā)展中的反對黨理論與實踐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7年

5 徐露輝;政治整合論[D];浙江大學;2009年

6 姜昱子;中國近代權(quán)利義務(wù)思想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冠;理想和現(xiàn)實中的議會民主制[D];吉林大學;2009年

2 余霞;行政公開論析[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3 鄭維偉;正義與人倫[D];蘭州大學;2006年

4 郭細琴;梁漱溟的政權(quán)觀[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5 張玲;電子政務(wù)與政務(wù)信息公開研究[D];西北大學;2007年

6 朱琳;試論羅爾斯正義理論中的信任問題[D];河北大學;2005年

7 丁守年;自由:人類理想的靈魂[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8 李春波;梁啟超政治哲學思想探究[D];南昌大學;2007年

9 龍希國;民主的工具性論析[D];云南師范大學;2005年

10 丁勝濤;正義實現(xiàn)論[D];湘潭大學;2006年

,

本文編號:210728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210728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fc0c6***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