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壞性的創(chuàng)造與新世界的失序
本文選題:技術進步 + 經(jīng)濟增長 ; 參考:《國外理論動態(tài)》2013年05期
【摘要】:通過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創(chuàng)新也會導致激進的社會變革。現(xiàn)代社會的悲劇性困境在于,技術進步能夠促進經(jīng)濟增長,從而維持政治穩(wěn)定,但技術進步又是造成社會和經(jīng)濟斷裂的根源,從而威脅政治穩(wěn)定。這種內(nèi)在的張力在每隔幾代就會發(fā)作的經(jīng)濟衰退和社會動蕩中顯現(xiàn)出來。本文結(jié)合新一輪技術創(chuàng)新的歷史,試圖說明造成2008年金融危機和日本福島核泄漏等災難的根本原因是人類在科學技術方面越來越強的能力所造成的世界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的激增。
[Abstract]:Promoting innovation throug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will also lead to radical social change. The tragic predicament of modern society lies in that technological progress can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and thus maintain political stability, but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s the source of social and economic breakage, thus threatening political stability. This inherent tension is evident in the recession and social unrest that occur every few generations.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history of a new round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attempt to explain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disasters such as the 2008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Fukushima nuclear disaster in Japan is a surge in the complexity and uncertainty of the world as a result of increasing human capabiliti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作者單位】: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克勞福德公共政策學院;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
【分類號】:D08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爭平;政治穩(wěn)定與政治民主[J];科學社會主義;1999年01期
2 何精華;政府制度均衡:經(jīng)濟轉(zhuǎn)型期政治穩(wěn)定的關鍵[J];中國行政管理;2001年07期
3 聶運麟;社會的流動、分層與政治穩(wěn)定[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01年01期
4 張杰;政治發(fā)展中的政治民主與政治穩(wěn)定關系理論述評[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5 唐昊;政治穩(wěn)定的類型研究[J];學術論壇;2004年03期
6 胡鍵;信息流量與政治穩(wěn)定[J];社會科學;2004年02期
7 馮濤;;論政治冷漠的涵義、原因和作用[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9期
8 呂麗莉;董科;陳大勇;;政治合法性對政治穩(wěn)定的影響[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9 李國棠;;論理想的民主政治人格[J];改革與開放;2009年07期
10 王志勇;;政治穩(wěn)定視野下“以人為本”的內(nèi)在邏輯探析[J];科學社會主義;2010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虞崇勝;;倡導“和而不同”的政治文明觀[A];服務型政府與和諧社會[C];2005年
2 伯特爾·奧爾曼;張雙利;;政治科學是什么?它又應當成為什么?[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第三輯)[C];2002年
3 王曉曦;黃國橋;;科學發(fā)展觀視閾下斯密政府理論的應用[A];科學發(fā)展觀與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湖北省行政管理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4 康瑞華;陳麗華;;生態(tài)社會主義發(fā)展觀及其對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啟示[A];中國國際共運史學會2007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柴寶勇;;論政黨制度的分類、比較與評價標準[A];變革世界中的政黨政治——中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理論研究會政黨理論北京研究基地論文集(第五輯)[C];2012年
6 劉暉;;腐敗感覺指數(shù)的理論、方法及其評價[A];“經(jīng)濟轉(zhuǎn)型與政府轉(zhuǎn)型”理論研討會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上)[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祝靈君;當代比較政治學熱點:經(jīng)濟與政治相關度研究[N];學習時報;2008年
2 潘玉蘭;對秩序的新認識[N];學習時報;2011年
3 中共中央黨校黨建部 李英田;經(jīng)濟增長是政治合法性基礎嗎?[N];社會科學報;2003年
4 陳亨有;落實科學發(fā)展觀 構(gòu)建和諧社會[N];閩北日報;2005年
5 雅格布·斯文森;腐敗八論[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6年
6 汪向東;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政府職責[N];西安日報;2006年
7 [美]埃里克·維納 水木 編譯;盲目的民主意味著持續(xù)的絕望[N];社會科學報;2008年
8 尤劍平 孫秀芝;橄欖型社會結(jié)構(gòu)利于和諧社會建設[N];大連日報;2005年
9 元正;怎樣理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安定有序的社會[N];人民日報;2005年
10 本報記者 趙憶寧 ;“如果中國醒來,,她將震驚世界”[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嚴俊;民主的價值及其條件[D];復旦大學;2007年
2 孟軍;尋求發(fā)展與穩(wěn)定的平衡[D];浙江大學;2008年
3 劉達禹;國家控制與社會自主[D];吉林大學;2011年
4 方旭光;政治認同的基礎理論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5 馬群;民主轉(zhuǎn)型與民主的可持續(xù)性[D];浙江大學;2010年
6 付剛;奧爾森集體行動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7 李棉管;行動中心制度主義:重構(gòu)發(fā)展型社會政策的制度分析框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8 張季平;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生態(tài)社會主義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于聲;塞繆爾·亨廷頓的政治穩(wěn)定理論研究[D];遼寧大學;2011年
2 蔡艷宏;對政治冷漠積極意義的探討[D];吉林大學;2009年
3 呂燕;試論亨廷頓穩(wěn)定民主政治思想及其當代價值[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何怡洪;當代西方發(fā)展觀的歷史演變及其啟示[D];內(nèi)蒙古大學;2006年
5 郝海俠;全球化進程中公民與政府的互信與回應[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6 邱瑛;論儒家民本思想[D];遼寧師范大學;2003年
7 韓平;麥迪遜政治思想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4年
8 彭衛(wèi)戰(zhàn);政治沖突論綱[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9 衛(wèi)立浩;論董仲舒政治哲學[D];西藏民族學院;2007年
10 梁聞菁;參與民主理論對我國公民政治參與的啟示[D];長安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03242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2032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