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政治學論文 >

民主發(fā)展史視閾中的行政參與

發(fā)布時間:2018-05-31 15:01

  本文選題:政治民主 + 行政參與 ; 參考:《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01期


【摘要】:基于民主發(fā)展史的視閾來看,政治民主形式由代議民主轉向協(xié)商民主,給隨其興起的多中心治理模式下的行政參與提出更高要求,即行政參與必須是全流程、多主體的行政參與。鑒于傳統(tǒng)民主形式給行政參與帶來的深刻困境,正在興起的協(xié)商民主,能夠有效實現(xiàn)多中心治理承諾的道德、建構和共識理想,因此基于協(xié)商民主理念推進多中心治理模式,代表著行政參與的未來方向。由此,建構具有協(xié)商民主特征的行政參與,必須滿足協(xié)商民主的一系列規(guī)范性條件,即具備協(xié)商民主需要的話語特征、社會機制和公共精神。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y of democratic development, the form of political democracy from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to consultative democracy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administrative participation under the multi-center governance model, that is, administrative participation must be the whole process. Multi-subject administrative participation. In view of the deep dilemma brought by the traditional democratic form to administrative participation, the emerging consultative democracy can effectively realize the moral, construction and consensus ideal of the promise of multi-center governance, therefore,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the multi-center governance model can be advanced. Represents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administrative participation. Therefore, the construction of administrative participa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sultative democracy must satisfy a series of normative conditions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that is, the discourse characteristic, social mechanism and public spirit of the need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作者單位】: 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基金】:湖南省高校創(chuàng)新平臺開放基金重點項目(12K056) 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2012ZZ6)
【分類號】:D082;D03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李平原;劉海潮;;探析奧斯特羅姆的多中心治理理論——從政府、市場、社會多元共治的視角[J];甘肅理論學刊;2014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寧立志;曹亞玲;;從經濟法視角看社會團體的法主體地位[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4年02期

2 鄭曉華;達爾經濟民主思想述評[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3 石國亮;;論政黨價值觀的功能[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4 陳寶勝;;公共管理模式嬗變的系統(tǒng)動力學分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5 郭劍平;;論我國法律秩序的法律文化匹配[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6 田旭;;公共政策的倫理基礎及其反思——基于社會資本的視角[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年02期

7 顧陳軍;;安徽省民間組織的發(fā)展問題探討[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8 尹保華;公民社會與社會工作[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9 尹瑋;;淺析國際非政府組織在國際法中的地位[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10 王金輝;王永蓮;;論我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自愿失靈[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8年1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周曉麗;;創(chuàng)新文化:理念、環(huán)境與制度建構[A];創(chuàng)新驅動與首都“十二五”發(fā)展——2011首都論壇文集[C];2011年

2 詹承豫;劉星宇;;食品安全突發(fā)事件預警中的社會參與機制研究[A];2010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穩(wěn)定與危機預警預控管理系統(tǒng)研究”論壇論文集[C];2010年

3 李明強;劉少武;;政府轉型與收入分配改革[A];“經濟轉型與政府轉型”理論研討會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上)[C];2011年

4 白云;;和諧社會下我國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A];創(chuàng)新思想·科學發(fā)展·構建和諧——黑龍江省首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冊[C];2008年

5 鄒平林;杜早華;;在私人道德與制度倫理之間——“小悅悅事件”帶來的倫理反思[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6 伍俊斌;;社會轉型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對策分析[A];2011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社會穩(wěn)定與社會管理機制創(chuàng)新”論壇論文集[C];2011年

7 張睿麗;;議會政治:憲政民主的運作[A];地方政府發(fā)展研究(第三輯)[C];2008年

8 帥學明;徐濤;;培育非政府組織推進我國行政體制改革[A];地方政府發(fā)展研究(第四輯)[C];2009年

9 胡振華;;服務型政府建構視域下的價值領導[A];地方政府發(fā)展研究(第四輯)[C];2009年

10 曾宇青;;社區(qū)制困境與“公民—社區(qū)制”構建——以深圳為研究文本[A];2011廣東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地方政府職能與社會公共管理論文集[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陸前安;社區(qū)體育俱樂部與政府、市場、社區(qū)關系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劉明生;公共服務背景下城市社會體育組織發(fā)展模式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3 李俊義;非政府間國際組織的國際法律地位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李曉霞;中國基層公務員素質建設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陳春常;轉型中的中國國家治理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楊玲;文化交往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7 劉茜;公共物品供給機制與政府定位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郭薇;政府監(jiān)管與行業(yè)自律[D];南開大學;2010年

9 郭強;論馬克思“社會—國家”理論及其當代價值[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張健華;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中的政府職能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博;新時代農民培養(yǎng)中的政府責任研究[D];中南大學;2013年

2 劉秋瑾;社區(qū)居家養(yǎng)老中政府作用的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4年

3 郝至君;中國公務員隱私權問題研究[D];南京大學;2014年

4 蘇岑;社區(qū)青少年的社會管理困境及對策建議[D];華東政法大學;2014年

5 吳振業(yè);行政決策倫理評價分析[D];華東政法大學;2014年

6 李t ;黨內民主視野中的基層黨員民主評議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4年

7 張曉燕;嘉道時期詩文中折射的新疆社會狀況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4年

8 林旭東;公務員媒介素養(yǎng)問題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4年

9 劉文文;當代中國協(xié)商民主機制建設:問題與對策[D];福建師范大學;2014年

10 陳維亞;福建省殘疾人體育志愿服務組織建設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4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周澤將;杜穎潔;;“參政議政”能否改進民營上市公司的真實業(yè)績?[J];財經論叢;2011年03期

2 王金紅;;《意見》的現(xiàn)代民主政治理念[J];同舟共進;2006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江;資產階級政治民主評析(下)[J];炎黃春秋;2003年06期

2 方盛舉;論政治民主發(fā)展的制約因素及基本對策[J];云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3 ;江平:尊重和寬容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J];政工研究動態(tài);2003年17期

4 李海青;;政治民主:價值內涵與現(xiàn)實形態(tài)——一種哲學的考察[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5 蘇雪萍;“民情論”視野下的中國政治民主障礙[J];理論研究;2005年02期

6 宋衍濤;;政治民主與政治參與的互動關系研究[J];晉陽學刊;2007年02期

7 本刊編輯部;;“網絡兩會” 推進政治民主[J];廣東科技;2007年04期

8 王同昌;宋慧;;論我國政治民主建設的保證措施[J];四川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9 郭熾;;泛化政治民主不可取[J];中國改革;2007年10期

10 邱玉慧;段緒柱;;限域與條件:非營利組織政治民主功能的實現(xiàn)[J];理論界;2008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楊仁厚;;信息化對發(fā)展中國家政治民主的促進[A];貴州省科學社會主義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鄧聿文;走向政治開放與政治民主[N];中國經營報;2012年

2 冉建橋;發(fā)揚政治民主 尊重委員意愿[N];貴州政協(xié)報;2012年

3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 張維為;西方政治民主的“空談誤國”癥[N];太原日報;2013年

4 本社記者 葉俊 整理;人大制度與中國政治民主的發(fā)展[N];民主與法制時報;2014年

5 張嵩;公民旁聽政府會議彰顯政治民主[N];黃石日報;2009年

6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王春光;“中產階層”對社會產生怎樣的影響?[N];浙江日報;2012年

7 馮昌亮;新媒體時代擴大政治民主的新途徑[N];民主與法制時報;2012年

8 谷紅江 李洪洲;網絡輿論如何建立中國的政治民主[N];科技日報;2009年

9 本報記者 王巨鵬 通訊員 李金旗;十年履職路 不盡政協(xié)情[N];聯(lián)合日報;2007年

10 本報記者 劉彥章;政協(xié)不是第二線[N];周口日報;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解惠芳;政治民主的學理探源與現(xiàn)實思考[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7年

2 常麗靜;論我國政治民主發(fā)展過程中的多元因素[D];黑龍江大學;2010年

3 陳建兵;政治民主與政府能力:一種政治發(fā)展研究視角[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4 俞彤;經濟民主·政治民主·人民民主[D];新疆師范大學;2004年

5 秦奇;政治民主的條件及實現(xiàn)研究[D];燕山大學;2013年

6 付曉貞;參與治理的價值定位與路徑選擇[D];中國石油大學;2011年

7 夏迎秋;網絡共同體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8年

8 楊慶;法治與政治關系的三維思考[D];蘇州大學;2004年

9 穆曉輝;作為生活方式的民主[D];浙江大學;2007年

10 陳雪剛;淺析西方公民觀念的起源[D];吉林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96018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196018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3b811***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