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施坦中產(chǎn)階級理論的邏輯范式分析
本文選題:伯恩施坦 + 階級分析 ; 參考:《社會主義研究》2014年05期
【摘要】:伯恩施坦對馬克思理論的"修正"主要是基于當時德國社會階級結(jié)構(gòu)的變化,特別是中間階級的興起這一歷史背景。當時德國并沒有出現(xiàn)馬克思所預言的兩大階級對立的狀況,而是中產(chǎn)階級的迅速發(fā)展;基于這一歷史背景,伯恩施坦修正了馬克思的理論并系統(tǒng)地提出了自己的中產(chǎn)階級理論。伯恩施坦一方面在階級地位的定義上,反對馬克思政治經(jīng)濟學的邏輯演繹法,主張歷史學派的歸納統(tǒng)計方法;另一方面在階級意識問題上,反對統(tǒng)一的、客觀的階級意識,主張階級意識是個體心理狀態(tài)組成的集合。伯恩施坦的中產(chǎn)階級理論與方法,對社會民主黨的政策甚至后來的歷史走向都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Abstract]:Bernstein's revision of Marx's theory is mainly based on the change of class structure in German society at that time, especially o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rise of intermediate class.At that time, Germany did not appear the situation of two great class antagonism as predicted by Marx, bu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iddle class. Based on this historical background, Bernstein revised Marx's theory and put forward his own theory of middle class systematically.On the one hand, Bernstein opposed the logical deductive method of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y in the definition of class status, and advocated the inductive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of the historical school; on the other hand, on the issue of class consciousness, he opposed the unified and objective class consciousness.Class consciousness is a collection of individual mental states.Burnstein's theory and method of middle class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policy of the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and even on the trend of history.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基金】: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歷史唯物主義的哲學經(jīng)濟學理論范式研究”(10YZC710055)
【分類號】:D013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王存福;;論中產(chǎn)階級與德國社會民主黨的轉(zhuǎn)型[J];德國研究;2006年02期
2 王學東;評德國社會民主黨的轉(zhuǎn)型[J];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02年01期
3 凱斯 E·福格森;劉建洲;;階級意識與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一個艱難的綜合[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義成;唯物史觀方法審視下的股份制與社會主義——論馬克思的股份制理論及中央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對它的重大發(fā)展[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2 戴先英;;從科學社會主義同義語到資產(chǎn)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民主社會主義的蛻變歷程及其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區(qū)別[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11期
3 蘇熠慧;;從“失語”到“用腳投票”——農(nóng)民工階級認同的建構(gòu)[J];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2009年04期
4 王正之;列寧反對國際修正主義的斗爭——在本校紀念列寧誕辰90周年大會上的報告[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1960年02期
5 沈越;德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與社會市場經(jīng)濟——韋伯模式對聯(lián)邦德國經(jīng)濟社會體制的影響[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6 胡笑冰;德國西占區(qū)“非納粹化”初探[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7 周程帥;;讀盧卡奇的《歷史與階級意識》[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8 冀伯祥,趙平;論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失敗的經(jīng)濟原因[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9 羅建平;盧坤;;論馬克思社會主義思想的倫理基礎[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10 劉泳斯;張雪松;;從基督教國家到共產(chǎn)主義——恩格斯《英國狀況》解讀[J];黨政干部學刊;2012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師文兵;;湯普森社會批判理論中的經(jīng)驗范疇分析[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2 羅崗;;想象城市的方式[A];“雙三角論壇:國際大都市群理論與中國當代城市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劉建洲;;工人階級意識:從馬克思到湯普森的理論探索[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8年
4 華正新;;“結(jié)構(gòu)力量”與身份認同:私營企業(yè)中的技術(shù)工人群體——一種農(nóng)民工研究視角的轉(zhuǎn)變[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8年
5 嚴霄云;;新產(chǎn)業(yè)工人階層視角下的杭州農(nóng)民工研究[A];“關(guān)注省情民意、促進社會和諧”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9年
6 陳從陽;;魏瑪共和國時期的生產(chǎn)合理化運動[A];世界近現(xiàn)代史研究(第五輯)[C];2008年
7 任超;;德國中央銀行法律制度的演變——從央行獨立性角度的考察[A];全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學術(shù)叢書——20世紀外國經(jīng)濟法的前沿[C];2001年
8 李瑞艷;;基于民族性的社會主義訴求——安德森從英國民族性特征對發(fā)達國家走向社會主義的哲學思考[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10)[C];2012年
9 楊曉玲;;剩余價值理論的新探索與和諧社會構(gòu)建[A];科學發(fā)展·生態(tài)文明——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九屆學術(shù)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中)[C];2013年
10 劉建洲;;階級意識研究述評:理論范式、操作化及其反思~[A];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創(chuàng)新——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12年度)青年學者文集[C];2012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東;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論[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余一凡;從馬克思到列寧:“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確立[D];南開大學;2010年
3 陳微波;利益分析視角下的轉(zhuǎn)型期國有企業(yè)勞動關(guān)系若干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4 黃達安;超越工作至上的世界[D];吉林大學;2011年
5 陳e,
本文編號:174128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1741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