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代資本主義的四種對抗到新無產階級——論齊澤克的革命主體論
本文選題:當代資本主義 切入點:新無產階級 出處:《國外理論動態(tài)》2017年07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齊澤克的主體觀繼承了拉康的精神分析學。拉康認為,主體并非實體,而是否定性的空無。齊澤克的革命主體論將否定性的空無運用于激進政治領域,提出了資本主義的四種對抗,即資本主義的自身結構無法排除和克服四種矛盾:生態(tài)危機,知識產權的私有化,新科技倫理的沖擊,由新的圍墻和貧民窟居民等"被排除者"構成的新形式的隔離。這四種形式的對抗具有阻止資本主義無限再生產的能力,其中"被排除者"決定著前三種對抗的性質。從當代資本主義不可調和的對抗出發(fā),齊澤克指出,"被排除者"就是當代資本主義的"否定性的空無",即解放政治的革命主體——新無產階級。新無產階級既包括外在自然、內在自然和象征秩序都被剝奪的"無實體的主體",也包括以貧民窟居民為代表的"被排除者"。貧民窟居民無所可失、處于國家管控之外、人數眾多、被迫聚集的特點決定了其具有革命的潛能。新的階級斗爭將發(fā)生在"被排除者"與象征階級之間。這種革命主體觀富有新意,但也存在著難以自洽的理論缺失。
[Abstract]:Zizek's subjective view inherits Lacan's psychoanalysis. Lacan believes that the subject is not a entity, but a negative emptiness. Zizek's theory of revolutionary subject applies negation to the field of radical politics. Four kinds of confrontation of capitalism are put forward, that is, the structure of capitalism cannot eliminate and overcome four kinds of contradictions: ecological crisis, privatiz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he impact of ne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hics, A new form of isolation made up of new walls and "excluded people" such as slum dwellers. These four forms of confrontation have the capacity to prevent the infinite reproduction of capitalism. The "excluded" determines the nature of the first three confrontations. Starting from the irreconcilable confrontation of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Zizek pointed out that the "excluded" is the "negative emptiness" of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that is, the revolutionary subject of liberating politics, the new proletariat, which includes external nature. The "non-entity subject", which is deprived of both inherent natural and symbolic order, also includes the "excluded", represented by slum dwellers... slum dwellers have nothing to lose, are outside the control of the State and have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The new class struggle will take place between the excluded and the symbolic class. This kind of revolutionary subjective concept is full of new ideas, but there is also a lack of self-consistent theory.
【作者單位】: 東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基金】: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2242014S20087)的成果
【分類號】:D0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約瑟夫·格里高利·馬奧尼;武錫申;;論齊澤克的革命觀[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1年04期
2 吳冠軍;;齊澤克的“第十一論綱”[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1年05期
3 張一兵;社會癥候與非完全拜物教——齊澤克《意識形態(tài)的崇高對象》解讀[J];理論探討;2004年05期
4 胡大平;;從馬克思到拉康——齊澤克與文化政治學之精神分析轉向[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7年09期
5 孟飛;姚順良;;齊澤克政治哲學的核心理論資源[J];南京社會科學;2012年03期
6 孔明安;;商品拜物教研究的新維度——兼論齊澤克對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論的分析[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2年02期
7 田海平;;極權主義何以是一種倫理的“惡”——與齊澤克一起聆聽“極權主義的笑聲”[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2年04期
8 張劍;;齊澤克、巴迪歐的毛澤東情結[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3年06期
9 于琦;;回到列寧:論齊澤克向馬克思主義回歸的理論取向[J];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2010年02期
10 張一兵;肯定的犬儒主義與意識形態(tài)幻覺——齊澤克《意識形態(tài)的崇高對象》解讀[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4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于琦;;論齊澤克對阿倫特的理論再批判——以極權主義概念為中心[A];2013年全國哲學倫理學博士后論壇論文集[C];2013年
2 齊澤克;藍江;;資本主義的內在限制[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9)[C];2011年
3 汪行福;;為什么是共產主義?——激進左派政治話語的新發(fā)明[A];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8)[C];2010年
4 王茜;;穿越意識形態(tài)的幻象——齊澤克意識形態(tài)理論淺析[A];東方叢刊(2004年第3輯 總第四十九輯)[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永豪;曠世鬼才齊澤克[N];光明日報;2002年
2 杜慶春;齊澤克的姿態(tài)[N];經濟觀察報;2004年
3 瑞克斯·巴特勒;如何解讀齊澤克?[N];東方早報;2007年
4 [英]特里·伊格爾頓 付清松譯;還有什么話題不能被齊澤克拿來把玩[N];社會科學報;2009年
5 本報記者 立凡;“領袖”齊澤克[N];華夏時報;2011年
6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張頤武;齊澤克的中國 中國的齊澤克[N];文匯報;2011年
7 張劍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齊澤克:超越資本主義的激進政治學[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8 編譯 馬睿;齊澤克與喬姆斯基之爭[N];文匯報;2013年
9 本報記者 康慨;齊澤克大戰(zhàn)喬姆斯基[N];中華讀書報;2013年
10 張博;吳冠軍談齊澤克和他的論敵[N];東方早報;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袁小云;論齊澤克對主體性的意識形態(tài)論證[D];華僑大學;2012年
2 萬書輝;文化文本的互文性書寫:齊澤克對拉康理論的解釋[D];四川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孟飛;齊澤克的左翼政治主題[D];江南大學;2009年
2 王安娜;齊澤克意識形態(tài)幻象理論探析[D];遼寧大學;2015年
3 穆俊;齊澤克理論書寫中的“悖論”思維[D];南昌大學;2015年
4 張鈮;齊澤克后意識形態(tài)理論研究[D];河南大學;2015年
5 安苑;齊澤克大眾文化意識形態(tài)功能思想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6年
6 周汶術;齊澤克對左派極權主義批判的反思與超越評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6年
7 劉茜;齊澤克的商品拜物教理論[D];吉林大學;2017年
8 魏天舒;齊澤克意識形態(tài)觀的生存論視角及其意義[D];中國政法大學;2013年
9 李廣旭;論齊澤克的理論風格[D];海南大學;2013年
10 唐江南;斯拉沃熱·齊澤克的大眾文化理論[D];湘潭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60770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1607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