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中后期西歐民族國家的建構與第二國際的變遷
本文選題:西歐 切入點:民族國家建構 出處:《社會主義研究》2014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在第二國際之前的理論研究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從分析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出發(fā),闡明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超越民族國家的階級性特征,并預言隨著階級剝削與壓迫的加重和無產階級革命意識的增強,兩大對立階級之間必然會有一場歷史性的"階級大決戰(zhàn)"。19世紀中后期,為了掃清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障礙,緩和尖銳的階級矛盾,維護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西歐主要的民族和國家分別進行了以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民主政治的發(fā)展和國家職能的擴展為主要內容的民族國家的建構。西歐民族國家的建構,對兩大對立階級之間的關系、無產階級的斗爭方式以及當時的國際關系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進而為第二國際的破產埋下了伏筆。
[Abstract]:In the theoretical study before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Marx and Engels expounded the clas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letariat and the bourgeoisie beyond the nation-state by analyzing the basic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It was also predicted that with the aggravation of class exploitation and oppression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proletarian revolutionary consciousness, there would inevitably be a historic "class decisive battle" between the two opposing classes. In the middle and late 19th century, in order to clear up the obstacl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To ease the sharp class contradictions and to safeguard the rule of the bourgeoisie, the major nationalities and countries of Western Europe have carried out the reunification of the nation-state respectively. 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tic politics and the expansion of the functions of the state are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st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state in Western Europ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opposing classes, The way the proletariat fought and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t that time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and thus laid the groundwork for the bankruptcy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作者單位】: 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河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分類號】:D14;D03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李延明;民族問題與階級問題的關系[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5年05期
2 陳玉屏;;關于階級、民族與民族主義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秦穎慧;秦瀟;;政府網絡輿論危機問題研究[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1期
2 章禮強;汪文珍;;市民社會、(市)民法及其構建論略[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3 鐘蕓;政治冷漠作為一種政治行為類型的根據和特征[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4 周翠嬌;;陳獨秀早期民族國家思想[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5 許二斌;全球化及其對民族國家的影響[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6 臧峰宇;;論西方政治哲學的思辨?zhèn)鹘y(tǒng)[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7 成云卿;;雙重視角下的公民教育之路:新加坡的例證及其啟示[J];安順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8 商愛玲,周振超;政治符號:民本思想的功能分析[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9 謝慶奎;論政府發(fā)展的涵義[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10 周旺生;論作為支配性力量的權力資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忠權;;對城市弱勢群體“話語政治”的一種探討——以Z市某街區(qū)廣場毛澤東話語角為例[A];2011廣東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地方政府職能與社會公共管理論文集[C];2011年
2 李有學;汪來杰;;國家與政黨:工具性選擇與均衡性調整[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3 王春福;;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的核心是理順權利和權力的關系[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4 楊云珍;;當代社會結構變遷及中國共產黨適應性分析[A];變革世界中的政黨政治——中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理論研究會政黨理論北京研究基地論文集(第五輯)[C];2012年
5 張建華;;比較史學視野下的蘇聯和南斯拉夫的解體——蘇聯、南斯拉夫與美國聯邦制的比較[A];改革開放與理論創(chuàng)新——第二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文集[C];2008年
6 鄭玲麗;;國際貿易關系的法治與全球治理[A];《WTO法與中國論壇》文集——中國法學會世界貿易組織法研究會年會論文集(七)[C];2008年
7 林占發(fā);許艷明;;人民監(jiān)督員制度的立法問題——人民監(jiān)督員制度中“五種情形”實效性實證分析[A];第七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會議文章[C];2011年
8 李斌;;農民市民化與電大教育空間[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綜合一專輯)[C];2006年
9 石磊;;論培育公民社會對轉變執(zhí)政理念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重大意義[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事業(yè)——山東省社會科學界2008年學術年會文集(3)[C];2008年
10 童海芳;;國家主權與憲政價值之研究——基于經濟全球化背景[A];和諧社會 價值·政策·制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文集(2006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錢玉英;制度建設與中國地方政府決策機制優(yōu)化[D];蘇州大學;2010年
2 劉自學;論政治哲學范式的演進[D];南開大學;2010年
3 郭薇;政府監(jiān)管與行業(yè)自律[D];南開大學;2010年
4 劉明輝;魏晉士人政治心態(tài)類型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王忠春;清代無訟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李丹;中國族際政治整合的制度變遷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余一凡;從馬克思到列寧:“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確立[D];南開大學;2010年
8 陳愛萍;第二國際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羅向陽;當代華人社團跨境活動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10 李艷娜;富蘭克林·羅斯福與印度的非殖民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榮;社會性別視角下的農村女性政治參與問題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陳邈;突發(fā)事件中緊急權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3 彭雙雙;社會轉型期我國利益矛盾的政治協(xié)調機制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4 葛紓月;民主社會主義的民主觀研究[D];安徽農業(yè)大學;2010年
5 畢圣潔;中國政治發(fā)展過程中的合法性構成與獲取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章烽;論司法能動[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隗兵;市民社會和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0年
8 孫歡;政治參與的倫理維度[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9 王天瑞;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10 任曉迪;利益集團對地方政府決策的影響與應對策略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楊昌儒;試論民族主義與國家建設[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育民;論孫中山的民族國家構想[J];史學月刊;2002年02期
2 劉鴻武;撒哈拉以南非洲民族國家統(tǒng)一構建進程[J];西亞非洲;2002年02期
3 黃曉武;民族國家與全球化[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3年02期
4 劉曙輝;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國家的困境及未來趨勢[J];前沿;2003年08期
5 艾·M.伍德,王宏偉;新帝國主義與民族國家[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4年01期
6 李景銘;民族國家的類型劃分[J];民族研究;2004年02期
7 萬光俠;全球化視野下民族國家問題研究的力作[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8 賈海濤;視審西方“民族國家”理論[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9 萬光俠;;在全球化與民族國家的矛盾張力中尋求哲學的理論創(chuàng)新——《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國家研究》評介[J];勝利油田黨校學報;2006年02期
10 李景源;;馬克思主義哲學視野中的民族國家研究——《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國家研究》評析[J];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2006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紅生;;試論20世紀亞洲民族國家建設中的群眾與暴力[A];北京論壇(2006)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對人類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進:近現代東方與西方的歷史經驗”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中)[C];2006年
2 李鴻賓;;傳統(tǒng)與近代的對接——從地域和民族角度論述中國傳統(tǒng)王朝的近代境域[A];多元視野中的中外關系史研究——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5年
3 岳蓉;;東南亞民族國家的建構問題綜述[A];東南亞地區(qū)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4 賀金瑞;;百年共和的經驗和啟示:少數民族和民族宗教對現代中國的貢獻和潛力研究——2012年度基地重大項目論證報告(節(jié)選)[A];共識(2012春刊07)[C];2012年
5 謝文慶;;殖民體制之后的東南亞:民族國家及其不同政見者(英文)[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傳統(tǒng)與現代的國家建構與政治文化”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6 馬戎;;現代國家觀念的出現和國家形態(tài)的演進[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8集)[C];2014年
7 韓琦;;為什么獨立后的西屬美洲沒有建成統(tǒng)一的聯邦國家?[A];"發(fā)展中國家現代化模式"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5年
8 徐藍;;經濟全球化與民族國家的主權保護[A];和諧社會:社會公正與風險管理——2005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下卷)[C];2005年
9 楊紀武;;一個毫無國家民族情感者的妄言——評茅于軾《以人為本,還是以國為本?》[A];云南師范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研究與理論探索[C];2010年
10 劉擁華;;游離的全球化與全球化政治[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青年學者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明浩;民族與民族國家的“大獲全勝”[N];中國民族報;2009年
2 李明浩;民族與民族國家的兩大困惑[N];中國民族報;2009年
3 許章潤;民族國家體系的生命力[N];法制日報;2009年
4 明浩;民族國家——“現代性”下的魔鬼“園丁”[N];中國民族報;2013年
5 本報記者 牛銳 整理;民族國家建構應優(yōu)先于民主制度完善[N];中國民族報;2007年
6 安東尼·吉登斯;全球時代的民族國家[N];中國民族報;2008年
7 李明浩;民族國家發(fā)展的歷史階段[N];中國民族報;2009年
8 李云龍;關注:21世紀民族國家的命運[N];中國民族報;2002年
9 盧露;區(qū)隔化制度的失敗和民族國家的勝利(一)[N];中國民族報;2010年
10 楊曉萍;民族國家的建立與民族認同的危機[N];中國民族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敖福軍;梁啟超民族國家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2 顏震;美國民族國家與帝國的雙重構建(1776-1867)[D];吉林大學;2013年
3 阿嘎佐詩;從地方到民族國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4 張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國家建構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5 劉輝;蘇丹內戰(zhàn)研究[D];西北大學;2007年
6 宋榮超;20世紀初政論報刊與現代民族國家的初期建構[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白霞;民族國家與超越民族國家[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2 覃煥;西歐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與文藝復興[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3 宋羽雅;試析全球化與民族國家關系中的悖論[D];浙江師范大學;2008年
4 曲海洋;少數民族與中國民族國家建設[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5 陳元;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國家的重塑[D];天津師范大學;2014年
6 承鳳鳳;中國共產黨與現代新型民族國家構建研究(1921-1949)[D];安徽師范大學;2014年
7 雷艷;從“民族國家”到“公民國家”[D];西南大學;2009年
8 熊明清;想象長白山:民族國家建構視野下的東北區(qū)域政治文化解讀[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9 卓旭春;論全球化時代的非政府組織[D];廣西師范大學;2004年
10 劉瑩;民族國家形成與英國宗教改革關系探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5788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hengzx/1578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