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中國思想史”整體研究意識問題——基于民族心靈與智慧的思想史命題與命意
本文關鍵詞:“20世紀中國思想史”整體研究意識問題——基于民族心靈與智慧的思想史命題與命意
【摘要】:本文的思想乃是提出"20世紀中國思想史整體研究"的理念,首先,提出站在新世紀這樣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研究20世紀中國思想史整體而不是各個黨派、各種主義各自表述自己的思想史,倡導在"民族精神"之心靈和智慧大義的基礎上厘清百年中國思想家的珍貴遺產(chǎn),把那些因了各種"主義"和"黨派"之見而被判決缺席或弱化的思想納入民族精神百年歷史之中;建立在描述中華民族百年精神歷程的思想史,而不是局限于一黨一派一主義的視角,以多黨多派多主義的整體思想史表現(xiàn)民族的精神、心靈和情感。第二,從恒久的探索時間內(nèi)去描述諸種思想的價值和意義,而不是局限在一運動一階段內(nèi)檢索思想的生命、功用和價值,注重思想之于民族精神、心靈和智慧的建構和情感實現(xiàn)的價值。第三,不止于"形而上"這一個層面書寫20世紀思想史,也不局限于"政治正確"這個層面表述20世紀思想史,而是在多層面、復合結構的視域下,再現(xiàn)思想史之主流、次主流、非主流和反主流結構。第四,在民族精神的延續(xù)和面對時代問題的立場下,整合20世紀百年中國思想發(fā)展,整合1949年前后50年、整合"四地"(大陸、香港、臺灣、澳門)中國思想,而不是一部思想史各自表述。
【作者單位】: 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首都師范大學文化研究院;
【關鍵詞】: 世紀中國思想史 整體研究 民族心靈 智慧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課題“國家文化中心建設的歷史現(xiàn)實與未來研究”(項目號12㤘ZD169) 首都文化建設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立項課題的成果
【分類號】:K203
【正文快照】: 一、整體研究的可能性提出“20世紀中國思想史整體研究”這一問題,其針對性是顯而易見的,并非有什么深奧的道理;而這種針對性在真正學者中間也具有相當程度的共識,早在1985年在文學界就有“20世紀中國文學”之超越意識形態(tài)分期的整體意識的闡發(fā),現(xiàn)在看來,那種強調(diào)把研究對象放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馮筱才;;跨過1949:二十世紀中國整體研究芻議[J];社會科學;2012年05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顏水生;;論“重返八十年代”的知識范式及其反思[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4期
2 劉元青;;“質(zhì)測即藏通幾”說申論——兼論方以智的中西文化觀[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3 趙妙法;;朱熹的是非觀[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4 張珍珍;;教會學校與安徽教育近代化[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5 王青花;;民國時期中國大學崛起的動因分析[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01期
6 賈紅蓮;陳振華;;儒家理想人格及其現(xiàn)代轉(zhuǎn)化[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7 劉志峰;;傳統(tǒng)政治文化對我國行政審判制度的影響[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8 汪效駟;1929-1933年世界經(jīng)濟危機對中國農(nóng)村的影響[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9 王燁;;1920年代革命小說的敘事類型及邏輯形態(tài)[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10 章征科;;清末民初知識分子趨新意識的成因及特點[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連偉;;《國語·齊語》與《管子·小匡》辨析[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1年年會暨全國第六屆管子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1年
2 程光煒;;一個被重構的“西方”——從“現(xiàn)代西方學術文庫”看八十年代的知識范式[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上)[C];2012年
3 蘇穎;;互聯(lián)網(wǎng)傳播與公共領域——基于中國文明現(xiàn)代化進程語境里的討論[A];中國傳媒大學第五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4 白葵陽;;君子·書生·政治家——論瞿秋白的領袖魅力[A];瞿秋白研究文叢(第5輯)[C];2011年
5 張聰;;試論楊昌濟的身體觀及對毛澤東早期教育思想的啟蒙[A];教育領導研究(第二輯)[C];2012年
6 陳時龍;;師道的終結——論羅汝芳對明太祖《六諭》的推崇[A];明史研究論叢(第十輯)[C];2012年
7 盧佑誠;;方苞與顏李學派[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會成立大會暨第二屆全國桐城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施戍杰;;斯密動力、國家能力與晚清近代化受挫[A];2010年(第十屆)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集[C];2010年
9 陳德安;米靖;;老子教育思想新識[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10 陳曉春;;沫若《女神》與毛澤東詩詞——中國現(xiàn)代詩歌主體精神建構的一種模式[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饒傳平;論近代中國憲法中基本權利條款之演變(1908-1947)[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王曉雪;先秦兵家治國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邢巍巍;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縣長職能研究(1928-1937)[D];南開大學;2010年
5 張磊;唐甄政治批判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呂廟軍;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符號[D];南開大學;2010年
7 尹佳濤;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的政治思考[D];南開大學;2010年
8 張欣;先秦飲食審美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東漸及其在廣州的實踐[D];暨南大學;2010年
10 李煉;張君勱的倫理思想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沈申甬;中國式民主的適切性與有效性分析[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王凱;由人格化到體制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張一磊;1933-1939年中國官方媒體中的德國形象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方浩然;韓愈道德思想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5 宋麗然;魯迅:在科學和文學之間[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秦佳;國民黨民眾運動研究(1924—1937)[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袁慎浩;新文化傳播視域下的魯迅與《新青年》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龔潔;劉師培魏晉玄學研究述論[D];湘潭大學;2010年
9 吳金;陳獨秀與李大釗新聞思想比較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10 牛欣;新時期以來張愛玲形象的重構[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盧鐘鋒;回憶我當侯老研究生的時候[J];史學史研究;1988年03期
2 王寶峰;;艾蘭研究中國思想史的方法——以《老子》中水的隱喻為例[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3 張志強;;從思想史到政治哲學——關于近年來中國思想史研究中一個趨勢的分析[J];哲學動態(tài);2006年11期
4 ;《溝口雄三著作集》已由三聯(lián)書店出版[J];中國哲學史;2011年03期
5 陳少明;;思想史解釋:邏輯與邏輯之外[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3年03期
6 張越;關于中國思想史、文化史的研究──張豈之教授訪問記[J];史學史研究;1995年03期
7 瞿林東;;中國古代史學家思想的幾個特點——再論古代史學家與中國思想史[J];中州學刊;2007年01期
8 張榮明;;近百年中國思想史研究探索與反思[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9 孫錫召;;藝術文化產(chǎn)業(yè)的小隱于野大隱于市[J];設計藝術(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10 李澤厚;中國思想史雜談[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編者前言[A];詮釋與建構——湯一介先生75周年華誕暨從教50周年紀念文集[C];2001年
2 楊祥全;;武術體育思想的歷史形成[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7年
3 祁志祥;;中國人文思想史上的六次啟蒙——兼論周代是中國思想史上“‘人'的覺醒”時期[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8年
4 楊祥全;;論武術思想史研究的四重證據(jù)法[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7年
5 羅熾;;第二十三章 “實學”義辨[A];實學文化與當代思潮[C];2002年
6 張立波;;身體在實踐話語中的位置(提綱)[A];全國"唯物史觀的理論創(chuàng)新"與"馬克思主義實踐理論的當代意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柯雄文;施忠連;李武進;;西方哲學對中國哲學史發(fā)展的影響[A];時代與思潮(7)——20世紀末的文化審視[C];2000年
8 董光炳;董承榮;;董仲舒的經(jīng)濟思想[A];董子思想初探——董仲舒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9 陳銳;;浙東學派的歷史哲學及其在思想史中的意義[A];浙東學術與中國實學——浙東學派與中國實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10 劉培育;;名辯與邏輯、因明的比較研究——百年回顧與思考[A];邏輯研究文集——中國邏輯學會第六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歷史所 姜廣輝;沿流溯源 返本開新[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2 南開大學 張榮明;范疇史:中國思想史方法的探索[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3 方光華;中國思想史研究方法芻議[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4 張寶明;中國近代思想史起點之我見[N];光明日報;2007年
5 年月;我們每天都生活在歷史中[N];廈門日報;2006年
6 陜西省文化廳廳長 余華青;推動中國思想史學科建設的巨著[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8年
7 梁濤 執(zhí)筆;人文社會科學前沿掃描[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8 郭齊勇;簡帛學與中國思想史研究[N];光明日報;2001年
9 張海晏;從《中國思想通史》到《宋明理學史》[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10 姜廣輝;繼承侯外廬的中國思想史研究事業(yè)[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勝良;漢唐環(huán)境保護思想研究[D];廈門大學;2007年
2 周瑾;多元文化視野中的身體[D];浙江大學;2003年
3 王寶峰;儒教社會中的獨行者:李贄儒學思想研究[D];西北大學;2007年
4 劉毅青;徐復觀解釋學思想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5 胡學春;“真”:泰州學派美學范疇研究[D];揚州大學;2006年
6 李凱;孟子的詮釋思想[D];山東大學;2008年
7 尹益洙;中國儒家政治倫理思想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8 權繪錦;轉(zhuǎn)型與嬗變[D];武漢大學;2006年
9 張文英;董仲舒政治哲學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10 夏紹熙;老莊“自然”觀念的產(chǎn)生和變化[D];西北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言輝;中國思想史:在社會歷史與邏輯之間[D];黑龍江大學;2008年
2 楊方方;胡適的中國思想史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3 吳疆;論聶雙江“歸寂”思想[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4 葉原;《晚明繪畫中“心學”因素的嬗變》[D];西南大學;2009年
5 潘志成;先秦時期的罪刑觀念及其演化[D];西南政法大學;2006年
6 張海軍;徐復觀民本思想研究[D];南昌大學;2007年
7 溫召賢;農(nóng)耕文明與孔子孝道[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8 成慶;尋找秩序[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9 周豐堇;皇侃性情論[D];北京大學;2007年
10 喬望舒;以胡適為例論現(xiàn)代中國哲學史研究的探索[D];浙江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99657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996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