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生息銀兩制度及其影響分析
發(fā)布時間:2017-09-09 01:33
本文關鍵詞:清代生息銀兩制度及其影響分析
更多相關文章: 清代 財政支出 生息銀兩 交商生息 紅白恩賞
【摘要】:生息銀兩制度是由政府撥出一定的專門款項作為基金,交給政府官員或者商人負責營運,政府只收取一分至二分不等的利息,所取息銀主要用來支付政府的特定支出。它對清代財政金融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對清代的政治統(tǒng)治起過非常重要的作用。 根據清代生息銀兩制度的運作方式、用途等不同,可以將其大致分為三個時期?滴鯐r期“生息銀兩”制度主要是對某些商人或兼充商人的官吏人等的特殊照顧,借帑銀以供營運,或者設立公庫,直接借貸給八旗部眾以解其債務和生計問題;雍正至乾隆三十五年之間,將生息銀兩制制度化,通過發(fā)放生息本金給指定官員營運生息或者發(fā)商生息,收取息銀增進基層官兵的福利或用于其他公益或公務支出。但是,隨著對生息銀兩制度管理的放松,大量生息本金被用于直接借貸官兵,“取息于旗人,而又賞給旗人,終無裨益”,加之與政體不和,最終導致了生息銀兩的“收撤”;乾隆三十五年之后,生息銀兩不再“官為營運”,變成了完全的生息資本,生息本金來源逐漸由中央變?yōu)榈胤秸疄橹?息銀用途由恩賞兵丁為主轉為了各類財政支出的重要補貼,成為政府財政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到晚清之時,生息銀兩制度卻已經是政府財政緊張導致無可調撥資金,商力疲乏導致無可承領之商,官吏貪腐導致無可管理之人,最終隨著清朝的衰亡而消亡。 生息銀兩制度作為清代重要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其實施對政府財政以及宏觀金融環(huán)境尤其是通貨膨脹,銀錢比價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政府也經常自覺或不自覺覺的運用生息銀兩制度去調節(jié)財政金融市場,從而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清代金融市場發(fā)育
【關鍵詞】:清代 財政支出 生息銀兩 交商生息 紅白恩賞
【學位授予單位】:山西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K249;F832.9
【目錄】:
- 目錄4-6
- Contents6-8
- 中文摘要8-9
- ABSTRACT9-11
- 第一章 導論11-19
- 1.1 學術史回顧與選題目的和意義11-14
- 1.2 研究方法與創(chuàng)新點14-16
- 1.2.1 研究方法:歷史與邏輯相結合14-16
- 1.2.2 創(chuàng)新點16
- 1.3 主要內容與結構安排16-19
- 第二章 康熙時的“生息銀兩”19-23
- 2.1 特定對象的出借帑銀19-21
- 2.2 八旗公庫制的推行21-23
- 第三章 雍正元年至乾隆三十五年的生息銀兩23-33
- 3.1 生息銀兩制度的特點23-29
- 3.1.1 以息銀解決八旗官兵的困難23
- 3.1.2 涉及范圍更廣23-25
- 3.1.3 管理制度化25-27
- 3.1.4 營運方式多樣化27-29
- 3.2 生息銀兩制度的收撤29-33
- 第四章 乾隆三十五年之后的生息銀兩33-45
- 4.1 與雍乾時期生息銀兩制度的區(qū)別33-40
- 4.1.1 營運方式33-36
- 4.1.2 用途36-38
- 4.1.3 生息本銀來源38-39
- 4.1.4 還款方式39-40
- 4.2 生息銀兩制度的沒落40-45
- 第五章 生息銀兩制度的影響分析45-51
- 5.1 生息銀兩制度對于財政的影響45-48
- 5.1.1 生息利銀在財政收入與支出中的地位45-47
- 5.1.2 生息銀兩制度與財政思想47-48
- 5.2 生息銀兩制度對于金融的影響48-51
- 參考文獻51-55
-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研究成果55-57
- 致謝57-59
- 個人簡況及聯(lián)系方式59-63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5條
1 張建輝;關于乾隆收撤“恩賞銀兩”與生息銀兩制的存廢問題——乾隆的生息銀兩理論和政策[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5期
2 鄧亦兵;清代前期政府的貨幣政策——以京師為中心[J];北京社會科學;2001年02期
3 周志初;兩淮鹽商“帑利”述略[J];鹽業(yè)史研究;1991年03期
4 韋慶遠;乾隆時期“生息銀兩”制度的衰敗和“收撤”——對清代“生息銀兩”制度興衰研究之三[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8年03期
5 吳承明;經濟學理論與經濟史研究[J];經濟研究;1995年04期
,本文編號:81750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817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