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書紀年》與《春秋》比較研究
本文關鍵詞:《竹書紀年》與《春秋》比較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山東師范大學》 2013年
《竹書紀年》與《春秋》比較研究
王金鳳
【摘要】:《竹書紀年》與《春秋》都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歷史典籍。《竹書紀年》是戰(zhàn)國時期魏國史官所作史書,因其可讀性差,有些記載又與傳統(tǒng)儒家觀念相違背而受到冷落,并未受到太多重視。至宋代時,其原簡已經(jīng)亡佚,F(xiàn)存有《古本竹書紀年》、《今本竹書紀年》兩個版本。目前,《竹書紀年》的史料價值已經(jīng)引起重視。 《春秋》是魯國史官所作史書。從經(jīng)學家派來說,對《春秋》的研究分為古文學派、今文學派。古文學派認為《春秋》本來是記事的史書,是魯國史官原始記錄的資料匯編,但作為儒家經(jīng)典,是經(jīng)過孔子改作的,通過對史事的記述蘊含著大義。而在今文學派看來,《春秋》是孔子的著作,經(jīng)文的字里行間都蘊藏著“微言大義”。到民國時期,古史辨派認為《春秋》是史學著作,更認為其非孔子所作或所修。著名史學家范文瀾也認為“《春秋》是一部編年體的歷史”。 《竹書紀年》在整體地位上遠遠無法與《春秋》相比,但由于其與《春秋》一樣,都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國史,無論是記事體例還是記事內容,都有著諸多的相同點;又因其成書原因不同,有著不同點,所以二者之間具有較多的可比性。全文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分別對《竹書紀年》與《春秋》進行概說,重點闡述《竹書紀年》資料的不完整性以及現(xiàn)存《古本竹書紀年》、《今本竹書紀年》的淵源。 第二部分,對《古本竹書紀年》與《春秋》進行深入比較研究。首先,從整體上對二書進行比較,二書都是提綱式的編年體史書,但《古本竹書紀年》是歷史追述,《春秋》則是當時人記當時事,是檔案匯編。其次,對二書的記事范圍與記事詳略進行簡單比較!洞呵铩酚浭路秶取豆疟局駮o年》更為廣闊,但二者又同時側重于征伐及與之相關的朝聘、會盟活動的記載;作為本國史書,二者都有著明顯的詳內略外的記事原則。第三,擇取了二書中記載活動最多、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戰(zhàn)爭用字進行比較,各有同異之處。 第三部分,對《今本竹書紀年》與《春秋》進行深入比較研究,模式同第二部分大致一樣。因《今本竹書紀年》所載史事基本上都涵蓋了《古本竹書紀年》所記內容,尤其是戰(zhàn)爭用字幾乎一致,故不再對這方面進行比較,而是選取了《今本竹書紀年》與《春秋》有相同歷史事件的部分進行比較。 通過對《古本竹書紀年》與《春秋》、《今本竹書紀年》與《春秋》進行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竹書紀年》與《春秋》在記事體例上都有書歲時月日之例,,但是《竹書紀年》遠遠不如《春秋》規(guī)整;《春秋》的記事范圍也更為廣闊一些;都有著明顯的詳內略外、詳于戰(zhàn)爭及與之相關的會盟等活動卻又略于君主及各國內部的活動的原則?梢,這些共同之處是春秋時代國史記載的慣例,但又因各國情況不同,或許又有史官的原因,所以,都是國史,仍然不會完全一致。因二者成書原因不同,《春秋》有著更多的避諱,《竹書紀年》則沒有;但這不會妨礙二者在用字上的諸多相似之處。二書對相同事件幾乎一致的記載更表明了很多所謂的原則其實是記事慣例!吨駮o年》并沒有被賦予微言大義,而只是眾人眼中的一部魏國史書;《春秋》雖然有尊王、避諱之例,但究竟有多少大義,沒有人能夠說清楚。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G256;K204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魯實先;;今本竹書紀年辨?zhèn)蝃J];復旦學報;1947年03期
2 張培瑜;《大衍歷議》與今本《竹書紀年》[J];歷史研究;1999年03期
3 楊朝明;《今本竹書紀年》并非偽書說[J];齊魯學刊;1997年06期
4 陳力;今古本《竹書紀年》之三代積年及相關問題[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4期
5 楊朝明;沈約與《今本竹書紀年》[J];史學史研究;1999年04期
6 張國碩;;《竹書紀年》所載夏都斟尋釋論[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7 邵東方;從思想傾向和著述體例談《今本竹書紀年》的真?zhèn)螁栴}[J];中國哲學史;1998年02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李旸;今本《竹書紀年》版本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崇琛;;新聞與文學交融的杰作——《聊齋志異》中的新聞篇章[J];蒲松齡研究;2009年01期
2 陳才訓;時世平;;《剪燈余話》:“薇垣高議”——論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說創(chuàng)作的風教意識[J];蒲松齡研究;2012年01期
3 熊壽康;讀《辭源》(修訂本)札記[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4期
4 王海青;魯迅論“三曹”[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1期
5 吳樹勤;;禮學視野中的天人統(tǒng)一論——荀子“明于天人之分”思想的實質[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2期
6 張穎慧;;敦煌、居延簡中的“關、戊、椄楪”[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4期
7 李華華;;從“道”的演變看三教融合[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6期
8 李俸珪;;禮治與王權的客觀化[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9 汪高鑫;;論漢代公羊學的大一統(tǒng)思想[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10 王莉;;漢樂府挽歌歌辭考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方;;從莊姜之嫁看春秋婚姻文化[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徐勇;;天時、地利、人和——試析趙氏立國智氏敗亡的經(jīng)驗教訓[A];趙國歷史文化論叢[C];1987年
3 秦進才;;《春秋繁露·止雨》“二十一年”探微[A];董仲舒與河北歷史文化研究[C];2007年
4 楊孝鴻;;斗雞及其內在的文化意義與社會時尚——以南陽英莊漢畫像石《斗雞圖》為中心[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5 韓鳳冉;;《水經(jīng)注校證》淮水篇糾誤[A];漢唐社會經(jīng)濟與海鹽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6 王曉東;;“交費”與“繳費”[A];江西省語言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7 蔡輝振;;儒家人性觀之析論[A];孔學研究(第七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七次暨海峽兩岸第五次孔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8 廖名春;;《左傳》、《國語》易筮言“八”解[A];《春秋》三傳與經(jīng)學文化[C];2009年
9 姚曼波;;孔子《春秋》及其“《春秋》大義”辯正——兼談儒學的正本清源[A];《春秋》三傳與經(jīng)學文化[C];2009年
10 招祥麒;;王夫之《春秋稗疏》研究[A];《春秋》三傳與經(jīng)學文化[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銀華;文化視野中的北宋齊魯詩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國娟;儒學與秦漢意識形態(tài)的建立[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張潔;上海市郊公辦學校學生來源的多樣性對教育的影響與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國政治現(xiàn)象剖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魏曉虹;《閱微草堂筆記》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楊棟;神話與歷史:大禹傳說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別道玉;《國語》與先秦文化精神[D];南開大學;2010年
8 姜寧;《春秋》義疏學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開大學;2010年
9 呂廟軍;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符號[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張棟豪;中國邏輯史方法論在近代的演變[D];南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魯京京;古史辨派對《史記》中先秦史料評判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許慶玲;試論孝觀念向封建孝道的轉化[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孫紅連;荀子禮法思想淵源考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李桂峰;傳統(tǒng)民本思想的理論品質與現(xiàn)代轉型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王經(jīng)芹;中西義利觀及其對外交政策影響的比較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胡立功;《文子》的實踐智慧思想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7 賈清宇;孟子引《書》論《書》考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董云香;先秦節(jié)慶文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蘆翠;東周時期齊國女性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彭娟;蔣士銓詩歌新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倪德衛(wèi);;“今本”《竹書紀年》與中國上古年代研究——《〈竹書紀年〉解謎》概觀[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2 劉家和;歷史的比較研究與世界歷史[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5期
3 譚潔;;沈約著述考略[J];中國典籍與文化;2006年04期
4 魯實先;;今本竹書紀年辨?zhèn)蝃J];復旦學報;1947年03期
5 蔣南華;《竹書紀年》真?zhèn)慰糩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4年01期
6 趙芝荃;;論二里頭遺址為夏代晚期都邑[J];華夏考古;1987年02期
7 吳晉生;新標公歷《竹書紀年》年表——為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提供八個年代基點[J];江海學刊;1999年01期
8 徐旭生;;1959年夏豫西調查“夏墟”的初步報告[J];考古;1959年11期
9 仇士華;蔡蓮珍;冼自強;薄官成;;有關所謂“夏文化”的碳十四年代測定的初步報告[J];考古;1983年10期
10 許宏;陳國梁;趙海濤;;二里頭遺址聚落形態(tài)的初步考察[J];考古;2004年1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晁天義;《春秋》為史學著作說質疑——兼論杜預的“經(jīng)承舊史”說及其影響[J];人文雜志;2002年06期
2 楊普羅,王三北;《春秋》何以始自隱公新解[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02期
3 彭學紹;論《春秋》三諱[J];中國文化研究;1999年01期
4 晁岳佩;《春秋》說例[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0年01期
5 子朗;“不見經(jīng)傳”的出處及原義[J];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05期
6 金克木;文體四邊形[J];讀書;1994年07期
7 任懷國;孔子與中國傳統(tǒng)史學[J];齊魯學刊;1997年04期
8 陳國燦;《春秋》、《史記》比較論──兼談中國傳統(tǒng)史學發(fā)展前期的兩種形態(tài)[J];史學理論研究;1999年01期
9 肖鋒;;從“春秋書法”到“春秋筆法”名稱之考察[J];北方論叢;2009年02期
10 曹順慶;“《春秋》筆法”與“微言大義”——儒家經(jīng)典的解讀模式及話語言說方式[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董仲舒;;廟殿火災對[A];董仲舒思想學術研討會專刊[C];2004年
2 劉大治;;董仲舒的“獨尊儒術”對漢代政權統(tǒng)一的影響[A];董仲舒思想學術研討會?痆C];2004年
3 黃志祥;;從《朱子語類》看朱熹治《春秋》之要領[A];海峽兩岸論朱熹——紀念朱熹誕辰865周年暨朱熹對中國文化貢獻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5年
4 董仲舒;;玉杯[A];董仲舒思想學術研討會?痆C];2004年
5 王中江;;儒家經(jīng)典詮釋學的起源[A];國際儒學研究(第十七輯)[C];2010年
6 董仲舒;;乞上使關中民種麥章[A];董仲舒思想學術研討會?痆C];2004年
7 陳其芳;;李侗與《延平答問》[A];朱熹與閩學淵源——“延平四賢”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9年
8 楊樹;;董學初探[A];董仲舒思想學術研討會專刊[C];2004年
9 司馬遷;;史記·董仲舒?zhèn)鱗A];董仲舒思想學術研討會?痆C];2004年
10 班固;;漢書·董仲舒?zhèn)鱗A];董仲舒思想學術研討會?痆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臺灣輔仁大學歷史系教授 戴晉新;[N];社會科學報;2009年
2 記者 陳香;[N];中華讀書報;2009年
3 許繼發(fā);[N];潮州日報;2010年
4 趙曉耕;[N];人民法院報;2003年
5 陳其泰;[N];光明日報;2001年
6 徐振貴;[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4年
7 拓曉堂 傅 敏;[N];中國商報;2005年
8 尚學鋒;[N];光明日報;2004年
9 王玉池;[N];中國藝術報;2005年
10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 鄭任釗;[N];光明日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郜同麟;宋前文獻引《春秋》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2 熊焰;于鬯《春秋》四傳《校書》訓詁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3 姜寧;《春秋》義疏學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開大學;2010年
4 王江武;胡安國《春秋傳》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5 張振;歷史與詮釋[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6 侯步云;北宋《春秋》學研究[D];西北大學;2009年
7 張宏斌;秦漢國家形態(tài)建構中的儒教因素[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2年
8 趙瑞廣;慶歷之際的文化轉型:宋學的歷史生成[D];浙江大學;2010年
9 衛(wèi)崇文;先秦時期應對災異方式中的非理性因素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10 傅希亮;道德史觀與《左傳》文學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金鳳;《竹書紀年》與《春秋》比較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年
2 金書芹;論《榖梁傳》對《春秋》詞語意義的說解[D];蘭州大學;2010年
3 宋淑華;陸淳《春秋》三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4 趙琛;孫復《春秋尊王發(fā)微》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5 林琳;兩漢《春秋》穀梁學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6 賈榮敏;《春秋公羊疏》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任新;《春秋》禮學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8 肖耀林;《榖梁傳》范寧注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9 王寶翠;《春秋左傳正義》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余瓊;試論《左傳》事實對于解經(jīng)的影響[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本文關鍵詞:《竹書紀年》與《春秋》比較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243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224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