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經》《大荒經》地域及年代考——兼論先王“封禪”之真相
本文選題:《山海經》 切入點:大汶口文化 出處:《民族藝術》2003年02期
【摘要】:《海外經》和《大荒經》兩書是述圖之文,其所據古圖并非所謂地圖,而是上古歷法圖,據此可以推斷兩書產生的年代和地域。1《大荒經》記載了以東、西方七對山峰為參照觀測太陽運行以確定季節(jié)的歷法制度,這表明,《大荒經》所描述的地域不會超過視力所及的范圍。2根據對《大荒經》、《海外經》的天文年代學考察,推斷出其反映的歷法制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左右,產生的地域則是北緯36—37度地區(qū),適合這一條件的考古文化只有山東大汶口文化,而這一結果與對《大荒經》、《海外經》的文獻學和考古學考察所得出的結果不謀而合。3由此可以斷定《大荒經》和《海外經》所反映的上古歷法制度是以泰山為中心的古東夷文化的產物,而古人艷稱的封禪泰山最初實際上就是在泰山上進行天文觀測活動。
[Abstract]:The two books, the overseas Classic and the Great Heroes, are the texts of the drawings, which are based not on the so-called maps, but on the ancient calendars. Accordingly, it can be inferred that the time and region in which the two books came into being recorded the east.Seven pairs of peaks in the West are the calendar system for observing the movement of the sun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seasons. This shows that the region described in the Great Heroes does not exceed the range of visual acuity .2 according to the astronomical chronology of the Great Horizon and the overseas scriptures,It is inferred that the calendar system reflected by it can be traced back to 2500 BC, and the region of origin is 36-37 degrees north latitude. The only archaeological culture suitable for this condition is the Dawenkou culture of Shandong.This result coincides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documentary and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in the Great Heroes, the overseas Classic. 3. 3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ancient calendar system reflected in the Great Heroes and the overseas Classics is in the middle of Mount Tai.The product of the ancient Dongyi culture of the heart,The ancients, known as Mount Feng Chan Taishan, was actually carrying out astronomical observation activities on Mount Tai.
【作者單位】: 首都師范大學博士后流動站
【分類號】:K20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胡厚宣;釋殷代求年于四方和四方風的祭祀[J];復旦學報(人文科學版);1956年01期
2 胡遠鵬;《山海經》:揭開中國及世界文化之謎[J];淮陰師專學報;1995年03期
3 劉宗迪;華夏名義考[J];民族研究;2000年05期
4 陳平;從“丁公陶文”談古東夷族的西遷[J];中國史研究;1998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道升;試析漢字婚俗現象[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2 孫海洲,孫瑋;從地下考古看華夏文明的起源[J];安徽史學;2004年05期
3 劉洋;;從甲骨文看商代的田間管理[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36期
4 程瑤;胡燦明;;釋余[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4期
5 盧欣;;《山海經》中的夸父形象研究[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6期
6 趙征;;甲骨文中的會意字所展示的社會狀況[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1期
7 黃丹華;;“黃”字源流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5期
8 胡偉;曹小林;;從若干以虎形象構形的漢字看先民的虎崇拜[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5期
9 許海棠;;“妻子”稱謂考察[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8期
10 王麗;;莆仙話“遘”字句及其在周邊閩語中的使用[J];安康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紀廣;;中國古代舞蹈教育述略[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2 陸離;;大蟲皮考——兼論吐蕃、南詔虎崇拜及其影響[A];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四編[C];2009年
3 田勝男;;《文源》之連延象形字疏證[A];福建省辭書學會第五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9年
4 胡遠鵬;;縱觀海內外《山海經》研究五十年[A];福建師大福清分校2003年會議論文匯編[C];2003年
5 iJ天宇;;鄭司農注《周禮》所用“讀為”術語考辨——兼評段玉裁對“讀為”術語的界定[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七輯)[C];2009年
6 張士尊;;“遼水”原為“潦水”考[A];當代中國遼寧發(fā)展·創(chuàng)新·和諧——遼寧省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年會獲獎成果文集[C];2009年
7 趙容俊;;甲骨卜辭所見之巫者的建筑巫術活動[A];社會·經濟·觀念史視野中的古代中國 國際青年學術會議暨第二屆清華青年史學論壇論文集下[C];2010年
8 張能;高福聚;;古漢字中的建筑遺跡[A];第九屆全國現代結構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9 唐元;;章句學與兩漢儒學風向[A];儒學與二十一世紀文化建設:首善文化的價值闡釋與世界傳播[C];2007年
10 嚴健民;;論中醫(yī)理論的魂[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第九屆中醫(yī)醫(yī)史文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萃[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呂利;律簡身份法考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楊棟;神話與歷史:大禹傳說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艷紅;唐五代方位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張欣;先秦飲食審美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傅海燕;《黃帝內經》首見醫(yī)學詞匯研究[D];遼寧中醫(yī)學院;2003年
6 李立新;甲骨文中所見祭名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景盛軒;敦煌本《大般涅i鎂費芯縖D];浙江大學;2004年
8 趙貞;唐五代星占與帝王政治[D];首都師范大學;2004年
9 章小謙;傳承與嫁接:中國教育基本概念從傳統(tǒng)到現代的轉換[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10 紀永貴;中國口頭文化遺產——董永遇仙傳說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勝男;基數詞的非數目義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0年
2 董煜宇;朱熹科學思想管窺[D];鄭州大學;2001年
3 杭春曉;商周青銅器之饕餮紋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02年
4 梁剛;先秦“德”觀念演變的初步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5 王俊英;《說文解字》省形字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6 楊懷源;《段注》“廢、行字”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3年
7 馬元麗;《說文字原》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8 唐莉;戰(zhàn)國文字義符系統(tǒng)特點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9 張秋霞;徐鍇論《說文》形聲字亦聲字為會意字及形聲字為亦聲字考辨[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10 章秀霞;《甲骨文合集補編·釋文》校訂[D];鄭州大學;2004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王厚宇,谷玲;戰(zhàn)國羽旌考[J];東南文化;1998年01期
2 劉宗迪;鼓之舞之以盡神——論神和神話的起源[J];民間文學論壇;1996年04期
3 劉宗迪;百獸率舞──論原始舞蹈的文化效應[J];文藝研究;2000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宗迪;《海外經》《大荒經》地域及年代考——兼論先王“封禪”之真相[J];民族藝術;2003年02期
2 黃伯寧;《山海經》考──論人類文明史的隔斷帶[J];化石;1996年02期
3 胡遠鵬,竹野忠生;論《山海經》的非神話性[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4期
4 蘇茂德!武漢市青山區(qū)紅鋼城4街坊57門4號;論《山海經》的歷史背景[J];西安教育學院學報;1998年02期
5 徐顯之;《山海經》原貌及本質探討[J];西安教育學院學報;1998年02期
6 胡遠鵬;奇書《山海經》的真面目[J];文史雜志;1999年01期
7 張步天;中華源頭文化寶庫《山海經》及其研究展望[J];益陽師專學報;2002年04期
8 陳橋驛;《山海經解》序[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3年01期
9 陳建憲;一座原生態(tài)神話的寶庫──《山海經》導讀[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6期
10 王紅旗;對《山海經》的新認識[J];文史雜志;1997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彭一民;;《山海經》地學尋蹤雜俎[A];地質學史論叢(4)[C];2002年
2 梁志忠;;《山海經》——早期民族學資料的寶庫[A];民族學研究第二輯[C];1981年
3 張維波;;《山海經》砭石地理考證[A];第二屆全國砭石療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4 陳連山;;從“小說家言”到“神話之淵府”——中國現代神話學對《山海經》經典地位的塑造[A];民間文化青年論壇第一屆網絡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3年
5 楊昌文;;苗族醫(yī)藥再議[A];苗學研究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9年
6 ;《水經注》河水(節(jié)選二)[A];中國水力發(fā)電工程學會水文泥沙專業(yè)委員會第四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3年
7 常金倉;;《穆天子傳》的時代和文獻性質[A];周秦社會與文化研究——紀念中國先秦史學會成立2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8 何元文;;豎沙煮鹽歷史地理考[A];鹽文化研究論叢(第二輯)[C];2007年
9 劉德謙;;中國游記的記述類型與《徐霞客游記》的里程碑意義[A];徐霞客研究(第19輯)[C];2009年
10 周計武;;作為美學范疇的怪誕[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崇根 提供;臺灣世居少數民族來源于東夷[N];中國民族報;2010年
2 王瑞霞;東夷人的鳥圖騰崇拜及影響[N];中國文物報;2010年
3 記者 隗瑞艷;《山海經》將拍系列電影[N];中國文化報;2009年
4 陳連山(北大中文系教授);《山海經》的文化蹤跡[N];中國圖書商報;2004年
5 周遠喜;面對學生的“發(fā)難”[N];中國教師報;2003年
6 青州市博物館;青州——海岱文化的見證[N];中國文化報;2009年
7 董國超;當《山海經》和孩子們相遇[N];中華讀書報;2004年
8 通訊員 孫鋼玉 YMG記者 凌云鵬;“]N夷”“e取本烤乖諛睦錚縖N];煙臺日報;2010年
9 阮希波;炎黃發(fā)祥地在云南[N];云南經濟日報;2003年
10 葉舒憲;《山海經》與神話地理[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賈雯鶴;《山海經》專名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2 陳佳冀;中國文學動物敘事的生發(fā)和建構[D];上海大學;2011年
3 方芳;臺灣海峽兩岸射日神話比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4 吳超;經、史視閾下的清初實學學風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陳剛;唐前蓬萊神話流變考[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6 汪楠;20世紀上半葉中國神話學史[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7 湯洪;屈辭外來地名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0年
8 劉杰;漢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闡釋[D];南開大學;2010年
9 賈海建;神怪小說與山岳信仰關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10 袁梅;中國古代神話中智慧導師阿尼瑪原型及其承傳移位[D];曲阜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滕正中;《山海經》中的農業(yè)民俗[D];云南大學;2010年
2 林一平;《山海經》時空觀念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3 路瑞娟;《山海經》中的“蛇”現象初探[D];重慶大學;2010年
4 王晶;從“蛇巫形象”探源《山海經》的原屬文化系統(tǒng)[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5 徐非;《山海經》神話分類及其文化意蘊探析[D];延邊大學;2011年
6 敬婉茜;《山海經》與原始宗教信仰初探[D];四川師范大學;2011年
7 張陳;《山海經》神話敘事探研[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8 何莉莉;武則天與登封[D];山西大學;2008年
9 吳豫娟;中國古代小說史視野下的《山海經》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10 王匯;試論先秦兩漢時期的泰山封禪活動[D];鄭州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70404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1704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