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前民族觀念的演變及特點
本文關鍵詞:唐前民族觀念的演變及特點 出處:《北方論叢》2013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唐前識別民族的依據(jù)經(jīng)歷了由地域風習到禮義制度的轉(zhuǎn)變,對于夷狄的態(tài)度也經(jīng)歷了一個由排斥提防到道德感召禮義羈縻,再到平等相待最終視為一體的過程。這一融合過程伴隨著較為濃厚的偏見與歧視,諸夏在談到夷狄時既鄙棄不屑,又希望四夷臣服進貢,表現(xiàn)出頗為矛盾的心理。
[Abstract]:Before the Tang Dynasty, the basi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nation experienced a change from regional customs to the system of propriety and righteousness, and the attitude towards Yidi also experienced a change from rejection of precaution to moral inspiration of propriety and righteousness Jimi. Then to the equal treatment of each other as a whole process. This fusion process accompanied by a relatively strong prejudice and discrimination, Zhouxia when talking about Yi Di both disdain, but also hope that the four barbarians subject to tribute. Show quite contradictory psychology.
【作者單位】: 商丘師范學院文學院;
【分類號】:K203;K242
【正文快照】: 一所謂民族,一般認為,應擁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經(jīng)濟生活及共同的文化心理,是在長期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社會群體。我國古代典籍中有與此觀點相近的記載,例如,《禮記·王制》認為,不同的地域環(huán)境造成了不同的習俗性情,其飲食器用服飾裝扮言語嗜欲等皆與生活的地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秋銀;試論郭泰之不仕不隱[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1期
2 商原李剛;;“道治文化”說[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6期
3 汪高鑫;;論漢代公羊?qū)W的大一統(tǒng)思想[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4 趙妙法;;《淮南子》的“自然無為”說及其后現(xiàn)代意義——兼與任繼愈、李澤厚兩先生商榷[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6期
5 李松榮;;“逍遙”與“成仙”——《莊子》、《抱樸子內(nèi)篇》生死觀比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6 張道升;;羿射日的三重證據(jù)及解讀[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7 王國良;;從清靜無為到奮發(fā)進取——《淮南子》思想研究[J];安徽史學;2006年06期
8 闞緒良;;《后漢紀》校讀札記[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04期
9 呂斌;;支遁生平事跡及影響[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3期
10 蓋光;;生態(tài):引發(fā)中國文學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闡釋[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鄭奕;;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核心價值觀[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2 劉東英;袁丹丹;;試論《福樂智慧》生態(tài)倫理思想對當代新疆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啟示[A];中國倫理學三十年——中國倫理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9年
3 平飛;;守死善道與行權合道:儒家經(jīng)權思想的倫理意蘊[A];海峽兩岸道德發(fā)展論[C];2008年
4 范灄梅;;上博楚簡《孔子詩論》與《子羔》篇性質(zhì)小議[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七輯)[C];2009年
5 徐嬋菲;姚智遠;;漢墓畫像神話人物的圖像作用及喪葬意義[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6 馬怡;;說}m[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7 高二旺;;由漢畫解析漢代的靈魂觀念[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8 邵磊;;《瘞鶴銘》的時代與書人考證[A];“六朝歷史文化與鎮(zhèn)江地域發(fā)展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9 王南;;明十三陵規(guī)劃設計的象征含義與意境追求[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十輯(首屆中國建筑史學全國青年學者優(yōu)秀學術論文評選獲獎論文集)[C];2009年
10 姚小鷗;王克家;;《論語·憲問》篇“駢邑三百”解[A];儒學與二十一世紀文化建設:首善文化的價值闡釋與世界傳播[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康德強;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的文化哲學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3 邢培順;曹植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李國娟;儒學與秦漢意識形態(tài)的建立[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谷穎;滿族薩滿神話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楊棟;神話與歷史:大禹傳說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羅驤;慧遠與東晉佛教的變遷[D];南開大學;2010年
9 范江濤;駁雜與務實:《抱樸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開大學;2010年
10 王偉;《呂氏春秋》體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金芳;羽調(diào)和徵調(diào)對恐懼和悲傷情緒減緩作用的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09年
2 郭偉婷;吳潛任官慶元府時期詞作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許慶玲;試論孝觀念向封建孝道的轉(zhuǎn)化[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王英娜;《淮南子》“道”論及其文藝觀[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高世江;論兩漢士人風貌及文學精神的嬗變[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田斌;儒家文化與中國國家形象重塑[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何惠;嫦娥形象的生成和演變[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8 商秀秀;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研究[D];浙江農(nóng)林大學;2010年
9 陳克標;西漢游俠與鄉(xiāng)里秩序[D];湘潭大學;2010年
10 劉石磊;郭象《莊子注》“理”范疇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瑜;淺析先秦時期“德治”在民族融合中所起的作用[J];新鄉(xiāng)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3期
2 劉統(tǒng);歷史統(tǒng)一大趨勢的展示——白壽彝先生總主編《中國通史》第五卷讀后[J];史學史研究;1997年04期
3 王明德;;運河:中華民族融合的紐帶[J];廣西社會科學;2011年02期
4 劉運承;周殿杰;;民族融合和唐代藩鎮(zhèn)[J];學術月刊;1983年06期
5 陳志平;;西門豹祀考論[J];河北經(jīng)貿(mào)大學學報(綜合版);2007年03期
6 湯勤福;;試論民族融合化和民族分離化——兼“漢化”、“胡化”說質(zhì)疑[J];歷史教學問題;1989年04期
7 劉志勇;;漢族族源新探[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8 繆鉞;呂一飛;;論北朝鮮卑文化的歷史作用[J];文獻;1988年01期
9 潛苗金;略論《春秋》大義及夷夏之辨[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1995年03期
10 張惠明;講授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史的一些基本原則[J];忻州師院學報;1999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周孚政;;“中華”與“華夷之變”[A];孔學研究(第四輯)[C];1998年
2 韓升;;中國古代對外關系理論的形成與發(fā)展[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五輯)[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何星亮;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特點[N];中國民族報;2010年
2 韓星;“和”與中華文明的發(fā)展[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3 何星亮;中國歷史上民族融合的類型之一:少數(shù)民族融入漢族[N];中國民族報;2010年
4 計秋楓;“大一統(tǒng)”:概念、范圍及其歷史影響[N];光明日報;2008年
5 吉林省社科院歷史所所長、研究員 劉信君;中國古代“羈縻”思想與東北邊疆治理[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8年
6 吳國榮 王冰;從歷史看太原的對外開放[N];山西日報;2004年
7 康玉慶;七朝古都寫春秋[N];山西日報;2003年
8 瞿林東;輝煌的制度史巨著——《通典》[N];光明日報;2001年
9 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 博士生導師 王日根;“禮”、“兼并”與“奢靡”小議[N];團結報;2010年
10 陳克進;歷史上民族關系的主流及民族戰(zhàn)爭的性質(zhì)[N];中國民族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馬瑞江;從多元到一體的動因與機制[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時娜;唐前謠諺史論[D];山東大學;2011年
2 郝偉;魏晉至隋唐時期鮮卑文化在中原地區(qū)的傳播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08年
3 馬U,
本文編號:137362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1373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