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巫”與“巫”的分化——兼析人類社會等級制度的形成
本文關鍵詞:中國古代的“巫”與“巫”的分化——兼析人類社會等級制度的形成
【摘要】:"巫"是中國古代社會的特殊人物,在自然神權時代,他掌握神權,介于人、神之間,擁有與神類似的地位。"巫—部眾"構成原始部落的等級秩序,它代表了人類社會原初的等級。對應于一般部眾,巫位于部落的最高層。"巫"的分化最初表現(xiàn)為"巫""覡"的分化,這個分化帶來了氏族部落社會結(jié)構的變化,導致氏族部落由母系制轉(zhuǎn)向父系制,同時定格了男尊女卑的性別等級。"巫""王"曾經(jīng)合一,巫權泛濫促使"王"與"巫"分野,而"王""巫"分野拉開了巫全面分化的序幕,巫從此逐步變身為王權體制中的各類神職人員,原始時代的全能巫也由此走向終結(jié)。巫的分化是人類社會等級分化的一個隱喻,透過它,我們在一定程度上能領會人類社會等級結(jié)構的形成。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清史研究所;
【分類號】:K207
【正文快照】: “巫”是原始文化的承載者,代表人類文化或文明的源頭,這種出自文化人類學且?guī)в幸欢ㄆ毡樾缘挠^點提供了關于巫的正面評價,對矯正有關巫的片面的、鄙夷的認識有益。①但是,它在一定的程度上又限制了觀察“巫”的視界,容易導向“巫”研究的“泛文化主義”。其實,作為原始初民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安強;貢波扎西;;治療社會恐慌的儀式——岷江上游“毒藥貓”文化現(xiàn)象探秘(三)[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3期
2 謝樹放;;試談儒家之中、仁、和及三者關系[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2期
3 丁成際;;“各得其宜”與“群居和一”——荀子“群己之辨”的價值意蘊[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4 丁成際;;荀子禮之功能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5 朱德軍;“民本”思想與儒家“民主”精神的歷史演進[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6 闞緒良;;“履帝武敏歆”新解[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2期
7 張玉能;席勒論戲劇的人類學功能[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8 張曉斌;;略論唐宮怨詩的含蓄美[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4期
9 趙亮;;中國古典管理思想的現(xiàn)代詮釋[J];遼寧科技大學學報;2008年05期
10 聶民玉;段紅智;;郭象“獨化論”的同一性特質(zhì)及其價值[J];保定師范?茖W校學報;2006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何林;;多樣的“天堂”之路——茶臘村三個不同宗教信徒的葬禮[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年
2 寶力格;盛明光;黃金;;論草原文化[A];中國·內(nèi)蒙古首屆草原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3 陳杏梅;歐躍發(fā);;桂林鄉(xiāng)村生態(tài)旅游的審美人類學思考[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第12卷)[C];2010年
4 王智;;改造、“革命”與建設:當代中國文化發(fā)展的語境轉(zhuǎn)換[A];中國現(xiàn)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王智;;1949—1976:中國文化發(fā)展的語境轉(zhuǎn)換與知識分子狀況[A];知識分子與近現(xiàn)代中國社會[C];2007年
6 何傳啟;;文化產(chǎn)業(yè)與中國現(xiàn)代化[A];文化現(xiàn)代化的戰(zhàn)略思考——第七期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09年
7 龍藜;;藏族鍋莊舞的教育人類學分析[A];和諧共生:2007年全國博士生(教育類)學術論壇論文集[C];2007年
8 雷國強;;畬族盤瓠傳說的原始文化內(nèi)涵及其功能初探[A];畬族文化研究(上冊)[C];2003年
9 徐怡芳;王健;;粵地民居建筑考[A];第三屆中華傳統(tǒng)建筑文化與古建筑工藝技術學術研討會暨西安曲江建筑文化傳承經(jīng)典案例推介會論文集[C];2010年
10 王小健;;有關遠古女神崇拜的幾種解釋[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第三輯)[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棟;神話與歷史:大禹傳說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偉;《呂氏春秋》體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趙方杜;身體規(guī)訓:中國現(xiàn)代性進程中的國家權力與身體[D];南開大學;2010年
4 殷慧;朱熹禮學思想研究[D];湖南大學;2009年
5 汪峰;長江中游人居景觀研究[D];重慶大學;2010年
6 張楠;作為社會結(jié)構表征的中國傳統(tǒng)聚落形態(tài)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7 安尼瓦爾.賽買提;維吾爾民間禁忌研究[D];新疆大學;2001年
8 宋誠摯;中醫(yī)學的思維模式[D];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2001年
9 張君仁;花兒王朱仲祿[D];福建師范大學;2002年
10 張曉瓊;變遷與發(fā)展[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關學銳;《莊子》生存美學思想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許慶玲;試論孝觀念向封建孝道的轉(zhuǎn)化[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曉娜;《史記》與齊魯文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賈清宇;孟子引《書》論《書》考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楊啟;冰心散文創(chuàng)作的文化學闡釋[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李金;墨家的宗教思想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7 廖圣財;揚棄與超越[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于宙;常山戰(zhàn)鼓調(diào)查與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高翔娟;文化沖突及其精神反映:“五四”女作家自我意識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10 李霞;上黨八音會的民俗文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尹哲;;維特根斯坦論原始社會中的巫術與宗教[J];世界宗教文化;2011年03期
2 李世武;;邊界模糊:區(qū)分宗教和巫術的困境[J];世界宗教文化;2011年03期
3 程狄;;中國古代民間密教發(fā)展[J];大眾文藝;2011年14期
4 賈陳亮;;占卜與元代政治[J];黑龍江史志;2011年13期
5 吳迪;;史前藝術是原始社會生活的反映[J];大舞臺;2011年06期
6 石興邦;;中華龍的母體和原型是“魚”——從考古資料探索“中華龍”的起源和發(fā)展[J];濮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7 王政;;《詩經(jīng)》與足跡傳感[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8 李圣華;;劉基與巫術[J];古典文學知識;2011年04期
9 宇恒偉;李利安;;兩晉南北朝佛教的民間化[J];五臺山研究;2011年02期
10 艾成歌;;六份地圖[J];男生女生(金版);2004年0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姜璐璐;李朝旭;;民間概念研究:中國人巫術原型初探[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2 胡長霞;董三紅;呂建周;;與迷信巫術相關的精神障礙35例臨床分析[A];第四屆文化精神病研究報告選編[C];1993年
3 王軍民;;中國城鄉(xiāng)收入差距:基于奧爾森悖論的視角[A];第一屆中國政治經(jīng)濟學年會應征論文集[C];2007年
4 雷聲;金慧敏;徐信芳;;134例女性住院精神病患者院外巫術治療調(diào)查(摘要)[A];第四屆文化精神病研究報告選編[C];1993年
5 賴亞生;;閩南婚俗中的“跨火薰”儀式試解[A];閩臺婚俗——“福建婚俗的調(diào)查和研究”研討會論文集[C];1990年
6 王芳;;南越巫術信仰初探[A];中國古都研究(第二十三輯)——南越國遺跡與廣州歷史文化名城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古都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7 趙繼強;;論所有制結(jié)構[A];“三個代表”與理論創(chuàng)新[C];2003年
8 王芳恒;;“南籠起義”中的巫術問題[A];布依學研究(之三)——貴州省布依學會第二屆年會暨第三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1年
9 曲六乙;;儺魂[A];2000年青海海峽兩岸昆侖文化考察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10 聶鴻音;;釋“大”[A];西夏學(第一輯)[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駐馬尼拉記者 盧山;“紅衫軍”血諫引非議[N];文匯報;2010年
2 胡 文;科學讓“巫術”成真(上)[N];河北日報;2002年
3 一紋;奇書《巫術師》[N];文學報;2002年
4 著名網(wǎng)絡作家 民間研究學者 押沙龍;夢魘的開始[N];中國經(jīng)營報;2010年
5 解答:心理醫(yī)生 蘇曉波;破解巫術治病之謎[N];北京科技報;2005年
6 李早;催眠戒毒 是良藥還是巫術?[N];西部時報;2004年
7 山西省太原日報文學周刊 唐晉;巫術的迷途[N];中華讀書報;2000年
8 王世保;巫術既非醫(yī)術更非醫(yī)源[N];大眾科技報;2007年
9 吳健禮;漫話古代巫術道教與苯教文化的對比和聯(lián)系[N];西藏日報;2006年
10 何言;萬象之謎(續(xù))[N];華夏時報;200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黎明;宋代民間巫術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2 劉正平;宗教文化與唐五代筆記小說[D];復旦大學;2005年
3 方燕;巫文化視域下的宋代女性[D];四川大學;2006年
4 陳欣;論聞一多的文化闡釋批評[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5 李叢;古代禁咒治病術的文獻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8年
6 張富春;中國古代祈財信仰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7 張曉虎;周代宗教思想的演進[D];西北大學;2002年
8 王志;屈原與巫文化關系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9 晁天義;先秦道德與道德環(huán)境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10 九月;蒙古英雄史詩考驗婚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田春苗;1692年薩勒姆巫術案解讀[D];天津師范大學;2010年
2 吳云龍;聲音之“河”—對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白云鄉(xiāng)城卡屯巴哼瑤人文化中巫術儀式聲音的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2年
3 劉蘭婷;文化人類學視野下的巫術心理探究[D];蘭州大學;2006年
4 晁天義;文化新綜合的一個案例——《抱樸子》巫術溯源[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5 陳素萍;繆斯的功績——文藝起源與審美的女性因素[D];中南大學;2004年
6 沈熙政;十七世紀馬薩諸塞巫術案探析[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7 李元;從《天問》中商族史前傳說談起[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8 張洪安;論傳統(tǒng)武術套路形成的淵源[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9 魏昕;滲透于《詩經(jīng)》中的原始宗教意識[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10 江潔;巫術與早期的歐洲近代化[D];四川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20682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tslw/1206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