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軍事交通地利影響初探
本文關鍵詞:三峽軍事交通地利影響初探
【摘要】:大三峽是巴蜀的水道,巴蜀是長江之頭,三峽是頸,是長江軍事地利的七寸。大三峽及其巴蜀是秦隴的肘腋之地,相比吳楚是喉吭與唇齒的關系。三者在軍事上相互依存,對數千年中國軍事史產生了重大影響。
【作者單位】: 復旦大學歷史系;
【關鍵詞】: 三峽 秦隴 吳楚 軍事 地利
【基金】:2011年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明清時期武陵民族走廊人口流動與生態(tài)變遷研究”的階段成果(項目編號:11CZS018) 三峽大學求索基金“三峽(鄂西)水利文化與三峽大學校園文化關系研究”資助
【分類號】:F512.9;K29
【正文快照】: 中國歷史上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大多是利用三峽軍事為走廊,而一舉奪得天下的。三峽軍事地理位置在全國軍事大勢中有“重中之重”之優(yōu)勢,這一區(qū)域在中國歷代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的作用有史可鑒。對三峽的戰(zhàn)爭作用的評價,不能簡單地與中原戰(zhàn)爭相類比,而應始終把它放在天下大勢中來考察。[1]三峽北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任桂圓;三峽地區(qū)鹽資源與巴族起源及社會流動的關系——三峽鹽文化簡論(三)[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1996年03期
2 劉宗萍;清代三峽地區(qū)的人口與土地問題試探[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3 姜志良;談《六合縣志·軍事篇》[J];江蘇地方志;1994年02期
4 王翔;《湖北軍事大事記》出版[J];中國地方志;2003年04期
5 劉有才;評《方正縣志》軍事編[J];黑龍江史志;1994年05期
6 謝揚惠;淺談《霍城縣志·軍事篇》的編寫[J];新疆地方志;1998年02期
7 王占春;新保安:“鎖鑰重地”的軍事文化底蘊[J];檔案天地;2005年04期
8 王潔;;黠戛斯汗國政治制度淺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9 鄒達開;關于地市縣志軍事卷探析[J];中國地方志;1996年06期
10 余新權,羅本武;把握地方軍事特點,創(chuàng)新續(xù)志篇目[J];廣西地方志;2004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周柏泉;;三秦軍事遺產的科學總結——評《陜西省志·軍事志)的資治作用[A];2002中國未來與發(fā)展研究報告[C];2002年
2 趙寶俊;;試論開封之盛衰[A];中國古都研究(第一輯)——中國古都學會第一屆年會論文集[C];1983年
3 高春平;;明代太原的城市建設[A];中國古都研究(第二十輯)——中國古都學會2003年年會暨紀念太原建成2500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4 余恒;;明代貴州婦女軍政實踐的社會背景分析[A];開發(fā)中的崛起——紀念貴州建省590周年學術討論會文集[C];2004年
5 陳新海;吳長征;;適應時代要求 充分發(fā)揮軍事志在軍事斗爭準備中的服務功能[A];江蘇省地方志學會成立10周年紀念大會暨地方志與地方文化學術研討會專輯[C];2004年
6 靳建平;;談《保山年鑒》的框架設計[A];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云南省年鑒論文選[C];2003年
7 燕寶;;一塊今立的古碑,民族融合的見證[A];苗學研究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9年
8 何達薷;;明清時期東山與臺灣地緣關系發(fā)展淺析[A];海峽兩岸五緣論——海峽兩岸五緣關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9 馬宣偉;;以科學的態(tài)度寫出科學的著作——讀《重慶通史》的幾點感受[A];《重慶通史》首發(fā)座談會評論集[C];2003年
10 熊宗仁;;對貴州建省以來發(fā)展規(guī)律的思考[A];開發(fā)中的崛起——紀念貴州建省590周年學術討論會文集[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本報通訊員 于濤 薛興東 本報記者 孫占穩(wěn);沉睡千年的地下軍事奇觀[N];河北日報;2003年
2 董耀會;萬里長城縱橫談(二十三)[N];西部時報;2005年
3 劉忠;雕刻了的屯堡遺風[N];盤錦日報;2007年
4 《貴州建省六百年開發(fā)研究》課題組 張幼琪邋史繼忠 王哿幸子;貴州發(fā)展與世界發(fā)展的文明對話[N];貴州日報;2008年
5 王樹連;明代戰(zhàn)備圖[N];中國測繪報;2004年
6 付連湖、李文超;豐寧驚現(xiàn)遼代大型城池遺址[N];承德日報;2005年
7 記者 耿建擴 通訊員 朱潤勝 王愛冬;河北省斥資4.5億元還原山海關歷史街景[N];光明日報;2005年
8 本報通訊員 王瑞軍 本報記者 曹麗娟 吳永哲;山海關:重塑天下第一關[N];河北日報;2004年
9 記者 肖潔 趙文;專家考證蘭州建城已有2219年[N];蘭州日報;2005年
10 本報記者 劉海;府城閬中名垂“清史”[N];南充日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李永福;山西票號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2 程印學;清朝經營傣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3 曾現(xiàn)江;胡系民族與藏彝走廊:以蒙古族為中心的歷史學考察[D];四川大學;2005年
4 周喜峰;清朝前期黑龍江民族研究[D];南開大學;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池立新;冒頓至握衍朐棶時期匈奴政權的盛衰及其原因探索[D];內蒙古大學;2008年
2 索朗央珍;試析吐蕃王朝的非奴隸制社會性質[D];四川大學;2002年
3 胡浩宇;民國廣東地方政府外債研究 1912-1937[D];暨南大學;2004年
4 寧俠;《譯語》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5年
5 陳小恒;從長沙地名看長沙城市文化的變遷[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6 隋春兆;準噶爾諸問題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75244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mzsz/752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