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沁右翼后旗歷史若干問題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5-10 23:05
本文關鍵詞:科爾沁右翼后旗歷史若干問題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 科爾沁右翼后旗是清代和民國年間哲里木盟十旗之一,設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自建旗至1952年被撤銷為止,該旗經歷了316年的歷史。作為最早建立的科爾沁部六旗之一,研究該旗社會歷史問題,對探討清朝至民國年間內蒙古蒙旗社會歷史變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但是,由于史料的缺乏,學術界對該旗歷史的關注甚少。 檔案是研究歷史最基本的史料。本文主要根據遺留性史料——內蒙古檔案館館藏《科爾沁右翼后旗扎薩克衙門檔案》和相關文獻、地方史志、社會調查報告,結合比較史學的研究方法,對清朝末年至民國年間的哲里木盟科爾沁右翼后旗社會歷史狀況進行了初步探討。 本文由前言、正文、結語等組成,約三萬字左右。前言簡要說明了選題目的、意義;有關該題的研究狀況及相關檔案文獻資料簡介;論文的新穎之處和研究方法等。正文第一部分主要考述了科爾沁右翼后旗的建立和扎薩克沿襲狀況、清末蘇木努圖克的變遷。文中第一次對科爾沁右翼后旗扎薩克沿襲作了比較全面的考述,提出了直到偽滿時期蒙旗扎薩克制度被廢除為止,該旗共襲14代扎薩克,其中第13代扎薩克烏思呼伯彥世系不明。該旗自建旗起就有“四個努圖克,四個扎蘭”,并一直保留到20世紀30年代。但經歷了清末放墾后,努圖克的意義、范圍都發(fā)生了變化。它成了旗以下的地方行政單位。第二部分對該旗清末放墾的原因、過程及人口結構的變化進行了闡述。放墾之前,該旗幾乎沒有外來人口。放墾后,在開放區(qū)新設治的安廣、鎮(zhèn)東二縣的人口逐年增多,墾區(qū)由南向北延伸,本旗未開放地也逐漸成為農業(yè)區(qū)。與安廣、鎮(zhèn)東二縣的外來人口多為吉林、遼沈、直魯等地的漢人為主有所區(qū)別,流入本旗未開放地的幾乎全是外盟旗之蒙古農民。其中,以南部卓索圖、昭烏
【關鍵詞】:科爾沁右翼后旗 歷史 若干問題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K28
【目錄】:
- 中 文 摘 要3-5
- ABSTRACT5-8
- 前言8-12
- 一、科爾沁右翼后旗歷史概貌12-23
- (一) 諾捫達喇家族與科爾沁右翼后旗的建立12-17
- (二) 晚清以來科爾沁右翼后旗蘇木、努圖克及村落的變遷17-23
- 二、清末放墾與旗人口結構變化23-33
- (一) 清末科爾沁右翼后旗的放墾與安廣、鎮(zhèn)東二縣的設立23-27
- (二) 旗人口結構變化27-33
- 三、寺廟與喇嘛狀況分析33-39
- (一) 寺廟與喇嘛狀況33-36
- (二) 廟會及寺廟經濟狀況36-39
- 結語39-41
- 注釋41-46
- 參考書目46-49
- 附錄149-51
- 附錄251-52
- 附錄352-58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58-59
- 后 記59
【引證文獻】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趙雙喜;清代內蒙古地區(qū)寺院經濟興衰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8年
2 趙旭霞;清代內蒙古地區(qū)寺院收支及其管理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8年
3 斯日古楞;清代內蒙古地區(qū)寺院土地問題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8年
4 海霞;清代蒙古寺院勞動者—沙畢納爾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關鍵詞:科爾沁右翼后旗歷史若干問題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5566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mzsz/355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