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南疆察合臺文契約文書研究
本文關(guān)鍵詞:清代南疆察合臺文契約文書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新疆大學》 2011年
清代南疆察合臺文契約文書研究
婁曉瑞
【摘要】:史料是史學研究的基礎(chǔ)和前提,凡治史者莫不重視史料。 察合臺文契約文書是研究新疆歷史文化非常重要的文獻資料,它能直接地反映當時新疆維吾爾民間的社會經(jīng)濟生活狀況。因為語言文字上的障礙,迄今為止,國內(nèi)尚沒有人對察合臺文契約文書進行全面系統(tǒng)地整理和研究,察合臺契約文書的發(fā)掘和利用有一定的困難,研究成果較少。 筆者于2010年10月到南疆去調(diào)研,通過在博物館、檔案館、圖書館查閱檔案文獻和直接從當?shù)鼐S吾爾群眾手中購買文書等途徑,在南疆地區(qū)共收集到62件察合臺文契約文書。本文首先對收集到的62件察合臺文契約文書進行整理、轉(zhuǎn)寫并將其中15件清代契約文書進行轉(zhuǎn)譯并譯成漢文。其次,通過發(fā)掘這些原始文獻,利用歷史文獻學的研究方法對這些文書進行較為嚴密的分析,并從歷史學、經(jīng)濟學、民族學等角度對文書中反映的民間社會經(jīng)濟、婦女遺產(chǎn)繼承、民俗民情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利用新疆民族文獻資料研究新疆歷史文化,是目前學術(shù)界普遍重視的一個問題。對南疆地區(qū)察合臺文契約文書進行研究,不僅豐富了研究新疆南疆地區(qū)古代維吾爾人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內(nèi)容,還可以進一步豐富少數(shù)民族的文獻史料,一定程度上彌補研究少數(shù)民族文獻上的不足。南疆察合臺文契約文書作為原始的民族文獻資料,歷經(jīng)百年,輾轉(zhuǎn)到現(xiàn)在,無聲的訴說著古代新疆維吾爾人的社會經(jīng)濟生活。這其中包含土地占有、地權(quán)轉(zhuǎn)移、土地轉(zhuǎn)讓等諸多因素。契約文書的研究至今很少,這一史料的應(yīng)用也很不充分,使得這些資料在清代南疆地區(qū)維吾爾人的政治、經(jīng)濟、法律、歷史、社會習慣和民族風俗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察合臺文契約文書從表面上看,是關(guān)于交易的文書,實際上卻包含了那個時代社會、政治、經(jīng)濟、法律、歷史、社會習慣和民風民俗等因素。如一張買賣契約文書,即涉及經(jīng)濟史,又涉及法制史、社會史。因此,契約文書的多樣性可以為個案研究、專題研究以及跨學科的綜合研究提供豐富的資料。 清代南疆察合臺文契約文書可謂是正真的民間檔案,它記錄了民間最基層的社會情況。作為維吾爾經(jīng)濟社會活動的憑證,記錄了這一歷史時期維吾爾的社會生活活動,真實的反映了這一歷史時期南疆維吾爾民間社會經(jīng)濟的的真實狀況。清代南疆察合臺契約文書也能如實的記錄當時維吾爾民間的經(jīng)濟生活、法律制度、道德準則和民俗民情。這些文獻的整理和研究,將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深化新疆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歷史、文化、民族及民族關(guān)系的研究,對于反映新疆各民族在我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發(fā)展和鞏固過程中的作用,對于弘揚民族文化,加強民族間的互相了解有促進作用。 本文在科學地整理和研究察合臺文契約文書方面作出了嘗試性的一步,通過發(fā)掘原始文獻,從歷史文獻學角度對其進行整理和研究,同時也從其它相關(guān)學科角度對其進行分析和研究,使之能充分地發(fā)揮其史料價值。筆者關(guān)于察合臺文契約文書的整理與研究所提出的一些見解,相信對于察合臺文契約文書以及其它察合臺文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guān)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新疆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K28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榮霞;略論清代前期西北邊疆的“因俗而治”政策[J];甘肅理論學刊;2001年01期
2 周云;清代新疆土地制度研究狀況概述[J];西北史地;1994年03期
3 蘇北海;;近現(xiàn)代維吾爾族的封建莊園制度[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1989年06期
4 包和平,包愛梅;中國少數(shù)民族古籍的收藏與研究現(xiàn)狀[J];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4年06期
5 成崇德,孫喆;論清代前期的西部邊疆開發(fā)[J];清史研究;2001年04期
6 張世才;;清代新疆“燕齊”制度的起源——兼議in■ü(引者)制度研究[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7 張世才;;清代天山南部維吾爾社會的“燕齊地畝”[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8 張世才;;清代天山南路維吾爾社會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之不平衡——以地權(quán)轉(zhuǎn)移為例[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9 牛汝極;國外對維吾爾文獻的收藏及研究[J];西域研究;1997年02期
10 張世才;;清同治后吐魯番地區(qū)土地買賣的形式及特點[J];西域研究;2006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安瓦爾·巴依圖爾;;察合臺文和察合臺文獻[A];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C];198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于紅梅;清代天山南路察合臺文契約文書研究[D];新疆大學;2003年
2 爾肯江·依德力斯;清代天山南路察合臺文契約文書研究[D];新疆大學;2006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程維;伊斯蘭法的發(fā)展與變革[J];阿拉伯世界;2002年03期
2 吳云貴;;伊斯蘭宗教與伊斯蘭文明[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01期
3 張紹鐸;;日本的中東研究——以《日本中東學會年報》為例[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05期
4 王鳳;;十二伊瑪目支派初期的政治思想研究[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05期
5 李新惠;;宗教文化對維吾爾族人名、尊號的影響[J];安順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6 王小甫;;回鶻改宗摩尼教新探[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7 徐國棟;;一個正在脫亞入歐的國家的奮斗——土耳其民法典編纂史[J];比較法研究;2006年02期
8 黃金蘭;;法律移植與法律文化變遷——以伊斯蘭法文化變遷為例[J];比較法研究;2007年05期
9 李萬梅;;藏文古籍文獻的科學保護與搶救[J];圖書與情報;2011年04期
10 馬燕;;回族在新疆近代翻譯事業(yè)中的貢獻[J];赤峰學院學報(科學教育版);2011年07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馬旭東;;試論羅馬法對伊斯蘭法的影響[A];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2 喇秉德;勉衛(wèi)忠;;明清時期青海回族與新興商業(yè)城鎮(zhèn)的興起[A];首屆中國寧夏回商大會文化論壇論文匯編[C];2008年
3 周錦章;田廣林;;內(nèi)蒙古地區(qū)草原絲路古代貨幣經(jīng)濟述略(續(xù))[A];《內(nèi)蒙古金融研究》錢幣文集(第三輯)[C];2003年
4 瓦依提.阿不力孜;地里木拉提.吐爾遜;吐爾根.依布拉音;;古維吾爾文(察合臺文)文獻數(shù)字化整理系統(tǒng)中轉(zhuǎn)寫技術(shù)研究[A];民族語言文字信息技術(shù)研究——第十一屆全國民族語言文字信息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張久和;;文獻記載的達怛諸部[A];蒙古史研究(第五輯)[C];1997年
6 徐國棟;;非洲各國法律演變過程中的外來法與本土法——固有法、伊斯蘭法和西方法的雙重或三重變奏[A];全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學術(shù)叢書——法的移植與法的本土化[C];200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金忠杰;《古蘭經(jīng)》注釋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耿強;文學譯介與中國文學“走向世界”[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趙海霞;清代新疆民族關(guān)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4 張榮;清朝乾隆時期哈薩克政策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5 李健彪;近代西北回族社會變遷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吾斯曼江·亞庫甫;16至19世紀維吾爾族史學史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7 帕爾哈提·吐爾遜;察哈臺維吾爾文經(jīng)典文獻《萊麗與麥吉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8 馬木提江·依明;納瓦依名著《君子神往》的文獻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9 吐爾地·卡尤木;維村社會的變遷[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10 吾斯曼·居買;阿里希爾·納瓦依《法爾哈德與希琳》文獻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厚;伊斯蘭民主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陳智;英國普通法在非洲的移植與影響[D];湘潭大學;2010年
3 劉瓊杰;伊斯蘭教法在非洲的移植與本土化[D];湘潭大學;2010年
4 趙涓;突厥語文學與漢語文學殉情故事人物變形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5 閆宗淼;清朝回疆民族政策—伯克制度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0年
6 李麗;新疆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屯墾與戌邊關(guān)系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0年
7 彭修建;清代伊犁維吾爾族移民經(jīng)濟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0年
8 馬建輝;文景、貞觀、康雍乾時期的土地制度及啟示[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李俊青;宋代史鈔文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10 李曉軒;回鶻史學初探[D];蘭州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周云;清代新疆土地制度研究狀況概述[J];西北史地;1994年03期
2 李行力;清朝統(tǒng)一新疆后推行的各項政策[J];西北史地;1998年04期
3 蘇北海;;近現(xiàn)代維吾爾族的封建莊園制度[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1989年06期
4 哈全安;麥地那國家土地關(guān)系初探[J];歷史研究;1994年05期
5 潘志平;論乾隆嘉慶道光年間清在天山南路推行的民族政策[J];民族研究;1986年06期
6 劉戈;一件喀拉汗朝時期的阿拉伯文文書[J];民族研究;1995年02期
7 包和平,包愛梅;中國少數(shù)民族古籍的收藏與研究現(xiàn)狀[J];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4年06期
8 趙云田 ,成崇德;略論清代前期的“因俗而治”[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83年02期
9 陳光國,徐曉光;清代新疆地區(qū)的法制與伊斯蘭教法[J];西北民族研究;1995年01期
10 李中清;吳宏元;;一二五○年—一八五○年西南移民史[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3年0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鐵山;;有關(guān)西北史地的察合臺文文獻[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89年02期
2 劉迎勝;元憲宗朝的察合臺兀魯思[J];西北民族研究;1995年01期
3 張巖;阿力麻里古城的歷史演變[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1期
4 王東平,,魏志江;內(nèi)陸亞洲史和中國海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的新成果──評劉迎勝教授3部近著[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6年04期
5 蘇北海;阿力麻里古城的位置及其歷史發(fā)展[J];西北史地;1997年01期
6 郎櫻;維吾爾察合臺文學[J];民族文學研究;1994年03期
7 何天明;試論元朝與察合臺、窩闊臺汗國的關(guān)系[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3年01期
8 李森;論察合臺文[J];語言與翻譯;1989年02期
9 多立坤·馬合木提 ,王啟;察合臺文簡釋[J];語言與翻譯;1988年03期
10 阿布都魯甫·甫拉提;;察合臺維吾爾文及其主要文獻[J];民族語文;2006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漢尼魁;易仲廷;陳乃雄;周清澍;;察合臺及火者世系表[A];《內(nèi)蒙古金融研究》錢幣文集(第一輯)[C];2002年
2 安瓦爾;;察合臺文[A];中國民族古文字[C];1982年
3 安瓦爾·巴依圖爾;;察合臺文和察合臺文獻[A];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C];1980年
4 張寶璽;;喃答失太子《有元重修文殊寺碑銘》再考[A];龜茲學研究(第三輯)[C];2008年
5 汪海林;;在新疆出土的蒙元帝國錢幣[A];中國錢幣學會絲綢之路貨幣研討會專刊[C];2004年
6 劉迎勝;;至元初年以前的垂河流域及其周圍地區(qū)[A];蒙古史研究(第四輯)[C];1993年
7 金峰;;中期四衛(wèi)拉特聯(lián)盟[A];蒙古史研究(第三輯)[C];1989年
8 陳宗振;;從《突厥語詞典》看喀喇汗王朝的文字[A];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C];1980年
9 劉迎勝;;旭烈兀時代漢地與波斯使臣往來考略[A];蒙古史研究(第二輯)[C];1986年
10 圖巴;烏力吉圖;;蒙古黃史[A];蒙古史研究(第二輯)[C];198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顧新勇;[N];中國文物報;2008年
2 王樹連;[N];中國測繪報;2006年
3 南喬民;[N];中國商報;2003年
4 本版編輯 云岡石窟研究院原院長 李治國 副研究員 李雪芹 新疆師范大學法經(jīng)學院教授 姚維 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員 李翎 蘭州理工大學絲綢之路文化研究所教授 李金梅 深圳市文物考古鑒定所研究員 暨遠志 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張寶璽 新疆藝術(shù)學院美術(shù)研究所教研室主任 史曉明 自治區(qū)博物館考古部研究員 王博 庫車縣文物局局長 傅明方;[N];阿克蘇日報;2007年
5 王克之;[N];西部時報;2011年
6 徐漣;[N];中國文化報;2008年
7 本報記者 俞靈;[N];中國民族報;2009年
8 本報記者 黃杰;[N];中國民族報;2006年
9 白萍;[N];中國民族報;2005年
10 本報記者 黃河 尹慧 紀軍;[N];阿克蘇日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張岱玉;《元史·諸王表》補證及部分諸王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史勁松;論察合臺語言文字在維吾爾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作用[D];新疆大學;2002年
2 于紅梅;清代天山南路察合臺文契約文書研究[D];新疆大學;2003年
3 趙江民(敏);察合臺文文獻《成吉思汗傳》研究[D];新疆大學;2003年
4 劉剛;論察合臺汗國與窩闊臺汗國的關(guān)系[D];貴州師范大學;2006年
5 阿布都克力木·阿布力孜;米兒咱·海答兒史學思想研究[D];新疆大學;2009年
6 李建輝;唆魯禾帖尼與大蒙古國汗位的轉(zhuǎn)移[D];內(nèi)蒙古大學;2008年
7 李文博;論《拉失德史》對元明西域史研究的重要價值[D];新疆師范大學;2008年
8 阿布力米提·巴日;高昌回鶻汗國對外關(guān)系史研究[D];新疆大學;2009年
9 吾甫爾江·買買提;《名人之談》中體現(xiàn)的文學批評觀[D];喀什師范學院;2007年
10 徐濤;維吾爾語bilεn的語法化[D];新疆大學;2009年
本文關(guān)鍵詞:清代南疆察合臺文契約文書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236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mzsz/223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