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上海法租界的警察1910年-1937年

發(fā)布時間:2017-08-22 08:08

  本文關鍵詞:上海法租界的警察1910年-1937年


  更多相關文章: 警察 上海 法租界 20世紀 安全 防御 公共秩序 情報機構(gòu)


【摘要】:本文主要利用法國外交部檔案館,法國國防部檔案館,法國海外殖民檔案館,上海檔案館的檔案資料,并結(jié)合法語、英語和中文的相關歷史研究,對上海法租界警察的源起,組織機構(gòu),人事構(gòu)成,社會管理和政治鎮(zhèn)壓的職能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論述。 警察是國家用來維持社會秩序和保護市民財產(chǎn)與生命安全的統(tǒng)治力量,它不僅是國家權(quán)力的象征,而且是一種社會管理的工具。警察在政治和社會場域里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上海是一個特殊的口岸城市,三方行政勢力(華界、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并存,中外文明在這里沖撞和融合。二十世紀初的上海經(jīng)歷了所有世界大都市必經(jīng)的工業(yè)化和城市化進程,也經(jīng)歷了這個過程中社會轉(zhuǎn)型的陣痛和城市犯罪的高峰期。上海提供了一個中外文明沖突和妥協(xié),特殊歷史環(huán)境下都市警察的絕佳案例。上海法租界警察是法國駐滬領事直接領導下的警察機構(gòu),是維持法國在滬乃至在華利益的重要力量。它兼具政治鎮(zhèn)壓和社會管理的雙重功能,不僅對中國現(xiàn)代政治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而且對塑造上海城市空間和都市文化發(fā)揮了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 上海法租界巡捕房不同于法國本土的警察機構(gòu)也不同于上海公共租界的警察機構(gòu)。法國大革命之后,出于分權(quán)的原則,法國本土的行政長官與警察長官必須分別由地方選舉和上級任命兩種方式單獨產(chǎn)生,而上海的法國領事被外交部以直接任命的方式兼任了市長和警察長官的雙重角色,這在一定程度上沿襲了舊制度的專制獨裁特征,是法國在殖民地一貫采用的集權(quán)統(tǒng)治模式的代表,在這一點上與印度支那以及阿爾及利亞的法國殖民警察機構(gòu)沒有本質(zhì)上的不同。上海公共租界是英美租界合并的產(chǎn)物,不象法租界是法國的專有租界,因此任何一國領事都不能干涉公共租界的行政自由,同時盎格魯薩克孫的自由主義傳統(tǒng)也決定了公共租界的警察機構(gòu)由工部局領導,而工部局相當于租界僑民的自治機構(gòu),由此上海公共租界的自治主義和法租界的專制主義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論文的第一部分主要研究上海法租界警察的法理依據(jù)和存在的合法性。通過梳理《南京條約》,《黃埔條約》,《天津條約》,《上海租地章程》以及《上海法租界公董局組織章程》可以發(fā)現(xiàn),上海法租界的警察是沒有條約依據(jù)和保障的,它的產(chǎn)生和存在是通過強力維持和即成事實而獲得承認的,法租界的警察機構(gòu)產(chǎn)生于太平天國和小刀會引發(fā)社會動蕩,上海地方政府癱瘓之際,之后又通過非法驅(qū)逐中國政府在租界地面收稅和維持治安來保證法租界的財政收入和警權(quán)的獨立。1927年國民黨上海特別市警察局建立后,通過警權(quán)來維護主權(quán)成為中國政府建設警察的理想,而法租界警察就成為法國維持在華特權(quán)的重要力量。 第二部分研究法租界警察的組織機構(gòu)。為了充當維持法國在華特權(quán)的堅實后盾,上海法租界的巡捕房有雙重角色,維持治安和軍事防御。法租界警察招募的警察局長即總巡都是法國圣西爾軍校的畢業(yè)生,而從印度支那招募安南士兵進入巡捕房當差也是為了實現(xiàn)警察戰(zhàn)時防御角色的順利轉(zhuǎn)變。法租界捕房在麥蘭,費沃利,法布爾三位總巡的領導下,經(jīng)過了多次改革,在二十世紀初實現(xiàn)了軍事化和職業(yè)化同時邁進的目標。通過從巴黎警察局引進管理人才和技術(shù)人才,以及調(diào)入北非和印度支那殖民地警察人員,上海法租界的警察不僅融入了法國殖民帝國的警察系統(tǒng),而且在警察職業(yè)化和現(xiàn)代化方面越來越成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成為法國在遠東的模范警察代表。一戰(zhàn)期間,由于大部分的法籍警察被召回法國土參加戰(zhàn)爭,為了彌補警力不足,更多的中國籍警察加入法租界巡捕房,并造成了幫會勢力在警察內(nèi)部的滲透。費沃利在1919年上任總巡時保留了法捕房原有的依賴中國關系解決本地治安問題的策略,以便利青幫從事毒品生意的條件換取了青幫對法租界治安的協(xié)助。但是由于法國海軍在1931年中日危機期間對上海事務的介入以及媒體的批評,費沃利不得不下臺。法布爾上臺后“清洗”了捕房里的“不良”分子,并對法捕房進行了兩次改革,加強了捕房的打擊犯罪能力以及政治情報功能。 第三部分,研究法租界的巡捕。通過研究法國巡捕,俄國巡捕,越南巡捕,華人巡捕的招聘條件,培訓課程,工資待遇,職業(yè)生涯和職業(yè)的穩(wěn)定性,可以發(fā)現(xiàn),法租界警察機構(gòu)是一個建立在種族主義之上的殖民機器,法國巡捕人數(shù)最少但是卻牢牢掌握著所有的高級職務,其工資待遇,住房補貼,子女補貼,帶薪休假都遠遠的高于其他國籍的巡捕。俄國巡捕是為了監(jiān)視和管理十月革命后大量來滬的白俄而采用的廉價白人勞動力,他們精通俄語、英語和法語,能夠游刃有余的代替法國人管理境內(nèi)的外國人,他們的工資次于法國巡捕但是高于越南和華人巡捕。越南巡捕是和華人巡捕成本相當?shù)牡土狞S種人勞動力,但是由于他們?nèi)刖岸际窃侥系耐林勘?專業(yè)的軍事訓練和忠誠聽命的職業(yè)本能使得他們成為軍事防御租界不可缺少的力量,遠離故土的特殊性和法國穩(wěn)定人員的需要使得他們不得不簽訂為期三年到五年的服務合同,成為法租界巡捕房的中堅力量。華人巡捕是法租界巡捕房系統(tǒng)中最基層、最沒有地位、工資最低、最缺乏職業(yè)穩(wěn)定性的群體,招收巡捕的文化要求不高,但是每天長達10個小時的工作時間以及長期宵禁不得外出的軍事化管理加上低廉的薪水使得大多數(shù)巡捕在入職幾年之后即離職,主動辭職和被炒魷魚是華人巡捕人事記錄的常態(tài),能夠善始善終正式退休的華人巡捕寥寥可數(shù)。 雖然法租界巡捕承擔著繁重的工作任務和緊張的工作壓力,但是他們的收入與他們所承擔的角色卻并不相當。通過對比法租界巡捕,公共租界巡捕,印度支那巡捕以及法國軍隊的待遇,可以發(fā)現(xiàn)上海法租界的巡捕是同類工作中待遇較低,保障較差的。通過對比法租界巡捕和上海居民收入狀況以及通貨膨脹情況,可以發(fā)現(xiàn)法租界的法國巡捕收入一直保持在華人巡捕收入和上海生活水準安全線之上,但是華人巡捕的收入?yún)s僅僅勉強夠一家人在上海維生,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有那么多的華人巡捕會因為索賄和參與非法買賣被辭退,為什么幫會勢力可以用金錢買動法國巡捕房的中外巡捕。 第四部分,研究警察和都市空間的互動。法租界警察在三次法租界地界擴張中起了先鋒和“占領者”的角色,法租界捕房總是建立在越界筑路區(qū)域以保護法租界公董局修建道路為名行使行政管理之實,其后法租界通過外交談判將這些身份“尷尬”的地界劃入自己的地界之中。隨著法租界西區(qū)高檔住宅區(qū)的建設和人口密度的轉(zhuǎn)移與疏散,捕房轄區(qū)的空間分布也隨著城市發(fā)展的空間分布而相應調(diào)整,順應和保證了法租界的空間發(fā)展需要。小東門捕房是法租界最早建立的巡捕房之一,但是在其后的法租界空間擴張中,由于其地理條件局限東南一隅,因此人員配置一直處于停滯狀態(tài);中央捕房經(jīng)歷了從東到西的遷移,剛開始的中央捕房是1930年代的麥蘭捕房區(qū)域(在法租界公董局附近),后來由于1914年法租界第三次向西大擴張,中央捕房在1917年遷移到薛華立路上;西部捕房在1914年擴界之后逐漸分成三個捕房區(qū)域:霞飛捕房,福熙捕房和貝當捕房。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法租界有六個捕房,各自有著鮮明的特點:小東門捕房靠近黃浦江,分布著航運公司,銀行大樓以及魚類批發(fā)市場;麥蘭捕房有著繁榮的中國商鋪和大世界這樣的娛樂場所;霞飛捕房以其歐風店鋪和歐式娛樂場所文明,電影院和舞廳林立;中央捕房區(qū)坐落著許多法租界的重要機構(gòu),圣瑪麗醫(yī)院,震旦大學,法國公學,供電廠,法商電車公司,法國俱樂部,捕房警察俱樂部,監(jiān)獄等;福熙和貝當捕房是有名的高檔住宅區(qū),匯集了名流和外國富商的別墅。 法捕房的警力配置和人口有著密切的關系,警力不僅僅隨著人口的增加而增加,而且在人口密集的區(qū)域,警察密度也相應較高。法租界警察針對白天、夜晚以及四季的不同要求,調(diào)整人員的分配和巡邏的時間。電話,無線電,自行車,汽車成為警察提高機動能力和有效控制空間的輔助工具。在具象和抽象的都市控制空間上,法租界警察對交通、衛(wèi)生、建筑以及文化娛樂的控制和管理,不僅僅為法租界提供了穩(wěn)定的財政收入,維持了租界文明有序的外在體面,而且用規(guī)范的執(zhí)法管理將外鄉(xiāng)人轉(zhuǎn)變?yōu)槌鞘芯用?造就了新上海人的城市性格,由此構(gòu)建了獨特的法租界文化空間。 第五部分,研究警察和政治的關系。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三股勢力在中華大地上涌動:民族主義,共產(chǎn)主義和日本擴張主義,上海首當其沖成為這三種勢力交織和沖撞的舞臺。法租界捕房順應政治形勢,建立了政治部作為法國駐華使館以及法國外交部的耳目。1927年國共分裂之后,政治部正式成立,并在1930年和1932年經(jīng)過兩次改組,成為法租界的權(quán)利中心,不僅僅匯集了有關上海和中國的政治局勢情報,而且對租界內(nèi)活動的各種政治勢力進行了或包庇或鎮(zhèn)壓的行動。法租界政治部在1931年進行了291項調(diào)查和報告,這個數(shù)字在1932年上升到811項,1933年為1205項,1934年為1709項;每月信息通報從1930年的32頁增加為1932年的100頁和1934年的200頁。政治部收集的情報涉及中國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和社會動態(tài),調(diào)查的對象包括中國和外國的政治團體,社會團體,并專門調(diào)查居住在法租界上的政治名流和社會人物。 法租界警察對待中國的革命黨并非一味的包庇和縱容,晚清之際打著民主口號保護革命黨實際上是為了對抗清政府試圖干涉租界警權(quán)的努力,而北洋政府為了捉拿法租界內(nèi)的國民黨,以擴張租界為物質(zhì)誘餌,換得了對租界內(nèi)革命黨人的引渡和驅(qū)逐。中國共產(chǎn)黨于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在上海成立之時,法租界警察就對中共的活動進行了嚴密的監(jiān)視和控制,陳獨秀于1921年10月和1922年8月兩次在法租界因持有煽惑性圖書和文字傳單被捕,以危害公共安全的罪行被判處罰款了事;國共分裂之后,為了報復共產(chǎn)黨領導的工潮和共產(chǎn)國際組織的策反英法海軍士兵的反帝斗爭,法租界對國民黨屠殺共產(chǎn)黨的行為采取了置之不理甚至背后縱容的態(tài)度,1930年之后隨著國民黨收回租界法庭并且與租界巡捕房達成的共識,法租界內(nèi)的共產(chǎn)黨嫌疑犯都會在法租界法庭受審確認之后移交到國民黨的淞滬警備司令部,法租界警察1930年逮捕了190名共產(chǎn)黨,1931年逮捕了92名共產(chǎn)黨,1932年逮捕了184名共產(chǎn)黨,1933年逮捕了55名共產(chǎn)黨。由于租界警察和國民黨警察的嚴厲打擊,中國共產(chǎn)黨在上海的活動于1934年以后進入冬眠。隨著日本在東亞擴張的加速以及法國自身利益需要,上海法租界內(nèi)的朝鮮革命黨成為法國換取在日本活動的越南革命黨的交換籌碼?傊,法租界警察在面對政治選擇和誘惑的時候,爭取法國在華利益最大化和利益交換是恒久不變的黃金法則。 上海法租界的警察是一家非中國非法國,既中國又法國的警察機構(gòu)。它混合了當時上海的所有因素:國際化的警力設置,國際化的警用裝備,本地化的用人策略,本地化的外交斡旋。對其評價不應該是單純的文明化或者殖民化上海的論斷。不可否認,法租界警察建立之初的目的是為了維持法租界的社會秩序,保護界內(nèi)的法國居民和外國居民免受中國居民和中國法律的侵擾;但是,在法租界內(nèi)生活的中國居民也受益于法租界警察所維持的安寧,清潔和宜居的生活環(huán)境,這也是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涌入法租界居住的原因?墒侵袊⒉皇怯《群桶柤袄麃嗊@樣的殖民地,外國在上海的任何活動都要受到中國中央政府以及上海地方政府的制約和干涉,外國人在上海所享有的特權(quán)和其他地方相比要更加受到限制,因此在上海租界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都要做出妥協(xié)和讓步才能換取共同的進步,所以法租界警察在執(zhí)法過程中不得不考慮中國居民的感受和中國政府的態(tài)度,成為日常場景下協(xié)調(diào)中外關系的中間人,是上海都市文明的參與者和規(guī)范人,也是某種意義上法國在華勢力和外國文明的代言人。
【關鍵詞】:警察 上海 法租界 20世紀 安全 防御 公共秩序 情報機構(gòu)
【學位授予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D693.65;K258
【目錄】:
  • 中文摘要6-10
  • ABSTRACT10-13
  • Resume13-23
  • Introduction23-40
  • Chapter Ⅰ:The origin of the police in the French Concession40-74
  • 1. The legal bases of the police in the French Concession40-55
  • 1.1 The legal bases of the French Concession40-44
  • 1.2 From the administration of French and foreign residents to the administration of Chinese44-48
  • 1.3 Separation of the French Concess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French administration in the concession48-51
  • 1.4 Origin of the police in the French Concession of Shanghai51-55
  • 2. Special geography of jurisdictions in Shanghai55-62
  • 2.1 The co-existence of two concessions57-58
  • 2.2 The Chinese quarter:a neighbour to be wary of58-62
  • 3. Urbanisation and new challenges for the police62-69
  • 3.1 Industrialisation and population growth in Shanghai62-64
  • 3.2 Metropolitan problems and the increase in crime64-69
  • 4. The network of the French Colonial Empire69-72
  • 4.1 Personnel, technological and information flows within the French Empire70-71
  • 4.2 The importance of Shanghai among French interests in China71-72
  • 4.3 French Concession networks inside the China Empire:Tianjin, Shanghai and Hankou72
  • CONCLUSION72-74
  • Chapter Ⅱ:Organisation of the police74-120
  • 1. Control of the police by the French Consul74-81
  • 1.1 The Reglement d'Organisation and the control of the police74-79
  • 1.2 The municipal crisis of 1913 and the controversies over police funding79-81
  • 2. Militarisation and professionalisation of the police81-110
  • 2.1 Dual role of the police:maintaining order and defending the concessions81-83
  • 2.2 Pierre Mallet and his efforts to form the police,1906-1383-88
  • 2.3 During the First World War,1914-1888-92
  • 2.4 Etienne Fiori, a controversial Chief of Police,1920-3192-105
  • 2.5 Reform and reorganisation of the police by Charles Fabre,1932-37105-110
  • 3. Organisations and functions of the police in the 1930s110-113
  • 4. Police costs and revenue113-118
  • 4.1 Cost of the police113-116
  • 4.2 Revenue of the police116-118
  • Conclusion118-120
  • Chapter Ⅲ:The police force in the French Concession120-192
  • 1. A multinational police force120-129
  • 1.1 Efforts to keep the police force entirely French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Chinese120-125
  • 1.2 Origin of Vietnamese policemen in the French Concession125-126
  • 1.3 Origin of Russian policemen in the French police of Shanghai126-128
  • 1.4 The hierarchy of the nationalities128-129
  • 2. Standards of recruitment129-140
  • 2.1 Source and standards of recruitment for French and Russian policemen129-134
  • 2.2 Source and standards of recruitment for Chinese and Vietnamese policemen134-138
  • 2.3 The Vietnamese policemen138-140
  • 3. Training and the courses to become a policeman140-143
  • 3.1 Police and military training140-142
  • 3.2 Language classes142-143
  • 4. Salaries and welfare benefits143-171
  • 4.1 Salaries:a study from six perspectives144-161
  • 4.2 Holidays and leisure161-164
  • 4.3 Marriage and family benefits164-170
  • 4.4 Retirement fund170-171
  • 5. Job stability and career171-188
  • 5.1 Promotions and punishments171-180
  • 5.2 Career and job stability180-184
  • 5.3 Extortion, corruption and police culture184-187
  • 5.4 The risks of police service187-188
  • 6. A day in the life of a policeman in Shanghai188-191
  • Conclusion191-192
  • Chapter Ⅳ:The police and Shanghai's urban space192-259
  • 1. The georaph of police in the French Concession192-221
  • 1.1 Evolution of the police districts192-218
  • 1.2 Distribution of police stations across the space218-221
  • 2. Policing the road221-248
  • 2.1 Patrolling the roads and police mobility221-228
  • 2.2 Traffic regulation and civilizing the road228-238
  • 2.3 Public sanitation and social assistance238-248
  • 3. Public places(Etablissements publics) and special places248-257
  • 3.1 Regulations rearding public establishments(Etablissements publics)248-249
  • 3.2 The regulation of brothels249-257
  • Conclusion257-259
  • Chapter Ⅴ:Police and politics:A history of the political section ofthe police259-293
  • 1. Organisation of the Political Section and its functions259-269
  • 1.1 Origins of the Political Section in the 1920s259-267
  • 1.2 Development of the Political Service in the 1930s267-269
  • 2. The Guomindang and the Chinese communists in the French Concession269-282
  • 2.1 The Guomindang and the French Concession269-273
  • 2.2 From tolerance to suppression of the Communists273-282
  • 3. The Japanese factor282-292
  • 3.1 Rise of Japanese forces in Shanghai283-284
  • 3.2 Collaboration with reservation, and the exchange of Korean and Vietnamese revolutionaries between France and Japan284-292
  • Conclusion292-293
  • General Conclusion293-300
  • Bibliography300-330
  • Appendices330-349
  • 后記349

【引證文獻】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楊倩倩;上海公共租界印度巡捕研究初探(1883-1930)[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

本文編號:71800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71800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8ffda***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