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憲與立憲:清季都察院裁改的沖突
本文關(guān)鍵詞:風憲與立憲:清季都察院裁改的沖突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都察院 預備立憲 風憲 丙午改制
【摘要】:清末預備立憲,京內(nèi)官制改革首當其沖,各部院或更名或裁撤合并。風憲衙門都察院何去何從,朝臣和輿論建言獻策,裁改意見分歧明顯,一方面,內(nèi)有因勢而變的改革動力,外有分化組合的改革壓力;另一方面,科道鼓噪而鳴,高層矛盾重重,上下難以和衷共濟,爭執(zhí)乃至沖突始終存在。激烈交鋒之后,主政者權(quán)衡利弊,保存名目、變通整頓成為都察院維系皇權(quán)體制與進入憲政政體的折衷選擇,既影響了1906年丙午改制成效,也為日后再議裁改埋下伏筆。
【作者單位】: 中山大學歷史系;
【關(guān)鍵詞】: 都察院 預備立憲 風憲 丙午改制
【基金】:中山大學“三大建設(shè)”專項資助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K257.5
【正文快照】: 被稱為風憲衙門的都察院,a與清末預備立憲關(guān)系甚大。近年來學術(shù)界已有相當關(guān)注,且在丙午改制討論方面成果豐碩。b然而,既有研究成果側(cè)重官制討論過程中風憲官科道各奏折內(nèi)容,較少深究風*本文系中山大學“三大建設(shè)”專項資助的階段性成果。憲衙門改革與預備立憲展開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玲芝;論清末預備立憲之積極價值[J];文史博覽;2005年14期
2 陳文英;;清末預備立憲公會憲政啟蒙傳播活動述論[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3 鄧亦武;陳鵬;;明治立憲與清末預備立憲之比較研究[J];孝感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4 草放;試論清末“預備立憲”的實質(zhì)及其意義[J];社會科學;1981年04期
5 李文海;論清政府的“預備立憲”[J];歷史檔案;1982年01期
6 朱金元;;清末預備立憲的發(fā)生原因及其客觀作用[J];學術(shù)月刊;1985年02期
7 侯宜杰;預備立憲失敗的原因[J];史學月刊;1991年04期
8 羅華慶;清末第二次出洋考政與“預備立憲”對日本的模仿[J];江漢論壇;1992年01期
9 王開璽;清廷縮改預備立憲時間正誤[J];史學月刊;1993年05期
10 關(guān)曉紅;學部與預備立憲[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0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李文海;;論清政府的“預備立憲”[A];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中)[C];1981年
2 羅華慶;;清末“預備立憲”模仿日本明治憲政論[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國——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90年
3 李細珠;;清末兩次日本憲政考察與預備立憲的師日取向[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shù)論壇(2007年卷)[C];2007年
4 甘如辛;;駭人聽聞的開倒車[A];忘年交書簡二集[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中國政法大學歷史系 郭世佑;是清末“憲政”還是清末“預備立憲”[N];光明日報;2008年
2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戴鞍鋼;清末的“預備立憲”與立憲運動[N];團結(jié)報;2013年
3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王也揚;辛亥革命是預備立憲引爆的嗎[N];北京日報;2014年
4 中國人民大學原校長 李文海;清亡根由再析[N];北京日報;2012年
5 遲云飛;重新審視晚清立憲派[N];光明日報;2002年
6 本報記者 林密;政治啟蒙之門由此開啟[N];經(jīng)濟觀察報;2011年
7 袁偉時;中國憲政:曲折而凄慘的開篇[N];經(jīng)濟觀察報;2007年
8 本報見習記者 荊文娜 實習生 吳斯 王薇;在改革過程中存在遲疑是不容許的[N];中國經(jīng)濟導報;2012年
9 演講人 鄭師渠;清王朝的最后10年[N];人民政協(xié)報;2010年
10 丁業(yè)鵬;清末立憲:是誰欺騙了誰?[N];東方早報;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徐爽;1901-1911:舊王朝與新制度[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2 李君;“存在之由”與“變遷之故”[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3 崔志海;美國政府與晚清朝政(1901-1912)[D];復旦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何婭;清末預備立憲視野下的地方自治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4年
2 鄧捷;論清末預備立憲中立憲緩行思想[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馮彥杰;“預備立憲”—博弈論視角下的清廷派系之爭[D];山東大學;2011年
4 于宏威;清末預備立憲公會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4年
5 陳光;論晚清中國的預備立憲與意義之維[D];廣西師范大學;2014年
6 吳佳佳;預備立憲時期的湖北紳士階層研究(1906—1911)[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7 趙鑒軍;清末預備立憲時期憲政編查館研究[D];河南大學;2004年
8 唐論;立憲運動大潮中的朝野互動[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9 張樹強;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述評[D];吉林大學;2007年
10 楊柳春;清末革命黨對預備立憲的反應及其影響[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66763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667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