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黎澍對“文化大革命”的研究和反思
發(fā)布時間:2020-12-28 16:58
黎澍是中國當代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史學家,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學術界的風云人物,史學理論的泰斗。他從事歷史學研究40余載,一生筆耕不輟,發(fā)表論文近150篇,尤其是對“文化大革命”的發(fā)生原因、思想根源等問題的研究和反思發(fā)人深省。可以說,他的學術成就與影響是卓著的、深遠的,其“實事求是,以真理為一歸,還歷史本來面貌”的治史精神更為人所稱道。本文在借鑒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和方法,結合黎澍的學術生平,對黎澍關于“文化大革命”發(fā)生的原因、思想根源及受重創(chuàng)的中國歷史學如何發(fā)展等一系列具體問題的研究進行了系統(tǒng)、全面、深入的梳理、分析和論述,并著重探討其史學思想和學術理念,期翼通過對黎澍關于“文化大革命”研究的探討,由一個側面展現(xiàn)出黎澍不平凡的學術征程。
【文章來源】:福建師范大學福建省
【文章頁數(shù)】:5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1章 緒論
1.1 選題的緣起
1.2 學術史回顧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史料來源
第2章 黎澍研究“文化大革命”的動因
第3章 對“文化大革命”發(fā)生原因的探討
3.1 通向“文化大革命”之路
3.2 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對教條主義的批判
3.3 徹底清理前蘇聯(lián)理論界的思想遺產
3.4 學術貢獻
第4章 對“文化大革命”發(fā)生的重要思想根源——封建主義的研究和批判
4.1 研究的緣起
4.2 黎澍對“文化大革命”中封建主義影響的認識
4.3 對中國封建主義思想文化的徹底批判
4.4 研究特點及學術價值
第5章 為挽救受“文化大革命”干擾、破壞的歷史學而努力
5.1 “文化大革命”對歷史學的影響
5.2 對歷史學若干基本問題的新思考
5.3 對歷史學基本問題思考的學術價值
第6章 黎澍對“文化大革命”研究的史學特色和史學價值
6.1 史學特色
6.2 史學價值
結論
附錄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承擔的科研任務與主要成果
致謝
個人簡歷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黎澍與新時期的中國史學[J]. 郭福生. 文教資料. 2006(09)
[2]20世紀80年代的“新啟蒙”與黎澍[J]. 王學典. 文史哲. 2002(02)
[3]思想史上的“八十年代”——新時期黎澍側記[J]. 王學典. 學術界. 2002(01)
[4]憶獎掖后學的黎澍[J]. 丁磐石. 縱橫. 2000(01)
[5]寒松縱老風標在──黎澍的史學精神[J]. 尹青. 歷史教學問題. 1999(03)
[6]閃光的思想 無盡的懷念——回憶黎澍先生[J]. 蔣大椿. 史學理論研究. 1998(04)
[7]黎澍的“考求歷史真實”及其他[J]. 徐宗勉. 歷史研究. 1998(05)
[8]黎澍論學[J]. 丁偉志. 中國社會科學. 1998(04)
[9]不為古人所欺不為權勢所屈的歷史學家黎澍[J]. 丁守和. 炎黃春秋. 1998(04)
[10]翦伯贊、黎澍對史學與現(xiàn)實關系的反思[J]. 孫延杰. 史學理論研究. 1997(03)
本文編號:2944088
【文章來源】:福建師范大學福建省
【文章頁數(shù)】:5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1章 緒論
1.1 選題的緣起
1.2 學術史回顧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史料來源
第2章 黎澍研究“文化大革命”的動因
第3章 對“文化大革命”發(fā)生原因的探討
3.1 通向“文化大革命”之路
3.2 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對教條主義的批判
3.3 徹底清理前蘇聯(lián)理論界的思想遺產
3.4 學術貢獻
第4章 對“文化大革命”發(fā)生的重要思想根源——封建主義的研究和批判
4.1 研究的緣起
4.2 黎澍對“文化大革命”中封建主義影響的認識
4.3 對中國封建主義思想文化的徹底批判
4.4 研究特點及學術價值
第5章 為挽救受“文化大革命”干擾、破壞的歷史學而努力
5.1 “文化大革命”對歷史學的影響
5.2 對歷史學若干基本問題的新思考
5.3 對歷史學基本問題思考的學術價值
第6章 黎澍對“文化大革命”研究的史學特色和史學價值
6.1 史學特色
6.2 史學價值
結論
附錄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承擔的科研任務與主要成果
致謝
個人簡歷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黎澍與新時期的中國史學[J]. 郭福生. 文教資料. 2006(09)
[2]20世紀80年代的“新啟蒙”與黎澍[J]. 王學典. 文史哲. 2002(02)
[3]思想史上的“八十年代”——新時期黎澍側記[J]. 王學典. 學術界. 2002(01)
[4]憶獎掖后學的黎澍[J]. 丁磐石. 縱橫. 2000(01)
[5]寒松縱老風標在──黎澍的史學精神[J]. 尹青. 歷史教學問題. 1999(03)
[6]閃光的思想 無盡的懷念——回憶黎澍先生[J]. 蔣大椿. 史學理論研究. 1998(04)
[7]黎澍的“考求歷史真實”及其他[J]. 徐宗勉. 歷史研究. 1998(05)
[8]黎澍論學[J]. 丁偉志. 中國社會科學. 1998(04)
[9]不為古人所欺不為權勢所屈的歷史學家黎澍[J]. 丁守和. 炎黃春秋. 1998(04)
[10]翦伯贊、黎澍對史學與現(xiàn)實關系的反思[J]. 孫延杰. 史學理論研究. 1997(03)
本文編號:294408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2944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