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李佳白與清末民初的中國社會

發(fā)布時間:2020-09-19 20:06
   李佳白(Gilbert Reid,1857-1927),1882年以傳教士的身份由美國來華, 1927年在上海去世,在中國生活了45年,是活躍在清末民初中國社會的著名傳教士,對中國社會的政治、文化、教育、外交等都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學術界對清末民初來華傳教士的個案研究相對較少,對李佳白的研究更為不足。本文以李佳白的在華活動為切入點,探討清末民初傳教士與中國社會變遷的相互關系以及傳教士自身社會角色的變換,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闡述了李佳白的教育背景和來華早期在山東的傳教活動。李佳白在青少年時期受家庭的影響,對中國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在美國第二次海外傳教浪潮中,他志愿到中國傳教。來華后,他提倡傳教士“著華服、用發(fā)辮”,遵從中國的禮儀和習俗,用調適的態(tài)度對待中國文化傳統(tǒng)。在傳教活動的同時他逐漸關注中國的社會問題,為治理黃河水患和災后賑濟建言獻策。他曾因替教會購置房產(chǎn)而卷入一場教案,此事對李佳白向上層社會傳教思想的醞釀和形成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第二章剖析了李佳白與清末民初中國政治的關系。甲午戰(zhàn)爭后中國社會變動的形勢為他提供了參與中國政治活動的時機和舞臺。變法維新時期,他躋身中國上層社會,與維新人士交往,抨擊時弊,倡導變革,與其他西方傳教士共同影響和推動了維新運動的展開,他在中國社會的影響也得以提升。到“新政”時期,李佳白從維新運動的導師轉為改革的支持者。他關注政體改革和宣傳教育改革的成果,提出調解中外關系的建議,表現(xiàn)出對這場王朝自救運動的積極態(tài)度。李佳白對辛亥革命的認識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在清帝遜位問題上的態(tài)度、對孫中山的評價、他與袁世凱的關系、在國體之爭中的立場等,表明他雖然主張社會進步,但不贊成用革命的手段實現(xiàn)變革。民國初期,李佳白的各種政治活動已經(jīng)超出傳教的范圍,成為有影響、有聲望的社會活動家。 第三章著重探討李佳白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創(chuàng)辦和主持尚賢堂是李佳白在華最為重要的活動內容,集中體現(xiàn)了他的各教聯(lián)合的宗教思想。在中西文化觀上,李佳白主張“中西并立,新舊迭乘”,調和新學和舊學。進入二十世紀后他日益傾慕中國文化,積極主張保存古物古學,推崇儒家文化的道德功能,以至走向另一個極端——支持民初孔教運動,在中國社會由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轉型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第四章考察的內容是李佳白在中外關系中的態(tài)度和立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李佳白堅決維護中國的中立地位,激烈反對中國參戰(zhàn),不惜得罪美國政府。在軍閥混戰(zhàn)的年代里,李佳白懷著和平理想,為中國的和平統(tǒng)一奔走呼號,推動二十年代中國的弭兵息戰(zhàn)運動。在外交問題上,李佳白以中國的主權利益為出發(fā)點,支持中國人民廢除列強在華特權的斗爭,對中國民族主義運動表現(xiàn)出一定程度的同情。但是他反對激進、主張改良的方式卻不為中國人民所接受。 本文認為:李佳白是一個集傳教士、社會活動家、和平主義者為一體的歷史人物。李佳白以傳教士的身份到中國,但是他的活動不局限于宗教活動,他參與了中國的政治、文化、外交活動,是一個具有多重身份的人物,因而他的影響也具有多重性。他在影響中國社會的同時,中國文化對他也產(chǎn)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西方文化背景和中國文化烙印在他身上互相映照;李佳白作為一個典型人物,他個人的曲折經(jīng)歷,反映出清末到民初外國傳教士在中國社會的影響日益減弱的趨勢。結論指出,李佳白是一個具有濃厚中國情結的傳教士,也是認同中國文化的西方人。他在中國的大部分活動,是以幫助中國、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為目的的。但是,李佳白不是政治家,也不是革命家,他只是一個由傳教士轉變?yōu)橥、支持中國改良和進步的改良主義者和社會活動家。他長期生活在中國,對中國人民具有同情心,矢志不渝地眷戀著這片滿目瘡痍的土地,為推動中國社會的進步付出了畢生的精力,并最終長眠在中國的土地上。
【學位單位】:中山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年份】:2006
【中圖分類】:K258
【部分圖文】:

李佳白與清末民初的中國社會


李佳白像(1857—1927)

尚賢


尚賢堂的建筑

尚賢,法師,聯(lián)合會


1927年11月太虛法師蒞臨尚賢堂各教聯(lián)合會演講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素萍;;美國傳教士李佳白對袁世凱及辛亥革命的態(tài)度[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2 張興榮 ,孔江聯(lián) ,楊亮明 ,鄒嘉明 ,章遠慶;清末民初的江西醫(yī)學堂校[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1985年01期

3 羅繼祖;;《懿榮藏龜》[J];讀書;1985年04期

4 辛培林;;清末民初黑河地方史料拾零[J];黑河學刊;1985年02期

5 惠富平;清末民初興農(nóng)思想述評[J];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6 徐潔;;清末民初吉林西部蒙邊地區(qū)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J];歷史檔案;2006年03期

7 車轔;;清末民初的云南地緣政治形態(tài)及其成因[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8 李國棟;;清末民初關于民族問題的論戰(zhàn)[J];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03期

9 孫巖;王苗;;清末民初朝鮮移民我國東北的原因探析[J];前沿;2008年09期

10 李平;;清末民初商會設立的商業(yè)學堂[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魏琴;;試論清末民初的貴州新興社團[A];“新一輪西部大開發(fā)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隋麗娟;鄧天紅;;清末民初黑龍江省禁毒成敗述論[A];創(chuàng)新思想·科學發(fā)展·構建和諧——黑龍江省首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08年

3 趙艷玲;;清末民初教育轉型中的冀州新式學校[A];燕趙歷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歷史文化論叢[C];2009年

4 劉淑華;;清末民初中國職業(yè)教育轉型探析[A];第三屆全國農(nóng)林院校教育科學類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1年

5 畢苑;;清末民初的博物教科書與進化論的傳播[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9年卷[C];2011年

6 隋麗娟;鄧天紅;;清末民初黑龍江省禁毒成敗述論[A];龍江春秋——黑水文化論集之四[C];2006年

7 關景媛;;清末民初淑女教育的斷裂與傳承[A];教育領導研究(第二輯)[C];2012年

8 ;清末民初的報刊與社會歷史空間[A];“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08):傳播媒介與社會空間論文集[C];2008年

9 黃鐘麟;;清末民初詔安詩詞藝術溯源暨創(chuàng)作初探[A];福建省詩詞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暨福建詩詞(第十七集)[C];2007年

10 余波;徐仲林;;清末民初教育轉型時期我國課堂教學特點分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華夏追索搶救保護文物律師團聯(lián)合會首席律師 劉洋 本報實習記者 劉家藝;追索流失文物:律師團首次出馬[N];北京科技報;2009年

2 陳永祥;從京劇“坤班”到女子新劇團[N];中國檔案報;2005年

3 云陽;清末民初紅泥南瓜壺[N];中國商報;2003年

4 羅思;清末民初銅印章[N];中國商報;2003年

5 羅思;清末民初銅印章[N];中華工商時報;2004年

6 閔杰;清晰地再現(xiàn)清末民初的風景[N];中華讀書報;2006年

7 黃軼;20世紀末“晚清文化研究熱”斷想[N];文藝報;2008年

8 北京 張曉悟 王媛;揭開塵封的歷史[N];中國文物報;2010年

9 柯楊;鞏義發(fā)現(xiàn)兩座完整清末民初民居[N];河南日報;2007年

10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 羅檢秋;近代從“文明”到“文化”的思想過渡[N];光明日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素萍;李佳白與清末民初的中國社會[D];中山大學;2006年

2 李e

本文編號:282293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282293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c9e39***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