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季尚武思潮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7-17 04:05
【摘要】:堅持和平、反對戰(zhàn)爭、鄙夷軍人,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一直是士大夫和普通民眾的主要文化心理和價值觀念,到了近代中國特殊的時勢使這種文化心理和價值觀念面臨挑戰(zhàn),一些先進的中國人發(fā)出了尚武的呼號,這些聲音匯合成清季尚武思潮。 鴉片戰(zhàn)爭中國的戰(zhàn)敗,許多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從不同的角度探尋中國失敗的原因,魏源從風俗的角度對中國“賤武右文”的傳統(tǒng)進行了反思和批判,從而開啟了尚武思潮的第一道閘門。張之洞也是尚武思潮的重要提倡者,他了解到德國的強大是與它的軍國主義分不開的,日本的崛起與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有關,因而他對中國的重文輕武的傳統(tǒng)進一步深入剖析、深刻批判。梁啟超則是提倡尚武最有力的人。他從1899 年到1904年在《清議報》,《新民叢報》上寫下了許多尚武雄文,引起了極大的反響。留日學生創(chuàng)辦的《浙江潮》、《江蘇》、《新湖南》等刊物對尚武的鼓吹也頗為用力,國內(nèi)的刊物如《東方雜志》、《萃新報》等也是宣傳尚武的重要陣地。這樣,尚武思潮在清末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 近代中國社會的內(nèi)憂外患是尚武思潮產(chǎn)生的首要原因,晚清社會危機的不斷加深、外患不斷,內(nèi)憂紛擾為人們接受尚武思潮提供了心理基礎;西學的輸入,尤其是西方軍事技術、軍事科學方面譯書的輸入中國為中國人接受尚武思潮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梁啟超等人對日本“武士道”進行的積極宣傳,推動了尚武思潮的高漲;晚清政府進行了一系列的制度調(diào)整,比如提高武職品級,改變官職中的重文輕武傳統(tǒng),提高軍人的政治、經(jīng)濟地位,以及學制改革中把尚武納入教育宗旨,這些都對尚武思潮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尚武思潮的倡導者們對中國重文輕武的傳統(tǒng)進行了批判,并且深入分析了形成了這種傳統(tǒng)的原因。1920 年梁啟超提出了“新民”的重要思想,他認為“尚武”是新民所必需的素質(zhì)之一。梁啟超還指出:“尚武是凝眾聚人心,發(fā)達國家的重要支柱,也是支撐個人身心的重要支點”。進而認為:“尚武是精神為立國第一基礎”。他對如何培養(yǎng)尚武精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學位授予單位】:廣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5
【分類號】:K252
本文編號:2758953
【學位授予單位】:廣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5
【分類號】:K252
【引證文獻】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劉建兵;試論清末政府的尚武教育改革[D];四川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75895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2758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