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yè)合作化時期農村黨員階級成分的下降及其影響
[Abstract]:After the land reform, farmers generally asked to "work alone" and had little interest in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Rural party members are no excep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movemen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deals with the problem of party membership of rich peasants and actively develops members of poor middle peasants. As a result, during the period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the class composition of rural grass-roots cadres with party members as the backbone generally declined. This decline not only promotes the rapid comple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movement, but also has a number of adverse effect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phenomenon of impatience, forced orders and "wiping oil" in the cooperative movement.
【作者單位】: 安徽省社會科學院當代安徽研究所;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農業(yè)生產合作社制度與農村社會變遷研究》(12CZS045)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D232;K2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劉瑜;羅嗣亮;;為何如此熱情高漲?——政治動員和中國的農業(yè)集體化[J];現代哲學;2007年05期
2 彭正德;;新中國成立初期合作化中的政治動員與農民認同——以湖南省醴陵縣為例[J];中共黨史研究;2010年05期
3 常明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貧農合作基金貸款的歷史考察[J];中共黨史研究;2010年1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崔莉;區(qū)域社會史的新范式——《19世紀中期中國雙重統(tǒng)治格局的演變》評介[J];安徽史學;2004年04期
2 劉家欽;蘇聯因素對毛澤東發(fā)動“大躍進”的影響[J];安徽史學;2005年05期
3 羅朝暉;;近百年來富農問題研究述評[J];安徽史學;2008年03期
4 章征科;人民公社驟興速散的內在原因分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5 姚植傳;抗日戰(zhàn)爭對中國政黨政治發(fā)展的影響[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6 王芳;陶富源;;中國特色協(xié)商民主的開創(chuàng)與推進[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7 胡安全;;1950年代計劃經濟體制中國化的基本經驗[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8 張新光;;中國歷史上和現實中的小農制評析[J];安徽商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9 胡國樞;;影響現代中國教育改革走向的教育家陶行知[J];愛滿天下;2003年03期
10 趙向軍;;毛澤東國家安全思想的主要內涵及其內在邏輯[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朱云河;;北京工人家庭收支變化研究(1956—1962)[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馬洪武;;陳毅與新四軍[A];鐵流21——紀念陳毅元帥誕辰110周年[C];2012年
3 廖慧卿;王壬;;城市社區(qū)社會服務的內卷化趨勢與發(fā)生機制——來自廣州市3條街道的個案研究[A];2011廣東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地方政府職能與社會公共管理論文集[C];2011年
4 樊鵬;;社會結構與社會意識對國家治理的影響——以中國國家強制職能的發(fā)展為視角[A];北京大學海峽兩岸第二屆公共管理論壇——傳統(tǒng)文化與公共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沈志華;;蘇共二十大、斯大林問題與中蘇關系——根據俄國最近披露的檔案文獻[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多文化共存下的記憶與遺忘”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6 沈志華;;蜜月的隱憂:毛澤東、赫魯曉夫與1957年莫斯科會議[A];北京論壇(2006)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對人類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進:近現代東方與西方的歷史經驗”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7 劉維芳;;毛澤東對新中國法制建設的歷史貢獻[A];毛澤東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的探索:第六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8 丁明;馮小麗;;20世紀50年代前期中國外交方針中的經濟因素[A];毛澤東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的探索:第六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9 李格;;鎮(zhèn)壓反革命運動研究述評[A];國史研究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研究述評:第七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10 張俊國;;“三反”、“五反”運動研究述評[A];國史研究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研究述評:第七屆國史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溫美平;中國共產黨金融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董傳嶺;建國60年華北農村社會生活變遷[D];南開大學;2010年
3 黃宗華;中國國民黨江西省干部訓練研究:1932-1949[D];南開大學;2010年
4 李丹;中國族際政治整合的制度變遷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黃文正;人力資本積累、動態(tài)比較優(yōu)勢與發(fā)展中國家經濟增長[D];東北財經大學;2010年
6 鄒升平;中國與瑞典經濟制度比較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7 趙曉峰;公私定律:村莊視域中的國家政權建設[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8 劉崢;新中國體育發(fā)展戰(zhàn)略的演變(1949-2008)[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9 于文善;抗戰(zhàn)時期重慶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龔少情;獨一執(zhí)政黨發(fā)展的動力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畢圣潔;中國政治發(fā)展過程中的合法性構成與獲取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成小夏;關于毛澤東鄧小平和諧政治關系理論研究及啟示[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盧敏;湘潭“四清”運動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4 唐友雄;演進中的我國農村分配制度的公平和效率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5 鄭波;論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歷史貢獻[D];湘潭大學;2010年
6 沈賦涵;論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理論的內在張力[D];湘潭大學;2010年
7 陳達;毛澤東民主思想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8 王俊博;青年毛澤東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原因與特征[D];湘潭大學;2010年
9 尚璐璐;建國初期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徐靜;清末萬載、上高盧羅兩姓爭界案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朱智賓;農業(yè)合作化迅速完成的農民心理分析[J];世紀橋;2003年03期
2 宋徽瑾;農民對待農業(yè)合作化運動的心態(tài)分析[J];綏化師專學報;2004年03期
3 彭正德;;土改中的訴苦:農民政治認同形成的一種心理機制——以湖南省醴陵縣為個案[J];中共黨史研究;2009年06期
4 林小\
本文編號:251838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2518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