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美國來華傳教士與東方主義化的中國形象:世界體系中的意識形態(tài)霸權
[Abstract]:China-US relation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and they are so important that we cannot ignore the way we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In contemporary times, scholars and policy makers pay more attention to other factors that can influe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n depth than the traditional geopolitical and economic factors' influenc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n addition to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geopolitical and economic factor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For example, people call "soft power" culture, ideology and other factors, in more profound, subtle aspect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o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nd these factors need us to carry on the in-depth research investigation to it. American missionaries who came to China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unequal treaties left a foundation in Sino-American cultural exchange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how American missionaries shaped the image of China in the eyes of the West, the reasons for the shaping and the possible long-term influence in history. This paper adopts Edward Saeed's post-colonial theory of power discourse analysis of modern English-French oriental scholars' depiction of the Middle East world in Orientalis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works of American missionaries about China and its image.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academic history, the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the article with the main applied materials, and the second chapter generalizes the formation of the western hegemonic context and the position of American missionaries in it.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the images and discourses created by missionaries, and investigates the cau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mages and discourses created by missionaries, on the basis of which further research factors can be obtained. With these factors, the fourth chapter will analyze the inheritance and evolution of this image, and the fifth chapter (conclusion) will begin with a question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and Ming Dynasty, and try to answer it 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analysis.
【學位授予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K2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冬苗;;夾縫中的生存與成長——從東方主義的視角解讀《華女阿五》中的華人形象[J];山花;2011年18期
2 張寬;;歐美人眼中的“非我族類”[J];讀書;1993年09期
3 閆濤濤,錢文斌;賽義德后殖民文化理論透析[J];沙洋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3期
4 沃爾夫岡·顧彬,王祖哲;誤讀的正面意義[J];文史哲;2005年01期
5 張興成;東方主義的全球擴散與再生產——兼談文化民族主義的內在邏輯[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6 徐明明;;“東方主義”誤讀下阿拉伯電影的反擊[J];電影藝術;2008年01期
7 于雷;;馬克·吐溫的“東方主義”再思考——以《馬克·吐溫的中國觀》為例[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8 張琳;;全球背景下的文化沖突與融合——讀《跨文化視野中希爾作品研究》一書[J];知識經濟;2010年18期
9 汪娜;;《蝴蝶君》的“東方主義”根源初探[J];青年文學家;2011年03期
10 王朝霞,劉立輝;后殖民主義的文化批評[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Lode Gold Deposits in Eastern Segment of the Northern Orogenic Belt of China:Products of Combined Metallogenesis[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1學術論文匯編(第四卷)[C];2001年
2 龔文杰;;Temporal and Spatial Dynamics of Rabies Virus in China[A];中國畜牧獸醫(yī)學會生物制品學分會中國微生物學會獸醫(yī)微生物學專業(yè)委員會2010年學術年會(第三屆中國獸藥大會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0年
3 Ed Sverko;Eric J.Reiner;Kurunthachalam Kannan;;Dechloranes in Surface Soil and Air in China[A];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論壇2011暨第六屆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4 James Li;;Primary CB-28 Emission and Residues in China Due to Their Use in Power Transformers and Capacities[A];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論壇2011暨第六屆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5 ;A Tectonic Escape Model for the Formation of Sedimentary Basins in the Yangzhou Block of theLower Yangtze Region,Eastern China[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學術論文摘要匯編[C];2002年
6 ;Land use induced changes of organic carbon storage in soils of China[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學術論文匯編·第三卷(地球環(huán)境·工程地質與災害)[C];2003年
7 張忠杰;;Crustal structure and contact relationship revealed from deep seismic sounding data in South China[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學術論文匯編(第一卷)[C];2008年
8 ;The Cultural Relics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long the Canal Line and Appraisal of its Influence by the Middle Route Project for Water Transferring from South to North China[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學術論文匯編·第三卷(地球環(huán)境·工程地質與災害)[C];2003年
9 ;The Impact of the Relationship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Exchange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A];紀念中國農業(yè)工程學會成立30周年暨中國農業(yè)工程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CSAE 2009)論文集[C];2009年
10 ;Collection of Mineral Specimens in China:History,Present Status and Future Plan[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二○○四學術論文匯編·第三卷(油氣·礦產·水資源)[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程錦;Linux World China 2000大會側記[N];中國電腦教育報;2000年
2 王葉;Chinamofile[N];中國電腦教育報;2004年
3 記者 童銘;China-sol網上大批發(fā)[N];中國計算機報;2000年
4 本報記者 胡芳 方劍春 康琦;API China & INTERPHEX China 讓制藥的夢想飛……[N];中國醫(yī)藥報;2011年
5 ;紛紛加盟IC China 2003[N];中國電子報;2002年
6 記者 劉兵;ChinaNet局部提速成功[N];計算機世界;2002年
7 記者 王雪燕;ispo china2011/Alpitec China2011雙展聯合 吸引世界注意力[N];中國服飾報;2011年
8 王國志 蘇州大學體育學院;上海世博會“CHINA功夫”雕塑[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9 ;新網ChinaDNS每天“壹元”建網站[N];科技日報;2000年
10 商報數據分析專題組 穆宏志 執(zhí)筆;暑期特征凸顯 文教少兒風光 Analysis of China's Individually-run Bookstores in July[N];中國圖書商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惠玲;話語維度下的賽義德東方主義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2 王安菲;冷戰(zhàn)后中非政治經濟關系:中國對非洲的新型參與模式分析[D];吉林大學;2010年
3 桑巴特(KEM SAMBATH);中國的“和諧世界”政策及其對中國—東南亞國家關系的啟示[D];吉林大學;2012年
4 艾法姆(Ubi, Efem Nkam);中國對非洲的援助[D];吉林大學;2011年
5 朱驊;賽珍珠與何巴特的中美跨國寫作[D];復旦大學;2010年
6 王少娣;跨文化視角下的林語堂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7 于秀娟;反東方主義面具后的東方主義[D];南開大學;2009年
8 Willy Léonel SOUO(威利);中國與加蓬的外交關系:從1974年到現在[D];山東大學;2009年
9 張喜華;超越東方主義:希爾中國題材作品的跨文化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8年
10 馬如莎(Maroodza Rangarirai Gladys);中國與津巴布韋的關系:1980年以來雙邊合作關系分析[D];吉林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余居道;近代美國來華傳教士與東方主義化的中國形象:世界體系中的意識形態(tài)霸權[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劉明;東方主義語境下的中國[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3 李向梅;東方主義視角下分析《消失的地平線》[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4 金振求;中國的移動通訊產業(yè)和3G展望_與韓國比較[D];復旦大學;2010年
5 高慕思;科技進步與軟實力:中國如何運用雙邊科技外交[D];復旦大學;2010年
6 周振興(Lor Sovanney);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下的中國與柬埔寨關系[D];吉林大學;2011年
7 王玉強;美國報紙中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峰會涉華報道的批評性話語分析[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8 馮默;從東方主義視角解讀《貧民窟的百萬富翁》[D];四川外語學院;2011年
9 陸潔;杜威教育思想對中國教育的影響[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3年
10 哈瑪德(Kombo,Hassan Hamad);中國對坦桑尼亞外交政策研究(20世紀60年代-70年代)[D];吉林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46556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2465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