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謇佩戴的那些勛章
[Abstract]:Europe is the birthplace of the modern honours system. The term "Medal" is derived from the term "order", which was originally a symbol of the order's membership, namely the order of arms. Only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odern state did medals gradually have the function of rewarding meritorious service. More and more countries are aware of the role of medals in the maintenance of political power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Taking medals and medals as the core of the national reward system, it is the embodiment of a country institutionalizing and standardizing honours. The system of honours and rewards in China was establishe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Sun Zhongshan propo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ystem of awards and pensions to soothe the loyal souls who had died for the country, and ordered the Army Department to write the Republic of China's articles of Medal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pproval of conferment during this period
【作者單位】: 南通博物苑;
【分類號】:K257;K876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應佩;;評《張謇創(chuàng)業(yè)基地探源》——兼談張謇研究的創(chuàng)新[J];江蘇政協(xié);2010年06期
2 郭庠林;;張謇的經(jīng)營之道[J];學術(shù)月刊;1987年11期
3 郭壽明;張謇治江計劃出臺前后[J];江蘇地方志;2004年04期
4 劉征;張謇倫理觀述論[J];康定民族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4期
5 都樾;張謇佚文[J];民國檔案;2005年01期
6 章開沅;;學習張謇的理性愛國主義[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7 張榮生;;追蹤先賢步武 探求偉業(yè)淵源——80年來研究張謇鹽業(yè)改革、鹽地墾殖學術(shù)成果總述[J];鹽業(yè)史研究;2006年04期
8 高鵬程;張健;;論張謇的南通慈善事業(yè)[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9 梁磊;;張謇與近代蘇中市鎮(zhèn)的發(fā)展[J];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2007年01期
10 馬斌;;張謇的責任意識及其當代價值[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8條
1 盧建汶;何曉寧;陳俊華;;走進上海的張謇——張謇與上海關(guān)系淺析[A];近代中國(第十六輯)[C];2006年
2 王鐵群;;張謇經(jīng)營思想淺說[A];歷史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shè)[C];1995年
3 王敦琴;;張謇成敗辯證觀[A];2006年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學術(shù)大會論文集(下)[C];2006年
4 曾桂林;;殊途同歸 善與人同:張謇與熊希齡的慈善事業(yè)之比較[A];寒山寺文化論壇論文集(2009)[C];2009年
5 陳志讓;;張謇在辛亥前夕政治思想的轉(zhuǎn)變[A];紀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下)[C];1981年
6 姜新;;從煤鐵兼興到各業(yè)并舉——略論胡恩燮與張謇的徐州經(jīng)濟發(fā)展規(guī)劃[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七輯)——中國古都學會2000年學術(shù)年會暨中華古都徐州歷史文化資源開發(fā)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7 邵雍;;1903年張謇長崎之行新探[A];近代中國(第十三輯)[C];2003年
8 王勁;;狀元實業(yè)家、教育家與西部學子的師生情——張謇《送王生畢業(yè)歸天水》詩卷介紹[A];《國學論衡》(第四輯)[C];2007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7條
1 徐(王+句);張謇東瀛訪農(nóng)夫[N];人民政協(xié)報;2001年
2 記者 沈雪梅;集中檢閱張謇研究最新成果[N];南通日報;2006年
3 趙慶云;以張謇精神進行張謇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9年
4 高山;為“崛起于新舊兩界線之中心”的英雄立傳[N];光明日報;2001年
5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邵雍;1903年長崎之行與張謇的立憲思想[N];東方早報;2013年
6 虞和平;張謇——中國早期現(xiàn)代化的前驅(qū)[N];光明日報;2000年
7 黃振平;吳良鏞談張謇對中國早期現(xiàn)代化的貢獻[N];學習時報;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趙有梅;張謇慈善事業(yè)研究[D];河北大學;2006年
2 袁天亮;論張謇近代法治觀及其實踐[D];西南交通大學;2007年
3 魏麗;張謇辦學思想研究[D];河南大學;2009年
4 魏瑞娟;論張謇的農(nóng)業(yè)思想及實踐[D];鄭州大學;2005年
5 王鵬杰;張謇溝通松遼的理念及踐行[D];河北師范大學;2014年
6 薛平;張謇與金滄江——個世紀前的中朝(韓)友誼個案研究[D];揚州大學;2001年
7 馬方方;張謇“中庸”思想探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8 張雪倩;張謇的南通自治及其局限[D];蘇州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40680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2406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