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社會思潮下的美術思想演變研究(1840-1949)
發(fā)布時間:2018-07-31 07:36
【摘要】:中國學術界明確地在中國出現(xiàn)"美術史"這個西方的概念,是在20世紀之后。晚清民國時期的美術思想史,直接孕育著中國現(xiàn)代藝術制度的雛形,本文從20世紀初期中國的美術思想上的"中西論爭"展開研究。實際上,這種思想的碰撞,從清朝末年發(fā)軔,至民國漸入高潮,甚至延續(xù)至今天,仍然余音未絕。從20世紀初期起,諸多的美術家和學者,紛紛站在不同的立場來尋求中國美術變革的路徑,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美術思想,不僅在當時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也深刻地影響當下中國美術發(fā)展的發(fā)展前景。筆者認為,通過對近現(xiàn)代美術史上美術思想形成諸多因素的梳理,可以解決當前美術評論界的方法論原則問題,最終可以給當代畫家提供一個歷史性的參照。鴉片戰(zhàn)爭是西方世界給予古老東方的最大沖擊。當王朝的統(tǒng)治岌岌可危時,西方列強的堅船巨炮的侵入,也帶來了西方文化的迅速傳播,由此,中國傳統(tǒng)的審美的根基便不再牢固。隨著整個社會價值系統(tǒng)發(fā)生深刻變革,審美原則自然就成了能體現(xiàn)社會變革的敏感因素。應該說,對于近代中國美術而言,尤其對美術思想而言,"美術"這一西方概念的引入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它標志著以美術為突破點,中西方的文化不僅其表層的民族差異性已經(jīng)開始被打破,也界定出了當時中國與西方社會還有更為深刻的社會發(fā)展的本質(zhì)上的差距,這種差異,其實也就是中世紀與近代的時代差距。在古代的東方,本來沒有與西方的Art相對應的概念。比如中國只有書學和畫學,可以納入美術的范疇。其他的諸如建筑、雕刻、工藝美術等都是匠人的事。所以,當西方的"美術"一詞傳入時,大多數(shù)人以為美術是西方之技術,為西方所獨具,而在東方?jīng)]有。綜觀晚清民國藝術家和理論家的論述所持有的藝術觀,可以看出,當時人們更加關注藝術的社會教育功能,進而將其工具化于政治需求,卻忽視了藝術本身的價值。從"洋務運動"到新文化運動,隨著西方科學技術和人文科學的引入,中國學術界否定傳統(tǒng)文化的思潮愈演愈烈,當然傳統(tǒng)美術思想、美術觀念也被囊括在內(nèi)。眾多的美術留(游)學生前往西方,大多尋求的也是"美術"這種西方的"技術"。他們的歸來,對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的最直接的刺激和貢獻就是中國新興美術教育的肇興。當時的中國,面對西方文化的浸入,盡管其姿態(tài)主動、被動各異,但終究無法回避,都將直面于這個歷史機遇的必然選擇,這種機遇的突然到來,也把晚清教育改革尤其美術教育改革提到了亟需解決的歷史位置。新型的國立高等美術院校的異軍突起,代表著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教育思想體系的建立和美術教育結構的完善。而對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教育乃至美術發(fā)展進程產(chǎn)生最深遠影響的是蔡元培的美育思想體系的建立,當然也包括他對中國美術教育的大力倡導支持。蔡元培倡導將美育作為社會教育的主體,從而陶冶人們的性情與品格。他認為美育促使人性的解放并象征自由和進步,這是中國現(xiàn)代美術教育思想確立于現(xiàn)代教育體系地位的表現(xiàn)。蔡元培、徐悲鴻、林風眠,是對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教育思想影響最大的三個關鍵人物,他們?nèi)说慕逃鲝?分別從各自的角度,勾畫了中國近代美術教育的整體框架。五四運動的深刻影響,引發(fā)了中國文化思想的全方面激蕩變革。中國傳統(tǒng)繪畫在西洋繪畫傳入后,面臨觀念被沖擊與變革的窘境。中國繪畫的發(fā)展趨向與變革之路,一直是清末民初,尤其是五四新文化運動所面臨和解決的必然問題,"美術革命"迫在眉睫。而通過對呂o偤統(tǒng)露佬,
本文編號:2154879
本文編號:215487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2154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