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zhàn)初期日本侵奪津、秦海關稅款保管權問題再考察
本文選題:抗戰(zhàn)初期 + 津、秦海關。 參考:《民國檔案》2014年02期
【摘要】:抗戰(zhàn)初期,日本提出扣留津、秦海關稅款要求,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與英、美政府都試圖說服國民政府接受日本的要求。然而,作為最高統(tǒng)帥的蔣介石表示明確反對,卻又無法提出合適的解決策略,只得以拖延戰(zhàn)術應對?偠悇账居痔岢,由津海關稅務司以個人名義處理津、秦海關危機,以保全國民政府的"面子",英、美亦分別提出多種方案供國民政府選擇。隨后,國民政府決定以犧牲津、秦海關的利益,換取解決戰(zhàn)時全國海關問題,卻遭到日本軍方的極力反對。在武力威脅面前,"交涉"顯得蒼白無力。最終,迫于各方的壓力,國民政府由抵拒走向妥協(xié)。
[Abstract]:At the beginning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Japan proposed to detain Tianjin, Qin customs tax claims, China Customs General Taxation Department and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tried to persuade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o accept Japan's request. However, Jiang Jieshi, the commander-in-chief, expressed a clear objection, but could not come up with an appropriate solution, and had to respond with a delaying tactic. The General Department of Taxation also proposed that the Department of Customs and Taxation of Tianjin should handle the crisis of Tianjin and Qin customs in the name of individuals, in order to save the "face"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ve also put forward a variety of proposals for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o choose from. Subsequently, the Kuomintang government decided to sacrifice the benefits of Tianjin and Qin customs in exchange for solving the national customs problem in wartime, but it was strongly opposed by the Japanese military. In the face of the threat of force, "negotiation" appears pale and powerless. In the end, under pressure from all sides,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from the resistance to compromise.
【作者單位】: 廈門大學歷史系;
【分類號】:K26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曾業(yè)英;日本侵占華北海關及其后果[J];近代史研究;1995年04期
2 王洪濤;淺談日本對華北海關的侵占[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05期
3 崔祿春;抗戰(zhàn)初期日本劫奪華北海關稅款管理權述論[J];歷史教學;1997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武菁;;梅樂和維護海關行政“完整”若干活動再探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2 馬長偉;馬陵合;;晚清蕪湖子口貿易[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3 傅敏;;第二次近衛(wèi)聲明的發(fā)表與英國遠東政策的調整[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4 丁英勝;;“十年規(guī)則”下的英國軍備建設[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8期
5 張北根;;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英國對華的外交政策[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6 王蓉霞;;再談英日同盟及其解體[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7 周偉偉;;日本侵華時期梅樂和的海關“完整性”政策[J];船山學刊;2007年01期
8 吳敏超;;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學人的東北經(jīng)濟問題研究[J];東北史地;2012年02期
9 張秋生;李先進;;再論太平洋戰(zhàn)爭初期東南亞迅速淪陷的原因[J];東南亞縱橫;2009年06期
10 徐國富;;赫德時期中國近代海關俸祿制及其啟示[J];湖北社會科學;2007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溫洪玉;;抗戰(zhàn)時期南京國民政府關稅減免政策述評[A];臺灣建省與抗日戰(zhàn)爭研究: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暨臺灣建省12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李世安;陳淑榮;;盧溝橋事變后英國對日政策的轉變[A];中華民族的抗爭與復興——第一、二屆海峽兩岸抗日戰(zhàn)爭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曹傳清;赫德對晚清中國社會的影響[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2 魏鵬;戰(zhàn)爭與環(huán)境[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3 王云翠;日本陸軍派閥與戰(zhàn)略抉擇[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4 卜奇文;清代澳門與廣州經(jīng)濟互動問題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5 楊國明;晚清小說與近代商業(yè)社會[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6 戴建兵;白銀與近代中國經(jīng)濟(1890-1935)[D];復旦大學;2003年
7 孫寶根;抗戰(zhàn)時期國民政府緝私研究(1931——1945)[D];蘇州大學;2004年
8 劉作奎;1918-1929年英法關系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9 陳勇;晚清海關稅政研究:以征存奏撥制度為中心[D];暨南大學;2007年
10 關培鳳;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聯(lián)盟建立和發(fā)展中的地位與作用[D];武漢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譚敏;日本從遠東共和國撤兵問題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2 向春鳳;近代重慶進出口貿易研究(1873—1919)[D];西南大學;2011年
3 王玉潔;對武漢淪陷時期在漢英人狀況的考察[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4 張瑜;赫德與晚清郵政的近代化[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5 肖莉;民國湘籍外交官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6 劉砦;英國對華政策中的香港因素[D];外交學院;2011年
7 張玫;1935-1941年中國共產(chǎn)黨對美政策的發(fā)展[D];安徽大學;2011年
8 崇斯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美國的遠東政策[D];安徽大學;2011年
9 丁英勝;20世紀20年代的英國軍事戰(zhàn)略與對歐政策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10 張松;“九一八”事變中日本內部的對立[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邱霖;論1938年海關協(xié)定和英日在華沖突[J];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譚繼和 ,徐學初 ,周永章;抗戰(zhàn)初期國民黨戰(zhàn)場的抗戰(zhàn)與敗退問題探析[J];近代史研究;1987年03期
2 高興祖;抗戰(zhàn)初期國內外有關南京大屠殺事件的報道和著作[J];抗日戰(zhàn)爭研究;1995年04期
3 ;抗戰(zhàn)初期在武漢出版的報刊目錄[J];武漢文史資料;1998年03期
4 馬守訓;抗戰(zhàn)初期戰(zhàn)略會戰(zhàn)的重大意義[J];決策與信息;2005年07期
5 李文平;抗戰(zhàn)初期國共關于游擊戰(zhàn)問題論爭新探[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6 許文辛;在救亡宣傳工作中成長[J];福建黨史月刊;2005年09期
7 劉玄啟;;桐油貿易與抗戰(zhàn)初期美國對華政策的變化[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8 戴現(xiàn)華;;試析抗戰(zhàn)初期國民黨敵后游擊戰(zhàn)的戰(zhàn)術地位[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9 朱成山;陶亮;;武漢在抗戰(zhàn)初期對南京大屠殺的早期揭露[J];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04期
10 謝敏文;;論抗戰(zhàn)初期毛澤東對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論貢獻[J];中國商界(上半月);2009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孫彩霞;;抗戰(zhàn)初期華北戰(zhàn)場失利原因及其地位作用初探[A];抗日戰(zhàn)爭史論文集——中國現(xiàn)代史學會第四、五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選[C];1987年
2 尹福憲;;抗戰(zhàn)初期鄂西地下黨組織的發(fā)展及其作用[A];中原偉業(yè)——鄂豫邊區(qū)抗日民族根據(jù)地建設學術討論會、湖北省紀念毛澤東誕辰100周年及周恩來、劉少奇、李先念和新四軍研討會論文集[C];1993年
3 宋健;;論毛澤東與抗戰(zhàn)初期的新四軍[A];中原偉業(yè)——鄂豫邊區(qū)抗日民族根據(jù)地建設學術討論會、湖北省紀念毛澤東誕辰100周年及周恩來、劉少奇、李先念和新四軍研討會論文集[C];1993年
4 崔義中;蘇光明;;論抗戰(zhàn)時期正面戰(zhàn)場兩次大撤退[A];抗日戰(zhàn)爭史論文集——中國現(xiàn)代史學會第四、五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選[C];1987年
5 沈輝;;抗戰(zhàn)初期中國軍隊“四大名團"[A];老兵話當年(第三輯)[C];2002年
6 管爾東;;抗戰(zhàn)初期金女大師生的抗敵活動[A];牢記歷史 振興中華——江蘇省紀念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論文集[C];2005年
7 舒醒;;抗戰(zhàn)初期黃道同志領導下的三個特別黨員[A];全國黨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呂炳奎;;外岡游擊隊的成立及抗戰(zhàn)初期的對敵斗爭[A];中國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意義和思考——北京新四軍暨華中抗日根據(jù)地研究會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大會論文集(五)[C];2005年
9 施昌旺;;抗戰(zhàn)初期的中共中央東南局[A];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六十周年文集[C];2006年
10 李小尉;;抗戰(zhàn)初期中國知識界關于文化問題的討論[A];中國現(xiàn)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康世恩 國務院原副總理、石油工業(yè)部部長;朔縣抗戰(zhàn)初期黨的活動[N];朔州日報;2011年
2 ;抗戰(zhàn)初期黨與傅作義將軍的合作[N];巴彥淖爾日報(漢);2011年
3 王芝琛;抗戰(zhàn)初期《大公報》記者陸詒采訪毛澤東[N];團結報;2000年
4 徐維儉;抗戰(zhàn)初期的重要革命組織[N];太原日報;2007年
5 章紹嗣;抗戰(zhàn)初期“孩子劇團”在武漢[N];中國藝術報;2005年
6 趙家欣 口述 本報記者 朱開平 整理;“我見證了日寇的狂轟濫炸”[N];福建日報;2005年
7 康愛寧;“守不住望原,砍下我的頭扔進黃河”[N];各界導報;2010年
8 榮維木;抗日戰(zhàn)爭研究的最新進展[N];北京日報;2005年
9 涂文學 鄧正兵;“救亡與發(fā)展: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中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N];光明日報;2005年
10 陳星生;肩負挽救民族危亡重任的光榮城市[N];自貢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麗梅;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國共兩黨社會動員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2 丁威;中國中間黨派研究:1937-1949[D];西南大學;2011年
3 王U,
本文編號:208569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2085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