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晚清官員分析教案問題的三個基點——兼評蔣廷黻、朱維錚、呂實強等人的觀點
本文選題:晚清官員 + 教案; 參考:《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2期
【摘要】:晚清時期,教案頻發(fā),各級政府官員不得不面對此一嚴重問題。晚清政府官員看待教案問題之時,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晚清官員們的眼界、閱歷差異很大,有些人情緒激動地看待傳教問題,但是也有不少人能夠客觀看待傳教士及其活動。另外,廣大基層民眾的情緒,對這些官員有重要影響。還有,官員們的理學信仰,對他們分析教案問題也有重要影響。
[Abstract]: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teaching cases occurred frequently,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at all levels had to face this serious problem. Government official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ere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when they viewed the issue of teaching plan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re were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ir views and experiences. Some people viewed missionary affairs with emotion, but many could objectively view missionaries and their activities. In addition, the feelings of the broad masses of the grassroots, these officials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Moreover, the belief of officials in Neo-Confucianism also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ir analysis of teaching plans.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
【基金】:第51批博士后面上資助二等資助(資助編號:2012M510340)
【分類號】:K252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李華川;;“西人掠食小兒”傳說在中國的起源及流播[J];歷史研究;2010年03期
2 史革新;倭仁與晚清理學[J];中州學刊;1997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建軍;蔣廷黻的外交史觀[J];安徽史學;2000年03期
2 李玉;洋務(wù)民用企業(yè)“仿西國公司之例”緣起簡論[J];安徽史學;2001年01期
3 俞政;嚴復(fù)留英期間的幾個問題[J];安徽史學;2004年01期
4 柳岳武;清初清、日、朝鮮三國關(guān)系初探[J];安徽史學;2005年04期
5 章征科;;洋務(wù)運動時期士向知識分子的初步轉(zhuǎn)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6 孫麗娟;;言語交際中語碼轉(zhuǎn)換的交際動機探析[J];安順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7 尹德翔;;《初使泰西記》中的西方科技與中國思想[J];北方論叢;2008年01期
8 王冬;李軍松;;薛福成與近代中西文化的交融會通[J];北方論叢;2011年02期
9 楊湯琛;;晚清域外游記與現(xiàn)代報告文學的興起[J];北方論叢;2012年02期
10 金慶惠;晚清早期維新派的婦女解放思想[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劍萍;;左宗棠教育思想散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2 封海清;;論孔子家庭倫理思想的歷史影響及現(xiàn)代意義[A];孔學研究(第三輯)——云南孔子學術(shù)研究會海峽兩岸第二次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6年
3 易惠莉;;日本漢學家岡千仞與王韜——兼論1860~1870年代中日知識界的交流[A];近代中國(第十二輯)[C];2002年
4 丁鳳麟;;論鄭觀應(yīng)和薛福成思想的“相與呼應(yīng)”[A];近代中國(第十三輯)[C];2003年
5 左玉河;;西學東漸與晚清學風嬗變[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國[C];2005年
6 鄒小站;;華夷天下的崩潰與中國近代思想的變遷[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shù)論壇2006年卷[C];2006年
7 賈小葉;;1840~1900年間國人“夷夏之辨”觀念的演變[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shù)論壇(2007年卷)[C];2007年
8 胡其柱;;晚清“自由”語詞的生成考略:1820~1900年代[A];中國近代史上的自由主義——“自由主義與近代中國(1840~1949)”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9 王開璽;;英軍焚毀圓明園事件與“國際法”[A];《圓明園》學刊第十二期[C];2012年
10 王興;;投桃報李?——英國傳教士漢學家蘇慧廉的中英關(guān)系研究[A];基督教思想評論(第十八輯)[C];2014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勇進;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李金華;畢沅及其幕府的史學成就[D];南開大學;2010年
3 岳立松;晚清狹邪書寫與京滬性別文化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東漸及其在廣州的實踐[D];暨南大學;2010年
5 王瑛;李鴻章與晚清條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6 趙海霞;清代新疆民族關(guān)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7 孫巖;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地方黨政關(guān)系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8 汪鯨;新加坡華人族群的生活世界與認同體系(1819-1912)[D];暨南大學;2011年
9 李金花;士人與土司[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10 謝建美;晚清政府主和派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會會;清代順康雍時期殿試策問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宋浩成;地域形象的載體[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閆宗淼;清朝回疆民族政策—伯克制度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0年
4 陳燕玲;早期維新思想與戊戌變法[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劉仕杰;“變態(tài)”視野下的曹禺戲劇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歐陽秀敏;宋代占卜風氣中的士人行為與心態(tài)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王倩;中央美術(shù)學院藏《慶壽圖》研究[D];中央美術(shù)學院;2011年
8 王靜;明清北京成賢街考略[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9 原付川;晚清《西國近事匯編》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10 李正林;論章太炎的三重和諧思想[D];西北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性忠;對海門教案幾個問題的探討[J];浙江學刊;1994年02期
2 劉泱泱;1862年的湘潭衡州教案[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0年02期
3 董叢林;;義和團“極盛”前夕的教案態(tài)勢與清方對策[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4 云乃慶;長江教案發(fā)端揚州論辯[J];學海;1996年05期
5 林建曾;東西方文化沖突與清末貴州教案[J];貴州社會科學;1990年02期
6 劉泱泱;建國以來教案研究述評[J];求索;1995年02期
7 胡維革,鄭權(quán);文化沖突與反洋教斗爭——中國近代“教案”的文化透視[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1期
8 牛濟,趙樹好;炮艦政策與晚清教案[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9 劉國強,陳慧;連州教案述論[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12期
10 呂堅;;關(guān)于“蕪湖教案”一文之訂正[J];安徽史學;1985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戴斌武;;貴州地域文化與丁寶楨反教心態(tài)及示范[A];開發(fā)中的崛起——紀念貴州建省590周年學術(shù)討論會文集[C];2004年
2 薛熙明;朱z,
本文編號:207733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2077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