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軍隊(duì)內(nèi)部權(quán)力博弈與中央紅軍“出湘入黔”的成功
本文選題:長征 + 國民黨 ; 參考:《江西社會科學(xué)》2017年02期
【摘要】:中央紅軍"出湘入黔"的成功是多方力量互相制約和互相作用的結(jié)果。因蔣介石欲借"剿共"削弱地方軍閥,國民黨地方軍承擔(dān)了"追剿"中央紅軍的主要任務(wù)。湘、黔、桂三省負(fù)責(zé)"剿共"的地方軍閥在蔣介石和紅軍的雙重壓力下,自知實(shí)力有限,故更注重自保而不是取得戰(zhàn)果。雖然蔣介石在通道會議前便已對中央紅軍西進(jìn)入黔的可能性做了分析和應(yīng)對計(jì)劃,但地方軍閥從各自利益出發(fā),并未依照計(jì)劃集中部署優(yōu)勢兵力。最終,黔東南地區(qū)出現(xiàn)國民黨防守空虛,中央紅軍避實(shí)就虛,由此轉(zhuǎn)入國民黨軍力相對薄弱的貴州黎平地境,爭取了戰(zhàn)斗主動權(quán)。
[Abstract]:The success of the Central Red Army's "out of Hunan and Guizhou" is the result of the mutual restriction and interaction of various forces. Because Jiang Jieshi wanted to weaken the local warlords by "suppressing the Communist Party", the Kuomintang local army undertook the main task of "chasing down" the Central Red Army. The local warlords in charge of "suppressing the Communist Party" in Hunan, Guizhou and Guangxi were under the dual pressure of Jiang Jieshi and the Red Army and knew that their strength was limited, so they paid more attention to self-preservation rather than to success. Although Jiang Jieshi had already made an analysis and a plan to deal with the possibility of the Central Red Army entering Guizhou before the channel meeting, the local warlords did not concentrate their superior forc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lan in view of their respective interests. In the end, the emptiness of the Kuomintang defense appeared in the southeast of Guizhou, and the Central Red Army took refuge from the reality, thus moving into the relatively weak territory of Liping, Guizhou, where the Kuomintang's military strength was relatively weak, and striving for the combat initiative.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xué)馬克思主義學(xué)院;
【分類號】:K264.4
【相似文獻(xiàn)】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封五昌;中央紅軍到達(dá)陜北究竟是與誰會師的?[J];西安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bào);2000年02期
2 凡工;東征凱歌——中央紅軍東路軍攻占漳州[J];福建黨史月刊;2002年04期
3 劉開津;;最危急關(guān)頭,中央紅軍挺進(jìn)貴州[J];當(dāng)代貴州;2006年20期
4 鄧林靜;;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主觀原因分析及啟示[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年17期
5 張全忠;;中央紅軍長征若干史實(shí)的考訂[J];商丘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學(xué)報(bào);2010年06期
6 逄立左;;《大愛之田》序——走進(jìn)“中央紅軍村”[J];福建黨史月刊;2013年04期
7 吳新光;;“左”傾占統(tǒng)治地位時(shí)中央紅軍何以突破國民黨四道封鎖線?[J];湖湘論壇;1996年05期
8 石海;;中央紅軍過湖南[J];老年人;2006年11期
9 賀晉年;;迎接中央紅軍到陜北[J];中華魂;1996年10期
10 秦山標(biāo);中央紅軍突破第四道封鎖線的原因及教訓(xùn)[J];廣西黨史;2001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5條
1 高志剛;;中央紅軍在遵義地區(qū)的休整補(bǔ)給問題探討[A];永恒的動力——貴州省紀(jì)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李輝;;淺論中央紅軍長征準(zhǔn)備的幾個(gè)問題[A];毛澤東戰(zhàn)略思想研究[C];1996年
3 魏天祿;;打開新局面[A];老兵話當(dāng)年(第十輯)[C];2006年
4 繆慈潮;;福州地區(qū)黨組織在抗戰(zhàn)中的作用[A];紀(jì)念抗戰(zhàn)勝利暨臺灣光復(fù)60周年?痆C];2005年
5 瞿政平;;長征火種點(diǎn)燃黔東革命烈火[A];永恒的動力——貴州省紀(jì)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guān)重要報(bào)紙文章 前10條
1 鐘久蔚 梁健;弘揚(yáng)偉大的長征精神[N];江西日報(bào);2004年
2 贛州市委黨史辦 整理 陳安;中央紅軍長征出發(fā)大事記[N];贛南日報(bào);2014年
3 本報(bào)記者 王科;落腳點(diǎn)·新起點(diǎn)[N];人民日報(bào);2006年
4 ;中央紅軍開始長征突破國民黨軍四道封鎖線[N];人民日報(bào);2006年
5 ;中央紅軍勝利結(jié)束長征[N];人民日報(bào);2006年
6 軍事科學(xué)院研究員 劉庭華;拯救危局的關(guān)鍵之戰(zhàn)[N];中國國防報(bào);2006年
7 劉文嘉;他們?nèi)ツ膬毫?[N];光明日報(bào);2014年
8 ;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N];人民日報(bào);2006年
9 記者 李云波 陳璇;血染湘江:為桂林革命播撒紅色火種[N];桂林日報(bào);2011年
10 徐壯志 梅世雄 胡錦武;中央紅軍第一渡:我和毛主席同一天過河[N];新華每日電訊;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2條
1 楊生鳳;中央紅軍長征初期組織路線和軍事路線調(diào)整研究[D];西南大學(xué);2012年
2 史成雷;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南昌行營政治剿共研究[D];南京大學(xué);2013年
,本文編號:203059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2030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