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面西方:文明與強權(quán)——中國近代知識精英的西方想象
本文選題:西方 + 文明; 參考:《浙江社會科學》2016年08期
【摘要】:文明與強權(quán),自古為西方社會之吊詭的一體兩面,并與歐洲社會進化史相伴隨。理與力的纏斗頡頏,是文明辯證法的一個縮影。甲午之后,追求現(xiàn)代性的中國啟蒙知識分子,通過認識"西方"這一集現(xiàn)代文明與帝國強權(quán)于一身的兩面神,理解世界現(xiàn)代化的歷史趨勢,并藉由其西方想象而確立了中國現(xiàn)代化之"文明"與"富強"兩大目標。中國知識精英的西方觀,關(guān)乎中國現(xiàn)代化之價值取向。嚴復對西方"自由為體,民主為用"的文明秩序和優(yōu)勝劣汰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國際秩序的揭示,梁啟超對文明進程中自由與強權(quán)之辯證法的思考,楊度關(guān)于現(xiàn)代西方"文明國家"與"野蠻世界"的分殊,陳獨秀對西方列強之人性獸性并進的"世界文明之猛獸"的認知,馮友蘭關(guān)于文明的"西方人"與野蠻的"西方國"的區(qū)分,無不辯證地揭示了現(xiàn)代西方社會秩序與國際秩序之"公理"與"強權(quán)"的悖論,以及西方現(xiàn)代性之人性與獸性的沖突。馮友蘭"明層次"的辯證西方觀,則提供了全面認識西方兩面神的思想鑰匙。
[Abstract]:Civilization and power have been the paradox of western society since ancient times, and accompanied by the evolution of European society. The antagonism between theory and force is a microcosm of civilized dialectics. After Jiawu, the Chinese enlightenment intellectuals who pursued modernity understood the historical trend of world modernization by understanding "the West", a two-sided god of modern civilization and imperial power. The two goals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civilization and prosperity, are established by its western imagination. The western view of Chinese intellectual elite is related to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Yan Fu reveals the western civilized order of "freedom for body, democracy for use" and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of social Darwinism for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and Liang Qichao's thinking on the dialectics of freedom and power in the course of civilization. Abo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odern western "civilized country" and "savage world", Chen Duxiu's cognition of "the fierce beast of world civilization", which the human nature of western powers is advancing side by side, Feng Youlan's distinction between civilized "Westerners" and savage "Western countries" reveals dialectically the paradox of "axiom" and "power" between modern western social order and international order. And the conflict between human nature and animal nature of western modernity. Feng Youlan's dialectical view of the West at the Ming level provides the key to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two gods in the West.
【作者單位】: 浙江大學國際文化學系;
【分類號】:K25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軍;“以哲學代宗教”——馮友蘭哲學觀管窺[J];中州學刊;2003年04期
2 田麗;淺析中西文化的融合與會通——以馮友蘭為個案[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S2期
3 ;馮友蘭研究會常務理事會召開[J];中國哲學史;2008年01期
4 劉金鵬;;馮友蘭的“哲學代宗教”宗教思想述評[J];理論月刊;2008年10期
5 趙長江;;走近馮友蘭 認識創(chuàng)造性[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6 韓博;王海毅;;國學大師馮友蘭的選擇[J];文史月刊;2010年11期
7 林合華;許蘇民;;普世哲學視域下的中西哲學比較研究——以20世紀40年代之前的馮友蘭為中心[J];江漢論壇;2010年10期
8 徐維辛;;歷史中國眾生相之馮友蘭[J];讀者欣賞(理論版);2012年01期
9 王炯華;;馮友蘭的哲學信念與反思[J];云夢學刊;2012年03期
10 顧農(nóng);關(guān)于馮友蘭被捕事[J];魯迅研究動態(tài);1985年08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玉梅;;解讀馮友蘭念清華學人的文化符號之“仁”與“成仁”[A];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第四屆馮友蘭學術(shù)思想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2 胡軍;;反思·方法·境界——馮友蘭哲學觀探微[A];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第四屆馮友蘭學術(shù)思想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3 陳德榮;;馮友蘭整體主義社會倫理觀雛論[A];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第四屆馮友蘭學術(shù)思想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4 楚明錕;;馮友蘭的類層次思想述評[A];2000年邏輯研究專輯[C];2000年
5 祝薇;;以哲學代宗教——論馮友蘭的宗教觀[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7年度)(青年學者文集)[C];2007年
6 黃慧英;;馮友蘭《人生哲學》中“欲”與“好”的問題[A];“中國名辯學與方法論研討會、道家與西方研討會、馮友蘭哲學思想研討會”優(yōu)秀論文精選[C];1998年
7 楚明錕;;馮友蘭的邏輯分析法思想之我見[A];邏輯研究文集——中國邏輯學會第六次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0年
8 安繼民;;馮友蘭境界說的人生意義追思[A];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第四屆馮友蘭學術(shù)思想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9 宋志明;;恢復學術(shù)自信——略論馮友蘭晚年的中國哲學史研究[A];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第四屆馮友蘭學術(shù)思想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10 谷方;;馮友蘭的歷史觀與中國哲學史研究[A];“中國名辯學與方法論研討會、道家與西方研討會、馮友蘭哲學思想研討會”優(yōu)秀論文精選[C];1998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宜慶 本報專欄作者;馮友蘭的委屈與尷尬[N];中華讀書報;2010年
2 熊建;馮友蘭 留學留心勤對比 找出中美大不同[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年
3 馬亞男;專家學者研討馮友蘭學術(shù)思想[N];光明日報;2002年
4 記者彭國華;馮友蘭學術(shù)思想研討會舉行[N];人民日報;2002年
5 王泉根;馮友蘭的得意之作與學術(shù)散文[N];中華讀書報;2007年
6 ;著名哲學家和哲學史家——馮友蘭[N];光明日報;2000年
7 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方松華;馮友蘭:“神游冥想”與古人同一境界[N];社會科學報;2005年
8 武警青海省總隊醫(yī)院 田哲;馮友蘭:慢些有時會更快[N];解放軍報;2012年
9 劉夢溪;馮友蘭和《貞元六書》[N];人民政協(xié)報;2004年
10 沈素珍 錢耕森;人格與氣象[N];光明日報;2012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周璇;胡適、馮友蘭、金岳霖的邏輯方法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zhí)戆l(fā);馮友蘭境界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5年
2 劉寶成;馮友蘭新理學道論研究[D];中國計量學院;2015年
3 馬亞男;論馮友蘭的人倫學說[D];黑龍江大學;2002年
4 宋云芳;以哲學代宗教何以可能—馮友蘭新理學的視角[D];西北師范大學;2011年
5 秦海珍;馮友蘭道德修養(yǎng)思想研究[D];中南大學;2004年
6 周先婷;20世紀上半葉胡適與馮友蘭名家觀比較[D];黑龍江大學;2013年
7 金琳;馮友蘭的莊子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8 任毅;論馮友蘭“境界說”的構(gòu)建、倫理意義和當代社會價值[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7年
9 陳元桂;馮友蘭新理學的“理”范疇研究[D];湘潭大學;2003年
10 陶曉燕;空與靈—馮友蘭新理學中本體與境界的完美結(jié)合[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98381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1983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