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教士與中國近代科學_《河南大學》2008年碩士論文
本文關鍵詞:傳教士與近代中國圖書出版,,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河南大學》 2008年
傳教士與近代中國圖書出版
鄭艷紅
【摘要】: 從鴉片戰(zhàn)爭開始,西方的傳教士陸續(xù)來到中國。他們在中國創(chuàng)立出版機構,大量辦報,出版書籍,這些出版活動在帶來先進的機械設備和革新的出版理念的同時,也促進了中國出版技術的革新和近代出版業(yè)的形成,并且在不自覺當中培養(yǎng)了中國新一代出版家,從而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營出版業(yè)的誕生。西方傳教士在近代中國的圖書出版活動,對開闊人們的眼界、溝通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而有些卻在客觀上充當了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工具。 鴉片戰(zhàn)爭是中國步入近代社會的標志,西方傳教士也隨著中國國門的打開進入中國。鴉片戰(zhàn)爭前的清代文化,處于一種非常平靜沉悶的氣氛當中,清朝前期的文化也以藝術上的成就居多,清政府采取的文化專制主義和文化排外主義極大地限制了中國近代出版業(yè)的發(fā)展。西方傳教士為了傳教的需要在中國創(chuàng)立的出版機構,帶來了先進的出版印刷設備,也帶來了先進的出版理念,我國的出版事業(yè)由此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近代西方傳教士在中國設立的出版機構大致可以分為三種,即由傳教士獨立創(chuàng)辦經(jīng)營的出版機構,如格致書室;專門出版?zhèn)鹘虉D書的出版機構,如美華書館;服務于帝國主義侵華勢力的出版機構,如廣學會。由于這三種出版機構的性質(zhì)不同,因此他們的出版方向、特點和圖書出版活動也不盡相同。 近代西方傳教士的出版活動,主觀上是為了讓西方了解中國,為以后來華的傳教士提供幫助,客觀上卻起了促進了中國文化的西傳和促進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傳教士在中國建立出版機構,雇用中國人服務其中,這些人在與傳教士合作中,掌握了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和出版理念,學會了先進的印刷技術,為他們以后從事出版活動打下了基礎。而西方傳教士帶來的先進的印刷術,直接導致了中國印刷術及其印刷事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和重大變革,而我國圖書的數(shù)量、內(nèi)容、形式上也不斷變化。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西方傳教士開始逐步把輿論宣傳變?yōu)榍致孕袨椤K麄円环矫胬脠罂M行帝國主義的宣傳,反對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另一方面,他們在“慈善”的外衣掩蓋下干著特務間諜的罪惡勾當。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河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K25;G239.29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證文獻】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何建國;領袖著作與意識形態(tài):孫中山著作的出版與傳播研究(1919—1949)[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劉靜;新教華文教會學校的編譯活動研究[D];北京印刷學院;2012年
2 朱振剛;論西方傳教士的國家背景[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3年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賀圣遂;圖書出版與中國文化創(chuàng)新[J];編輯學刊;2001年01期
2 耿相新;馬禮遜與中國近代出版的誕生[J];編輯之友;2003年02期
3 肖東發(fā);對中國圖書出版印刷文化的總體思考(上)[J];出版科學;2001年02期
4 肖東發(fā);對中國圖書出版印刷文化的總體思考(下)[J];出版科學;2001年03期
5 周其厚;傳教士與中國近代出版[J];東岳論叢;2004年01期
6 賀子岳;許金平;;文字傳教與中國新出版業(yè)的形成[J];湖北社會科學;2006年08期
7 李喜所;兩次鴉片戰(zhàn)爭時期傳教士在華的文化活動[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6期
8 馬建軍 ,任艾青;近代西方基督教傳教士與中國科學文化[J];固原師專學報;1994年03期
9 周其厚;西方傳教士與近代民營出版業(yè)的崛起[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10 鄧文鋒;近代中國圖書出版特征論[J];河北學刊;2001年06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羅鋒;;文化 建筑 傳播——傳播文化學視野中的徽州牌坊[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2期
2 張曉麗;;論晚清西學書目與近代科技傳播[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3 疏志芳;;清末民初的公共圖書館事業(yè)[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4 陳海燕;;外國文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思考[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5 俞小和;;傳播學視野中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6 董叢林;吳汝綸醫(yī)藥觀的文化表現(xiàn)及成因簡論[J];安徽史學;2005年04期
7 李海紅;;試析李提摩太的基督教思想——以其在《萬國公報》上的言論為例[J];安徽史學;2006年06期
8 張登德;;《富國策》著譯者考釋[J];安徽史學;2006年06期
9 李明偉;;20世紀初期城市知識階層收入狀況初探[J];安徽史學;2008年06期
10 陳自清;;論大眾傳媒的德育功能[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汪瑩;;博物館場館虛擬現(xiàn)實展示中的對話與反饋[A];創(chuàng)意科技助力數(shù)字博物館[C];2011年
2 暢引婷;;符號運用策略對女性主義傳播效應的影響——以父權制概念的意義闡釋為例[A];中國社會學會2007年會“社會建設與女性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7年
3 魏婷;;煤礦安全信息傳播中的新思考[A];第一屆全國安全科學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王珊珊;;世界語與跨文化傳播[A];2008學術前沿論壇·科學發(fā)展:社會秩序與價值建構——紀念改革開放30年論文集(下卷)[C];2008年
5 李建偉;;版權貿(mào)易中的編輯角色[A];中國編輯學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5年
6 趙婧;;“讀圖時代”是真實存在還是擬態(tài)環(huán)境[A];中國編輯研究(2006)[C];2007年
7 魏玉山;;國外新聞出版國家監(jiān)管體制[A];中國編輯研究(2006)[C];2007年
8 張志強;;海外中國出版史研究概述[A];中國編輯研究(2007)[C];2007年
9 于翠玲;;中國編輯學與西方媒介論的比較[A];中國編輯研究(2008)[C];2009年
10 馮志杰;;中國近代科技期刊出版研究[A];中國編輯研究(2008)[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仇賢根;外宣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楊雪蓮;傳播學視角下的外宣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鄭現(xiàn)喆;西方法在中韓兩國的移植和轉型及發(fā)展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黃芳;跨語際文學實踐中的多元文化認同[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張棟豪;中國邏輯史方法論在近代的演變[D];南開大學;2010年
6 張志輝;網(wǎng)絡條件下意識形態(tài)建設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東漸及其在廣州的實踐[D];暨南大學;2010年
8 范興坤;中國大陸地區(qū)圖書館事業(yè)政策研究(1978-2008)[D];南京大學;2010年
9 王漢熙;面向科學出版的科學信息本體結構及其生成與發(fā)布機制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10 呂若淮;臺灣文社及其《臺灣文藝叢志》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尤永;經(jīng)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家庭消費中的意見領袖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高冬梅;客家地區(qū)農(nóng)村女性閑暇生活方式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3 賈蓓;新世紀都市類報紙女性報道現(xiàn)狀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4 鄭俊杰;我國網(wǎng)絡新聞專題探析[D];河北大學;2007年
5 趙廣香;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6 鄭新新;現(xiàn)代書籍設計中材料運用的新趨向[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7 陳欣躍;新時代的電視媒體影響力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8 石實;隱秘的參與[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9 張路瑩;洋教習與晚清新式學堂的建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10 李釗;體育組織在危機公關中的媒體策略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同被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何建國;;《孫文學說》初版探微[J];安徽史學;2011年01期
2 陸庭恩;評戴維·利文斯敦[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05期
3 吉少甫;“出版”考(續(xù))[J];出版發(fā)行研究;1991年05期
4 王益;“出版”再探源[J];出版發(fā)行研究;1999年06期
5 林穗芳;;有關出版史研究的幾個問題[J];出版史料;2003年02期
6 肖志偉;蔡和森對三民主義“三大政策”的宣傳與批判[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7 李曉群;;《三民主義》碑文的書寫者們[J];檔案與建設;2009年05期
8 何小蓮;;傳教士與中國近代公共衛(wèi)生[J];大連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9 馬晉丹;;現(xiàn)代化視角下的傳教士在華辦報現(xiàn)象分析——以《察世俗每月統(tǒng)記傳》為例[J];東南傳播;2011年08期
10 李恭忠;;“總理紀念周”與民國政治文化[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胡錦濤;[N];人民日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陳昌文;都市化進程中的上海出版業(yè)(1843—1949)[D];蘇州大學;2002年
2 陳樹萍;北新書局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3 張忠;民國時期成都出版業(yè)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4 胡國祥;近代傳教士出版研究(1807-1911)[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余雅卿;興化美以美會文教事業(yè)之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2 陳春曉;明末清初在華傳教士世俗生活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3 陳萌;明末清初來華傳教士科技翻譯活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4 鄭素青;美國傳教士與中國女子教育[D];暨南大學;2000年
5 苗鳴宇;傳教士對中國近代法制之影響[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6 江寧;美國新教傳教士與晚清中國[D];外交學院;2002年
7 張小平;清末民初新教傳教士與中國鴉片問題(1860年—1912年以長江以南為中心)[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8 曹傳蘭;基督教在華傳教方針的嬗變[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9 牛錦紅;晚清傳教士與西方法律思想的輸入[D];蘇州大學;2004年
10 宋軍令;近代商務印書館教科書出版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張增一;江南制造局的譯書活動[J];近代史研究;1996年03期
2 卓南生;張國良;;新教在馬六甲的傳教和《察世俗每月統(tǒng)記傳》的誕生[J];新聞研究資料;1992年0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廖輔叔;近代中國第一個合唱女指揮周淑安[J];人民音樂;1982年06期
2 張海林;重評近代廣州紳民的“反入城斗爭”——兼論近代中國應付西方挑戰(zhàn)的合理方式[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9年01期
3 楊聲;;第二屆中國近代資產(chǎn)階級討論會綜述[J];文史哲;1989年02期
4 曹德驗;;‘改變中國’[J];黨史研究與教學;1991年01期
5 何敬端;;我國最早的股份公司章程[J];嶺南文史;1991年02期
6 肖銘;;張之洞研究的新開拓——評介《儒家心態(tài)與近代追求——張之洞經(jīng)濟思想論析》[J];理論月刊;1991年06期
7 賀嘉;;近代中國法制變革的先聲——論五大臣出洋考察及其結論[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04期
8 劉喜堂;;論社會達爾文主義在近代中國的特點及其影響[J];探索;1994年04期
9 柳和仁;近代中國歷史走向研究上的理論困惑與出路[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5年04期
10 王守中;《西方文化與近代中國》評介[J];山東社會科學;1996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沈渭濱;;我讀《近代中國》[A];近代中國(第四輯)[C];1994年
2 ;《近代中國》第3輯要目[A];近代中國(第四輯)[C];1994年
3 王菊;;王菊博士致本刊主編丁日初教授函[A];近代中國(第十輯)[C];2000年
4 O.J.;;《近代中國商業(yè)革命》漢譯本出版[A];近代中國(第三輯)[C];1993年
5 吳劍杰;;張之洞與近代中國鐵路[A];長江流域經(jīng)濟文化初探[C];1997年
6 王彬;;淺析我國近代法律教育的課程設置[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7 周志剛;;近代中國私立中學的政治參與(1903-1936)[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8)——中國民辦教育史研究[C];2009年
8 ;《近代中國》第1輯要目[A];近代中國(第三輯)[C];1993年
9 丁日初;陳絳;沈祖煒;;致讀者[A];近代中國(第一輯)[C];1991年
10 李霞;;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近代職業(yè)教育研究綜述[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楊彥華;[N];中山日報;2009年
2 傅國涌;[N];中國圖書商報;2005年
3 駐天津記者 李佳;[N];中國旅游報;2011年
4 李景端;[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5年
5 ;[N];光明日報;2009年
6 記者 劉平 母克勤 張璐 通訊員 劉玫;[N];天津日報;2005年
7 劉梁;[N];中國石化報;2007年
8 韓亞光;[N];團結報;2010年
9 宋鉆友 本報記者 陳恒才;[N];中山日報;2010年
10 馬照南;[N];人民日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蔣功成;優(yōu)生學的傳播與中國近代的婚育觀念[D];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2 謝輝;陳琪與近代中國博覽會事業(yè)[D];浙江大學;2005年
3 畢苑;中國近代教科書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4年
4 楊勇;近代江南典當業(yè)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5 聶長久;中國早期民粹主義政治思想研究(1907-1927)[D];吉林大學;2008年
6 戴建兵;白銀與近代中國經(jīng)濟(1890-1935)[D];復旦大學;2003年
7 龔詠梅;“脫胎換骨”的近代中國[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8 秦其文;近代中國企業(yè)的廣告促銷研究[D];南開大學;2005年
9 王鑫磊;近代中國社會代際關系的歷史考察[D];復旦大學;2008年
10 張兵;近代中國公司制度的移植性制度變遷研究[D];遼寧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曹猛;近代中國證券市場形成及影響研究[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07年
2 孫慶國;近代中國服裝審美價值取向的變遷[D];江南大學;2008年
3 王永起;淺析近代中國對外貿(mào)易的曲折發(fā)展與海關稅率的變化(1840-1931)[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4 宋凌遷;使命與求索[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5 黃華平;中國民營鐵路及其發(fā)展環(huán)境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
6 王唐波;近代中國和印度農(nóng)業(yè)商品化比較[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7 季劍;近代江蘇職業(yè)教育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8 袁秋蕓;從民國時期的《婦女雜志》看中國近代婚禮服的變遷[D];江南大學;2009年
9 程華庚;《云起軒詞》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10 聶會會;中國近代女子教育發(fā)展歷程中的“女性參與”探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關鍵詞:傳教士與近代中國圖書出版,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9670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196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