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與列強的棋子——清末教案研究
本文選題:傳教士 + 地方勢力; 參考:《暨南大學》2010年碩士論文
【摘要】: 從教案的發(fā)生審理到后期的處理以及最終的結(jié)果,基本牽扯到當時社會各種勢力階層。要理清這些教案,就要描述,分析出涉案的與能夠影響案件的各方的社會處境與立足點,以及所要求的目的與所能獲得的利益,而且盡可能刻畫出他們在隨著時間與社會狀況的變化,對自身所作的調(diào)適應。因此我們首先要把他們在歷史中的形象定位做必要探究,其次在從整體出發(fā),再與大的社會背景相聯(lián)系,通過制度、政策,以及雙方對某些案件的處理,特別是關(guān)鍵事件、關(guān)鍵人物,比如官吏的處理,將這些要素與社會整體作用到一起,從而形成我們所要的歷史。
[Abstract]:From the occurrence and trial of the teaching case to the later treatment and the final result, it involves all kinds of social forces at that time. To clarify these teaching plans, it is necessary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social situation and foothold of the parties involved and those who can influence the case, as well as the desired purpose and the benefits that can be obtained. And as much as possible to portray their adaptation over time and social conditions. Therefore, we must first of all make a necessary study of their image in history, and secondly, proceed from the whole, and then connect with the larger social background, adopt institutions, policies, and the handling of certain cases by both sides, especially the key events. Key figures, such as officials, act together with society to form the history we want.
【學位授予單位】:暨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K256.8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利君;;汪潮涌:“智錢”時代的“金融傳教士”[J];黃金時代;2003年11期
2 陳曉平;;現(xiàn)實有愛恨,歷史無情仇——侯宜杰《神拳》疑思[J];中國圖書評論;2011年09期
3 藤井樹;;那一瞬間的情話,令人陶醉[J];電影畫刊(上半月刊);2011年06期
4 王靜;;傳教士筆下的辛亥革命——以布朗的《中國革命》為中心[J];中國圖書評論;2011年09期
5 胡磊;;晚清英語教育中傳教士培養(yǎng)女性外語人才的實踐及影響[J];文學界(理論版);2011年07期
6 呂紅菊;;明恩溥中國觀的特點探析[J];大眾文藝;2011年16期
7 袁進;;從新教傳教士的譯詩看新詩形式的發(fā)端[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8 胥思省;;清末外國傳教士在華慈善活動綜述[J];青春歲月;2011年14期
9 黃凡;;清前期耶穌會士的活動與影響[J];經(jīng)營管理者;2011年13期
10 顏小華;;近代西方傳教士對廣西族群和文化的考察[J];廣西社會科學;2011年07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燕燕;;明末福建士大夫與天主教傳教士的對話[A];福建省首屆海洋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李晟文;;1918~1955年加拿大法裔耶穌會士在徐州傳教過程初探[A];多元視野中的中外關(guān)系史研究——中國中外關(guān)系史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5年
3 胡其柱;;晚清“自由”語詞的生成考略:1820~1900年代[A];中國近代史上的自由主義——“自由主義與近代中國(1840~1949)”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鄭劍順;;沈葆楨的洋教觀[A];沈葆楨生平與思想研究——沈葆楨巡臺130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5 張山;;近代苗族人民反帝反封建斗爭述論[A];全國少數(shù)民族革命史文集[C];1991年
6 趙海濤;;傳教士與近代中西文化交流[A];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及史料征集研究(二)——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史料學學會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2年
7 陳永濤;;近代傳教運動中傳教士對中國文化的兩種基本態(tài)度及簡評[A];“傳教運動與中國教會”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陳建華;;清末基督教會教育研究[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9 戴斌武;;貴州地域文化與丁寶楨反教心態(tài)及示范[A];開發(fā)中的崛起——紀念貴州建省590周年學術(shù)討論會文集[C];2004年
10 焦力軍;;平原義和團、教民主要人物的調(diào)查[A];義和團平原起義100周年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9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YMG記者 耿晶 實習生 鄒正;傳教士在煙臺留下的印跡[N];煙臺日報;2010年
2 資深報人 丁剛;傳教士的非洲[N];東方早報;2010年
3 ;清代內(nèi)閣秘本檔中有關(guān)17世紀在華西洋傳教士活動的檔案[N];中國檔案報;2010年
4 本報記者 袁瑛;綠色“傳教士”[N];南方周末;2010年
5 楊梅菊 王艷華;張躍:從“低碳”企業(yè)家到環(huán)!皞鹘淌俊盵N];經(jīng)理日報;2010年
6 陳清;傳教士與山東義和團的爆發(fā)[N];光明日報;2000年
7 見習記者 李巧婷 本報記者 尹小兵;她說自己是保險的“傳教士”[N];福建工商時報;2005年
8 夢明;晚清大變局中的英國傳教士[N];中華讀書報;2005年
9 本報記者 趙明宇;劉金標:自行車運動文化傳教士[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0年
10 通訊員 蔡志書 YMG記者 凌云鵬;慕拉第:首位女傳教士的蓬萊往事[N];煙臺日報;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靜;“覺醒的中國”:傳教士眼中的辛亥革命[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2 蔣有亮;近代中加文化交流史——一曲傳教士的悲歌[D];復旦大學;2010年
3 崔華杰;傳教士學者與中國歷史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4 林立強;美國傳教士盧公明與晚清福建社會[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5 李穎;基督拯救中國?——倫敦會傳教士麥嘉湖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6 程玲娟;空間、資源爭奪與晚清山東教案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7 陳義海;對明清之際中西異質(zhì)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蘇州大學;2002年
8 岳峰;架設(shè)東西方的橋梁——英國漢學家理雅各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9 石建國;卜舫濟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10 岳志強;“文化傳播”理論視角中的傳教士與美國華人社會(1848-1900)[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劍;傳教士在洋務教育中的活動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6年
2 吳霞;英國倫敦會傳教士艾約瑟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3 龍偉;傳教士視野中的20年代四川基督教運動[D];四川大學;2005年
4 熊曉曼;傳教士與中國傳統(tǒng)學術(shù)[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5 汪進春;基督教與新生活運動[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6 張明瑜;論雞公山避暑地的形成及影響(1902~1937)[D];河南大學;2008年
7 孫圣英;傳教士李明和他的著作《中國現(xiàn)勢新志》[D];外交學院;2001年
8 陳述軍;《圣經(jīng)》漢譯及漢譯《圣經(jīng)》在中國的影響[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9 崔華杰;狄考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10 杜希英;傳教士與抗戰(zhàn)前的山東社會經(jīng)濟(1860-1937)[D];山東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89891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1898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