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革命還是憲政:辛亥革命時代兩種思維及其論爭

發(fā)布時間:2016-11-08 11:38

  本文關鍵詞:革命還是憲政:辛亥革命時代兩種思維及其論爭,,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山東大學》 2014年

革命還是憲政:辛亥革命時代兩種思維及其論爭

萬吉慶  

【摘要】:本文試圖從政治哲學角度分析清末民初革命爆發(fā)、憲政受挫在思維層面上的原因。本文首先梳理了辛亥革命時代的革命思維與立憲思維,前者體現(xiàn)了一種建構理性主義、激進主義思維,試圖利用強力否定清廷所代表的舊制度,并在革命意識形態(tài)的指導下“推倒重來”,全面設計、再造中國政治與社會,此一思維為中國二十世紀理性主義政治之濫觴;后者則體現(xiàn)了一種“富強為體,憲政為用”認知進路,主張依靠當局自上而下的改良方式確立憲政體制,以期達到富強之效。其次,本文總結了革命思維與立憲思維在此一時期的實踐效果,革命思維誘發(fā)了暴力革命,然而后革命時代的政權主張以“主義”治國,較之以往權力似乎更為集中,對社會的統(tǒng)治更為全面。革命黨宣稱確立憲政,卻止步于“訓政”,簡言之,革命完整地走過了神化、幻滅與異化階段;立憲思維將憲政啟動的希望系于政府,主動放棄了社會在憲政進程中所應擔綱的角色,終因政府的刻意敷衍而導致憲政擱置繼而誘發(fā)革命黨新一輪發(fā)難,此外,立憲思維將憲政實施的必要性與本不相干的國家富強連接,這一誤讀一方面消解了憲政體制制約政府權力、保障公民權利的應有之義,另一方面,在特定政治危機時期,這種變調的“憲政觀”因無力實現(xiàn)其宣稱的富強目標而被視為緩不濟急,進而遭到摒棄,在上世紀二十年代的政治思潮中,憲政不再成為社會甚至知識層的共識。復次,本文概述了革命思維與立憲思維的纏斗,從革命意識形態(tài)的“烏托邦”誘惑以及立憲思維的“短板”兩方面分析了革命最后勝出、憲政受挫的原因,革命思維宣稱的“畢其功于一役”迎合了社會-民族危機時期民眾的變革情緒與“尋仇沖動”,由于國人缺少政治參與機會,對理性主義政治的弊端不甚了解,進而不加警惕地接受了革命意識形態(tài);立憲思維的短板在于,它未取得當權者的主動配合,也未能將憲政立基于中國政治傳統(tǒng),更為重要的是它將憲政的推動力量主要系于政府而非社會,這種主體意識的喪失在很大程度上預示了憲政在中國的前途;最后,本文分析了革命思維的弊害,從政治哲學角度解釋了李澤厚等人所倡導的“告別革命”的必要,并且針對立憲思維的局限提出了修正意見,主張承繼前人的經(jīng)驗教訓,在市場經(jīng)濟時代深入探討憲政的發(fā)生學內涵,發(fā)掘與闡發(fā)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中的憲政因子并在孕育小共同體等方面,低調、審慎地推動憲政進程,為憲政之路清除一些可以辨識的障礙,進而為憲政事業(yè)做些奠基性工作。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K257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章開沅;;辛亥百年遐思[J];近代史研究;2011年04期

2 朱英;清末新政與清朝統(tǒng)治的滅亡[J];近代史研究;1995年02期

3 袁偉時;;袁世凱與國民黨:兩極合力摧毀民初憲政[J];江淮文史;2011年03期

4 朱東安;;晚清滿漢關系與辛亥革命[J];歷史檔案;2007年01期

5 袁偉時;;辛亥革命成果及其摧毀——違約、違法的惡果[J];南方論叢;2012年01期

6 嚴泉;;國會政治與民國早期的民主轉型[J];社會科學論壇;2010年23期

7 馬勇;;晚清皇族:從改革先鋒到“反革命”[J];同舟共進;2012年06期

8 李默海;;國民黨訓政失敗的原因探析[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9 饒傳平;;憲政與革命:1920年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孤軍”困境——以《孤軍》雜志為中心[J];政法論壇;2012年05期

10 袁偉時;;辛亥革命研究中的意識形態(tài)陷阱[J];炎黃春秋;2012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夏新華;;近代中國工具性憲法及其法文化分析[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4年01期

2 吳春梅,王邦翠;立憲派與清廷決裂時間辨析[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1期

3 王開璽;1907年安慶起義與晚清政局簡論[J];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05期

4 黎俊祥;晚清新政的困境——以官制改革為中心[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5期

5 陳雷;國防最高委員會述評[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5期

6 卞修全;清末地方自治新論[J];安徽史學;2001年02期

7 江沛;遲曉靜;;中國國民黨“黨國”體制述評[J];安徽史學;2006年01期

8 房列曙;;論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J];安徽史學;2006年06期

9 蘇全有;;論清末的省界觀念[J];安徽史學;2009年01期

10 王艷秋;戴震“理”概念的價值和道德內涵[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何強;;道德資源整合與網(wǎng)絡道德建設[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冊)[C];2010年

2 陳澤環(huán);;梁啟超論儒家哲學——基于倫理學視角的文本考察[A];中國倫理學三十年——中國倫理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9年

3 虞崇勝;;倡導“和而不同”的政治文明觀[A];服務型政府與和諧社會[C];2005年

4 施戍杰;;斯密動力、國家能力與晚清近代化受挫[A];2010年(第十屆)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集[C];2010年

5 燕繼榮;;政治文明、憲政與公共管理[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多元文明與公共政策”政治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6 王逸舟;;中國外交研究的若干問題[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世界政治變遷與文明的互動”國際關系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7 岑大利;;近五年來晚清政治史研究的動態(tài)和成果綜述[A];清代政治制度與民族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8 曹丹;;第二次國人辦報高潮與近代憲政思想傳播[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9 張踐;;論政教關系的層次與類型[A];宗教與民族(第五輯)[C];2007年

10 馬銘德;;孫中山、張作霖同盟與莫斯科的關系[A];中國近代(第十七輯)[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饒傳平;論近代中國憲法中基本權利條款之演變(1908-1947)[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張美宏;生生之道與圣人氣象:北宋五子萬物一體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劉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叢報》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郭強;論馬克思“社會—國家”理論及其當代價值[D];南開大學;2010年

5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黃宗華;中國國民黨江西省干部訓練研究:1932-1949[D];南開大學;2010年

7 邢巍巍;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縣長職能研究(1928-1937)[D];南開大學;2010年

8 張振國;清代文官選任制度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東漸及其在廣州的實踐[D];暨南大學;2010年

10 李煉;張君勱的倫理思想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喆;關于中國近代科學社團發(fā)展軌跡的歷史考察[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魯秀娥;中國政黨制度的特色研究[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3 李桂峰;傳統(tǒng)民本思想的理論品質與現(xiàn)代轉型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4 袁唯;20世紀20年代湖南省憲運動中的選舉風潮[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崔懿晟;清代理藩院及其立法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李媛媛;近現(xiàn)代中國國家問題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孫歡;政治參與的倫理維度[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8 韓曉明;我國司法活動中的公民參與問題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9 管宏平;常德城市現(xiàn)代化進程研究(1840-1949年)[D];湘潭大學;2010年

10 蔣琳;董康與清末監(jiān)獄改良[D];湘潭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張憲文;辛亥革命若干問題的再認識[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2 鄧麗蘭;;從“法統(tǒng)”崇信到“革命”認同——從“孤軍派”觀國民革命時期中國知識界的思想動態(tài)[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11期

3 鄧野;論國共重慶談判的政治性質[J];近代史研究;2005年01期

4 羅志田;五代式的民國:一個憂國知識分子對北伐前數(shù)年政治格局的即時觀察[J];近代史研究;1999年04期

5 袁偉時;;袁世凱與國民黨:兩極合力摧毀民初憲政[J];江淮文史;2011年03期

6 何剛;;“以護法始以革命終”:《孤軍》雜志同人的政治訴求[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7 譚曉梅;第三次民主化浪潮與當代西方民主理論的最新發(fā)展[J];政治學研究;1998年03期

8 楊天宏;走向衰亡的民初國會──歷史過程重建與政治語境分析[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聶運麟;政治權威現(xiàn)代化與政治穩(wěn)定[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2 仝士棟;陳莉莉;;知識分子與政治的分野與整合雜想[J];滄桑;2008年03期

3 顧國泉;;考古材料與政治權威[J];讀書;1989年Z1期

4 章征科;晚清中央政治權威喪失的原因[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5 邵龍寶;超越政治權威的羅馬法[J];世界哲學;2004年03期

6 董文芳,單敏;論政治穩(wěn)定視野下的政治參與[J];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7 李春明;當代中國中產(chǎn)階層的政治文化發(fā)展功能及其實現(xiàn)機制[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8 匡小陽,鄒艷斌;網(wǎng)絡媒體助推新型公民政治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9 周少來;秩序·效率·民主──政治發(fā)展目標的多元組合[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4期

10 張賢明;;論當代中國利益沖突與政治穩(wěn)定[J];長白論叢;1996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嚴勵;;政治文明與政治穩(wěn)定[A];人文社會科學與當代中國——上海市社會科學界2003年度學術年會文集[C];2003年

2 郭國祥;郭曙巖;;全球化時代中國共產(chǎn)黨政治權威的發(fā)展[A];政黨與近現(xiàn)代中國社會研究——“中國政黨與近現(xiàn)代社會的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周光輝;彭斌;;認真對待共和國——關于和諧社會的政治基礎的思考[A];服務型政府與和諧社會[C];2005年

4 常婧;;科技—政治的自由僭越及其自組織過程[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5 程竹汝;;政治文明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核心動力[A];和諧社會 價值·政策·制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文集(2006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6年

6 侯風云;;中國社會轉型時期增強黨的政治凝聚力的思考[A];中國現(xiàn)代社會轉型問題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2年

7 蔡小平;;政治與道德[A];“傳承人文奧運精神,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科學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8年

8 施雪華;;改革開放30年中國共產(chǎn)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的理論探索[A];改革開放與理論創(chuàng)新——第二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文集[C];2008年

9 魏星河;;建國以來我國公民政治參與的變化與發(fā)展[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第20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10 張緊跟;;試論當代中國民主建設的基本條件[A];公共管理研究(2)———“黨的十六大與中國政治發(fā)展及公共管理改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管振國;[N];民主與法制時報;2014年

2 李景鵬;[N];學習時報;2002年

3 上海師范大學歷史系 蕭功秦;[N];社會科學報;2002年

4 本報記者 吳銘;[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4年

5 趙虎吉;[N];學習時報;2005年

6 吳毅 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教授;[N];中國改革報;2008年

7 齊三平;[N];解放軍報;2009年

8 李喬;[N];北京日報;2006年

9 市委黨校 匡永瓊;[N];惠州日報;2011年

10 梁瑩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紅光;政治權威與當代中國政治發(fā)展[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2 雷振文;轉型期中國政治秩序調適路徑探析[D];中共中央黨校;2007年

3 李剛;道治主義政治文化及實踐[D];西北大學;2001年

4 鞠健;新時期中國政治穩(wěn)定問題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5 梅祖蓉;歷史,文化與人格[D];武漢大學;2010年

6 王星;從“分配政治”到“生產(chǎn)政治”[D];吉林大學;2008年

7 王超;蘇格蘭啟蒙政治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8 劉波;拉丁美洲政治發(fā)展進程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4年

9 王安華;學而優(yōu)則“仕”[D];復旦大學;2011年

10 袁柏順;尋求權威與自由的平衡[D];天津師范大學;200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有理想;當代中國政治發(fā)展與政治穩(wěn)定關系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9年

2 孫明奇;論我國社會轉型期政治發(fā)展與政治穩(wěn)定的關系[D];中共中央黨校;2001年

3 許麗英;提高黨的政治權威的思考[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4 王紅光;政治權威及其在當代中國的強化[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5 竇蕾;當代中國政治發(fā)展與政治穩(wěn)定和諧推進機制的構建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6 張玉森;要求型政治參與中的政治沖突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2年

7 李榮華;政治秩序的社會成本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8 陳鳳;中共構建政治權威的政治技術[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9 周紅祿;新中國建立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政治穩(wěn)定思想研究[D];蘭州大學;2009年

10 劉濤;論社會轉型中政治穩(wěn)定與服務型政府的建設[D];四川社會科學院;2010年


  本文關鍵詞:革命還是憲政:辛亥革命時代兩種思維及其論爭,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6784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16784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a7b34***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