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國家整合視角下的綏遠建省模式初探
本文關鍵詞:民族國家整合視角下的綏遠建省模式初探,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中央民族大學》 2013年
民族國家整合視角下的綏遠建省模式初探
許珅
【摘要】:綏遠位于內蒙古中西部地區(qū),在歷史上曾作為城市的名稱、特別行政區(qū)的名稱以及省的名稱。其歷史上最大的管轄范圍,行政區(qū)劃上包括今天的內蒙古巴彥淖爾市、鄂爾多斯市、包頭市、呼和浩特市及烏蘭察布市。1954年,新中國撤銷綏遠、察哈爾、熱河三省,成立內蒙古自治區(qū),綏遠作為一個行政地理名詞,從此消失。綏遠集邊疆問題、民族問題、移民問題等于一身,自出現(xiàn)至消失充滿了復雜性與特殊性。它在近代邊疆史、近代民族國家構建等方面意義非凡,然而人們對“綏遠”這一歷史名詞的認識越來越少,使其歷史意義與受關注度不成正比。本文選擇以近代綏遠為研究對象,并以1928年綏遠省成立為切入點,希望通過綏遠建省的脈絡窺視近代少數民族與中央政權之間的關系,進而通過綏遠模式探討近代民族國家構建和邊疆民族整合問題。全文從以下幾個部分論述: (一)清末綏遠地區(qū)統(tǒng)治模式及演變: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建立綏遠將軍,主持駐防地的蒙古軍政事務。這種統(tǒng)治模式隨著清中期以來內地移民的增多和土地開墾的日盛逐漸落后,廳的設置方便了“蒙漢分治”政策下對綏遠地區(qū)蒙漢事務的統(tǒng)治,也開啟了綏遠地區(qū)統(tǒng)治模式的變革。 (二)綏遠建省的基礎與準備——民族國家框架下的綏遠特區(qū)制度:民國成立以后,綏遠舊有的將軍制被特別行政區(qū)制所替代。這種體制對前朝有所繼承,又有所創(chuàng)新,繼承的是清代對蒙古上層的羈縻政策,創(chuàng)新的是對綏遠地區(qū)的統(tǒng)治模式初步內地化。然而軍閥時期割據掠奪的時代特性,使特區(qū)制在構建民族國家過程中應有的優(yōu)勢被掩蓋,這種制度反而成為蒙民所詬病的對象。 (三)綏遠建省模式的多維角度:國民政府成立后,綏遠在一體化進程中建立了省制。然而在盟旗王公對自治權力和特別待遇的不舍和追逐中,綏遠省制進程舉步維艱。蒙古王公與國民政府之間在民族國家觀念上的差別,通過百靈廟自治運動及蒙政會的成立與分裂表現(xiàn)出來。雖然省制得以維持,但是民族國家構建中存在的問題沒有解決。 近代綏遠的省制變革對內蒙古地區(qū)的整合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不恰當的民族政策和地方落實以及被蒙古上層壟斷“蒙人自治”話語權,導致西內蒙古地區(qū)與中央政權關系日疏直至走上分裂。當然在近代國家轉型時期,民族政策和民族國家整合措施處于探索階段,雖然這一時期的國家整合情況并不理想,但是作為前車之鑒也為新中國民族自治政策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中央民族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D633;K26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唐凱;;簡論近代綏遠地區(qū)的政區(qū)沿革[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2 劉忠和;;試論綏遠建省[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3 李玉偉;;試論清末綏遠地區(qū)的蒙墾[J];河套大學學報;2010年03期
4 關曉紅;;辛亥革命時期的省制糾結[J];近代史研究;2012年01期
5 莊虔友;清代內蒙古移民概述[J];蒙古學信息;1999年02期
6 趙云田;清末新政期間的“籌蒙改制”[J];民族研究;2002年05期
7 張建軍;;民國北京政府時期都統(tǒng)制度初探——以綏遠都統(tǒng)的設置為例[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8 李艷潔;周紅格;;綏遠城城市功能的變遷(清—1937年)[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9 慶格勒圖;綏遠省與內蒙古自治區(qū)的合并及其歷史背景[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2期
10 烏蘭少布;熱察綏行省的設置及其對內蒙古政治的影響[J];內蒙古社會科學;1985年03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孔祥來;民國初年的省制改革及其爭議[D];浙江大學;2006年
2 董海清;綏遠建城百年來土默特地區(qū)移民的民族構成與社會影響[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9年
3 安森;近代綏遠地區(qū)的民間信仰與民間社會[D];內蒙古大學;2009年
4 張燕青;綏遠地區(qū)早期政治現(xiàn)代化研究(1901-1937)[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胡阿祥;;《晉永嘉喪亂后之民族遷徙》申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2 劉伯山;;徽州篁墩氏族遷徙考論[J];安徽史學;2011年03期
3 張靖華;翟光逵;;“九龍攢珠”——巢湖北岸移民村落規(guī)劃與形成背景初探[J];安徽建筑;2008年03期
4 張憲華;;唐末五代徽州的北方移民與經濟開發(fā)[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5 安貴臣,高飛;皤灘文化的涵義、構成及淵源[J];白城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2年03期
6 鄭全紅;李浩;;南京國民政府與新中國禁毒立法比較[J];保定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7 趙常興;安魯;;秦漢時期北人南遷及其經濟效應分析[J];北方論叢;2008年03期
8 金阿寧;王海勝;;近代中國私塾改良動因論析[J];北方論叢;2011年04期
9 張賽群;;南京國民政府的對外移民政策[J];八桂僑刊;2008年02期
10 張賽群;;南京國民政府華僑禁煙工作述略[J];八桂僑刊;2009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靖莉;呂傳笑;;近代時期的黃河三角洲移民[A];黃河流域資源環(huán)境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學術研討會交流材料[C];2011年
2 吳海濤;;元明之際淮北地區(qū)的社會變遷[A];第二屆淮河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3 蘇浩;;蒙古族游牧家庭文化特征變遷研究[A];論草原文化(第六輯)[C];2009年
4 褚宸舸;;晚清時期西北地區(qū)的煙毒及禁政[A];第二屆中國古代毒物學史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孔繁嶺;;南京政府前期的留美教育[A];知識分子與近現(xiàn)代中國社會[C];2007年
6 李祖基;;大陸移民渡臺的原因與類型[A];2004海峽兩岸臺灣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金海;;日本在內蒙古確立殖民統(tǒng)治及其對蒙古民族運動的政策[A];蒙古史研究(第七輯)[C];2003年
8 忒莫勒;;清末吳祿貞筆下的內蒙古東部社會及其籌蒙思想——以《東四盟蒙古實紀》、《經營蒙古條議》為基礎[A];蒙古史研究(第十輯)[C];2010年
9 陳金龍;;論七七事變前中國佛教界的抗日活動[A];中國抗戰(zhàn)與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學術研討會文集(下卷)[C];2005年
10 武菁;;抗戰(zhàn)時期的僑務政策與華僑的歷史作用[A];中國抗戰(zhàn)與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學術研討會文集(下卷)[C];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饒傳平;論近代中國憲法中基本權利條款之演變(1908-1947)[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丁鵬;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彥浩特鎮(zhèn)漢族移民文化變遷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3 馮世明;公元前3世紀—公元4世紀匈奴國家形態(tài)的演變[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曹志紅;老虎與人:中國虎地理分布和歷史變遷的人文影響因素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叢海平;元代軍事后勤制度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李來容;院士制度與民國學術[D];南開大學;2010年
7 陳東;國民政府江西第五次剿共研究[D];南京大學;2010年
8 鄒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紀贛閩粵邊區(qū)的社會變遷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常昭;六朝瑯邪顏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王運明;1928-1937年山東中等教育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喆;關于中國近代科學社團發(fā)展軌跡的歷史考察[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倩;天津反日會研究(1928年8月-1929年6月)[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雷;抗戰(zhàn)時期《大公報》(桂林版)言論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4 李穎;抗戰(zhàn)時期桂林小報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張鵬;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較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秦佳;國民黨民眾運動研究(1924—1937)[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黃正嵐;民國體育法規(guī)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8 馬小平;人類學視野下生態(tài)移民的文化變遷[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9 姚紅;明清時期西商與西北的民族貿易[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10 黃耿陽;統(tǒng)購統(tǒng)銷與農村社會重構:1953-1958年[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保剛;試論民初各方關于省制問題的斗爭[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2 關曉紅;;清季外官改制的“地方”困擾[J];近代史研究;2010年05期
3 葛玉紅;清代喪葬習俗特點之研究[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4 關曉紅;;獨斷與合議:清末直省會議廳的設置及運作[J];歷史研究;2007年06期
5 吉發(fā)涵;廟會的由來及其發(fā)展演變[J];民俗研究;1994年01期
6 王衛(wèi)東;曇花一現(xiàn)的黃河祭祀儀式[J];民俗研究;2000年02期
7 林國平;;關于中國民間信仰研究的幾個問題[J];民俗研究;2007年01期
8 胡鐘達;呼和浩特舊城(歸化)建城年代初探[J];內蒙古大學學報(社會科學);1959年00期
9 金啓孮;呼和浩特舊城的變遷和新城的興建(呼和浩特史話之一章)[J];內蒙古大學學報(社會科學);1960年02期
10 薄音湖;;呼和浩特城(歸化)建城年代重考[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02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邊晉中;清代綏遠城駐防若干問題考述[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馬天芳;蒙古民族形成的三個階段[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03期
2 Ю.С.胡佳科夫;申屠榕;;蒙古地區(qū)的古突厥葬后遺存[J];蒙古學信息;1993年01期
3 陳柏萍;洪軍;;哲布尊丹巴系統(tǒng)在清朝治理蒙古地區(qū)中的作用[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4 孫偉;;談《水滸傳》在蒙古地區(qū)的傳播狀況[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1年04期
5 A·捷列季耶夫;盧紀雨;;《蒙古藝術史》簡介[J];蒙古學信息;1988年01期
6 孫玉溱;蒙古民族的“易安居士”[J];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9年04期
7 展龍;;論張居正改革時期的明蒙貢市關系[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9年05期
8 舒順林;元朝大漠南北與中原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03期
9 成崇德;申曉亭;;從《內齊托音傳》看清代蒙古史的兩個問題[J];文獻;1985年04期
10 楊選娣;清朝對蒙古王公的議敘與處分[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吳元豐;;滿文月折包內漠南蒙古地區(qū)史料及其價值[A];蒙古史研究(第六輯)[C];2000年
2 盧明輝;;論近代蒙古社會狀況及清末“民族運動”的幾個問題[A];中國蒙古史學會論文選集(1980)[C];1980年
3 盧明輝;;辛亥革命與蒙古地區(qū)的“民族運動”[A];中國蒙古史學會論文選集(1981)[C];1981年
4 朝格滿都拉;;蒙古地區(qū)山祭與社會變遷——以若干典型的山祭為例[A];蒙古史研究(第九輯)[C];2007年
5 張岱玉;;元代蒙古地區(qū)行中書省研究[A];蒙古史研究(第十輯)[C];2010年
6 蘇德畢力格;;清朝對蒙政策的轉變——籌劃設省[A];蒙古史研究(第六輯)[C];2000年
7 趙云田;;清朝統(tǒng)治蒙古經濟政策的幾個問題[A];中國蒙古史學會論文選集(1983)[C];1983年
8 Veronika Veit;;19世紀蒙古地區(qū)反清斗爭的形式(英文)[A];蒙古史研究(第八輯)[C];2005年
9 蘇德;;關于清末內蒙古西部地區(qū)的放墾[A];蒙古史研究(第七輯)[C];2003年
10 那日蘇;;清代歸化城土默特旗制的演替[A];蒙古史研究(第八輯)[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孫秀川;[N];內蒙古日報(漢);2007年
2 本報記者 賽男;[N];內蒙古日報(漢);2006年
3 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張世滿;[N];光明日報;2007年
4 Roderich Ptak 德國慕尼黑大學漢學研究所教授 蔡婕華 譯;[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5 趙順祿;[N];黃南報;2007年
6 記者 張淼淼;[N];新華每日電訊;2006年
7 于麗珊;[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6年
8 ;[N];中俄經貿時報;2008年
9 鄒萬銀;[N];內蒙古日報(漢);2006年
10 ;[N];人民政協(xié)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達日夫;中東鐵路與東蒙古[D];內蒙古大學;2011年
2 汪澎瀾;俄債、墾荒、叛亂——三大事件評烏泰[D];吉林大學;2010年
3 魏延梅;在自覺、互動和對話中傳承民族文化[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4 金山;清代蒙古地區(qū)地方立法問題研究[D];內蒙古大學;2007年
5 白玉榮;“五傳”比較文學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6 劉務;緬甸1988年以來的民族國家構建研究[D];云南大學;2013年
7 劉京濤;蒙原佛教造像變異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1年
8 烏云畢力格;論《蘇布喜地》及其對蒙古箴言詩的影響[D];內蒙古大學;2009年
9 李蒙文;天山—興蒙造山帶中段內生金屬礦床成礦系列及成礦預測[D];中國地質科學院;2006年
10 田慶鋒;清代西部宗教立法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許珅;民族國家整合視角下的綏遠建省模式初探[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2 袁曉凱;清代蒙古地區(qū)司法制度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1年
3 呂文利;清代蒙古票照制度之研究[D];內蒙古大學;2004年
4 宋思妮;從吳祿貞《經營蒙古條議》看清末東蒙古地區(qū)的新政改革[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5 王敏;清政府對蒙古地區(qū)宗教傳播控制研究[D];遼寧大學;2012年
6 費小蓮;清朝對蒙古立法中“順俗而治”問題析論[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年
7 啟戈;晚清歸綏地區(qū)移民問題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年
8 胡玉花;清末民初綏遠城駐防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1年
9 塔娜;內蒙古席力圖召歷史及其現(xiàn)狀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10 吉仁尼格;藏傳佛教在蒙古地區(qū)世俗化的探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關鍵詞:民族國家整合視角下的綏遠建省模式初探,,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628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162851.html